分享

读红楼札记第一百二十回

 江山携手 2019-05-08

第一百二十回 提示: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

      本回是《红楼梦》大结局,主要叙述了袭人的归宿,宝玉了却俗缘,贾雨村与甄士隐对话归结《红楼梦》等故事情节。

      袭人是贯穿全书一个重要人物,她始终陪伴在宝玉的身边,给读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引来很多争议。即使在最后一回,作者也不惜笔墨,把她的内心活动描写的淋漓尽致。“原来袭人模糊听见说,若宝玉不回来,便要打发屋里人都出去,一急越发不好了。”想着自己的出路和宝玉的情意,实在不甘心,又怕别人笑话,甚至想到死,在薛姨妈的劝告下,嫁给了蒋玉菡,原来宝玉当年与蒋交换汗巾有缘,更是天意。袭人只好真无死所了,从此又是一番天地。

      袭人这个人物正如红学家冯其庸评价那样:【其外表是谨厚木讷,孤言少语,而其内心卻是藏着十二分心机。她的最大特点是以退为进,以拙藏巧,以忠厚善良藏奸诈阴险······】(《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与宝钗有共同之点,圆滑又有心机,她处处监视宝玉,又爱打小报告,晴雯就是受其谗言致死的。【续书中的袭人大体保持着前八十回的性格。】(同上)文学家林语堂认为【袭人出嫁一段,完全为雪芹手笔,入情如理,体会入微······袭人是雪芹描写最成功的一个人物。此与道学恶他“不死”无关系,是说雪芹写得非常真。】(《平心论高鹗》)写袭人与蒋玉菡,只是验证了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的判词含义。最后以“不得 已”成为推脱的理由,以“息夫人” 的形象代替了袭人,是否含有讥讽之意还是赞美,颇令人难理解。

       贾政扶贾母等灵柩回金陵安葬完毕后,日夜兼程往家赶,【一日,行到毘陵驿地方,那天乍寒下雪,泊在一个清静去处.贾政打发众人上岸投帖辞谢朋友,总说即刻开船,都不敢劳动.船中只留一个小厮伺候,自己在船中写家书,先要打发人起旱到家.写到宝玉的事,便停笔.抬头忽见船头上微微的雪影里面一个人,光着头,赤着脚,身上披着一领大红猩猩毡的斗篷,向贾政倒身下拜.贾政尚未认清,急忙出船,欲待扶住问他是谁.那人已拜了四拜,站起来,打了个问讯.贾政才要还揖,迎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宝玉.贾政吃一大惊,忙问道:“可是宝玉么?"那人只不言语,似喜似悲.贾政又问道:“你若是宝玉,如何这样打扮,跑到这里?"宝玉未及回言,只见舡头上来了两人,一僧一道,夹住宝玉说道:“俗缘已毕,还不快走。”说着,三个人飘然登岸而去.贾政不顾地滑,疾忙来赶,见那三人在前,哪里赶得上······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同上)这一段【的确描绘的不同一般,构想清奇,只有曹雪芹才能有这样手笔·····】(周绍良《细说红楼》)红学家邓云乡认为【这一段文字不是一下子写出来的,是苦心孤执地创作出来的。他的这段文字创作恰到好处,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以这样一段文字结束宝玉的一生,纵使未必完全符合曹雪芹原意,但对整个宝玉形象来说,是圆满了。】(红楼梦导读)也有红学家认为宝玉与父亲告别不应该这样“拖泥带水”好像红尘未了,与前八十回甄士隐、柳湘莲出家判然有别。笔者认为宝玉赴考之前与母亲和家人告别,唯独父亲不在家,这样描写非常符合情理,同时,宝玉是以一种无奈怨恨的心情出家,并不是他要与社会彻底决绝,除了故事结束的手笔需要外,隐藏了作者对这个世界、社会及家庭的看法。           

      本回后一部分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对话,归结《红楼梦》,并对一些人物作了交代,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甄士隐所说“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復初”,意指贾兰中举,宝玉留下遗腹之子,“高魁子贵”有大团员结局之嫌,但这毕竟这是一句虚话,“此係后事,未便预说”可见作者的狡猾之笔。

      薛蟠从牢里回来后把香菱扶正,后因难产而死。最终 “甄士隐自去度脱了香菱,送到太虚幻境。”这与前八十回所说香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以及判词有关内容也不相符,自然争议很多。续书者不可能不知前面的内容,为何要改写香菱的命运呢?只能说是原作者进行了改写而来不及前后统筹修改,香菱之死也就成了《红楼梦》之谜。

        本回写作手法正如红学家刘宏彬所评:【这一回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错呈现的文字,为整部小说完成了一个光彩斑斓而又让人回味不尽的的结局。有虚有实,似真似幻,与第一回在内容和风格上均形成巧妙的呼应,将全书构建得更加完整、结实而空灵。宝黛均回天国,可爱的女孩们在现实生活中永远消失,大观园中的故事成为萦绕在读者心头的哀怨梦境,男女主人公的悲痛之泪凝成永不消融的雪花冰珠……这些,构成“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意境!】(《红楼梦导语》)

       故事中几段诗与前书第一回很相对应,而且寓意深刻,“天外书传天外事,两番人作一番人”与“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相对应,实际都是说的一个真假问题。特别是最后一段“说到心酸处,荒唐与可悲。·········”与“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前后照应周到,诗也淳朴有真情,两首显然同出一手】(周绍良《细说红楼》)【最后这段文字写的十分简洁干净,这是十分值得赞许的。】(邓云乡《红楼梦导读》)

附:《读红楼札记》写完后之感

       用了五年的时间,完成了《读红楼札记》的写作计划,很令人欣慰。这五年几乎天天浸泡在《红楼梦》里,也不知读了多少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觉。读了《红楼梦》,你会感觉到这是一部精雕细刻艺术珍品,不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会给你一种艺术享受。它的文学性、哲学感、美学感,会让你改变对世界的看法。读了《红楼梦》,至少给你带来六大好处:一是让你了解封建社会贵族家庭的生活;二是看清社会生活中的真真假假;三是了解人生爱情的价值与没有爱情婚姻的痛苦;四是体会诗意的生活和学习古人创作诗词的基本方法;五是欣赏珍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六是让你发现什么是审美的感觉。《红楼梦》好处,并非一两句话说的清楚,借用陶公“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诗句,正好表达本人对《红楼梦》的情意。

       由于个人的水平有限,对《红楼梦》小说理解并非十分准确,只是一孔之见。何况这本小说充满了神秘感,从古至今不少的文人、学者、专家研究甚多,争议也多。札记中引用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观点,既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甚至批评有之,但并不伤大雅。写札记主要以文本为基础,简要叙述故事情节,评论人物和故事艺术特性,引用不同论点。(凡属考证的故事一般不引用。)这样可以能够快速地了解《红楼梦》故事和研究的状况。

      《红楼梦》争议最大就是这部小说是否写完?作者是谁?我认为不论书是谁写的,只要有艺术欣赏价值,这部书就是可读的。从流传120回本来看(以冯其庸重校评批红楼梦庚辰本、程甲本为主)就个人的水平而言看不出前后有多大的区别,而且故事是完整的。很多精彩的部分恰恰在后四十回中,十二金钗的命运和主要人物死的死,嫁的嫁、出家的出家,悲情浓浓,无一重复,最令人动情是“林黛玉焚稿断痴情”“黛玉梦魇”、“宝玉出家”、“宝黛对禅”等故事,还有“查抄宁国府”、“黛玉谈琴扶琴”、“五儿承错爱”以及最后几回都写的合情合理、文笔生动。尽管后面故事与前八十回某些地方不衔接,与脂批批语相悖,但也无法确定原稿的内容。脂胭斋只是一个批书人,并不代表原作者,更何况身份不明,前后批语不一,也有矛盾之处,而且未见真笔,都是后人所抄写,完全以脂批的意见否认后四十回是不可取的。故此,笔者在后四十回札记中,用了不少笔墨,叙述了有争议的各种观点,以欣赏文本故事的艺术特性为主,尽量做到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

        我没有把这本小说当做政治历史小说来读,或者说它只是一部反映个人家族兴衰小说,即使有些“碍语”,只当是作者的牢骚和怨恨之情,以免误入无意义的争论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