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文选粹」灵魂的巢

 东湖主人 2019-05-08

新课标语文课题组:方超

河南信阳商城高级中学语文老师,从教八年,今年参加高考阅卷。力求最真实的语文,让语文成为一门学生期待的课。

主编:王涛

栏目主编:杨文慧 / 责编:孟丽

 审校:孙梦霞、洪田立 / 美编:左左


编者寄语

中国人安土重迁,俗语说,落叶归根,可见国人对乡土的依恋之深。为何依恋故土?那儿是灵魂成长塑造的地方。农耕时代,乡土塑造着人的精神气魄。到了城市时代,乡土情节不仅未消散,反而以另一种形式在加强。不管是土地,还是高楼,在其中生活久了,身心就都被烙上了印记。故土的奇人奇事,故土的亲切方言,都和大脑紧密链接。几千年来,这种远离故土的乡愁成为中国文学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可以说,生养人的一方水土,终将成为人一生的灵魂记忆,这记忆就像一个“巢”,让你难以逃脱。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娓娓道来,让你感到温暖情切。

披文入情

灵魂的巢

“巢”字,形象具体,灵魂归巢,更能体现故乡对人的影响,人对故乡的依恋。

①对于一些作家,故乡只属于自己的童年;它是自己生命的巢,生命在那里诞生;一旦长大后羽毛丰满,它就远走高飞。(开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对家乡的爱恋。家乡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还是一种灵魂的记忆。)但我却不然,我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我太熟悉一次次从天南海北、甚至远涉重洋旅行归来而返回故土的那种感觉了。只要在高速路上看到'天津'的路牌,或者听到航空小姐说出它的名子。心中便充溢着一种踏实,一种温情,一种彻底的放松。

作者用了一组排比来表达那种久别重逢的喜悦,踏实,放松,因为灵魂有了归宿。

②我喜欢在夜间回家,远远看到家中亮着灯的窗子,一点点愈来愈近。一次一位生活杂志的记者要我为'家庭'下一个定义。我马上想到这个亮灯的窗子,柔和的光从纱帘中透出,静谧而安详。我不禁说:'家庭是世界上惟一可以不设防的地方。'

承接上一段,进一步阐释家的踏实,温情。这处细节描写,让人顿感温暖,那灯光是希望,是巨浪颠簸后的心灵依靠。

③我的故乡给了我的一切。

独立成段,承上启下。具体阐释故乡让我依恋的缘由。

美文选粹·灵魂的巢

④父母、家庭、孩子、知己和人间不能忘怀的种种情谊。我的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无论是咿咿呀呀地学话还是一部部十数万字或数十万字的作品的写作;无论是梦幻般的初恋还是步入茫茫如大海的社会。当然,它也给我人生的另一面。那便是挫折、穷困、冷遇与折磨,以及意外的灾难。比如抄家和大地震,都像利斧一样,至今在我心底留下了永难平复的伤痕。我在这个城市里搬过至少十次家。有时真的像老鼠那样被人一边喊打一边轰赶。我还有过一次非常短暂的神经错乱,但若有神助一般地被不可思议地纠正回来。在很多年的生活中,我都把多一角钱肉馅的晚饭当做美餐,把那些帮我说几句好话的人认做贵人。

幸福的日子差异不大,悲惨的生活却各不相同。城市除了给人美好的记忆,还有更多的苦难,尤其是那特殊年代。心灵肉体的经历,永远难以磨灭,而这些磨砺也成为灵魂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然而,就是在这样困境中,我触到了人生的真谛。从中掂出种种情义的分量,也看透了某些脸后边的另一张脸。我们总说生活不会亏待人。那是说当生活把无边的严寒铺盖在你身上时,一定还会给你一根火柴。就看你识不识货,是否能够把它擦着,烘暖和照亮自己的心。

此处比喻贴切,作者将生活的“苦难”比喻成“严寒”,无处不在,又无处可逃。唯一能做的就是强大自己的内心。把“希望”比喻成“火柴”,就看你能否在苦难的摩擦中点燃它。

⑥写到这里,很担心我把命运和生活强加给自己的那些不幸,错怪是故乡给我的。我明白,在那个灾难没有死角的时代,即使我生活在任何城市,都同样会经受这一切。因为我相信阿·托尔斯泰那句话,在我们拿起笔之前,一定要在火里烧三次,血水里泡三次,碱水里煮三次。只有到了人间的底层才会懂得,惟生活解释的概念才是最可信的。

此段用排比,语言强健有力,火烧,血泡,碱煮,既写出苦难惨烈的程度,又写出“苦难”对创作的有利影响。故乡底层的生活才能给你最真切的体验。这样的体验最能影响人的精神,照应题目“灵魂的巢”。

美文选粹·灵魂的巢

⑦然而,不管生活是怎样的滋味,当它消逝之后,全部都悄无声息地留在这城市中了。因为我的许多温情的故事是裹在海河的风里的;我挨批挨斗就在五大道上。一处街角,一个桥头,一株弯曲的老树,都会唤醒我的记忆。使我陡然'看见'昨日的影像。它常常叫我骄傲地感觉到自己拥有那么丰富又深厚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全装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

生活在城中的人,无声无息地被城市“熏染”着,我们的灵魂也这样慢慢被浸染。一个“装”字,形象贴切,人生如“装在”城市里,写出城市的包裹感,照应题目。

⑧更何况,这城市的数百万人,还有我们无数的先辈的人,也都把他们人生故事书写在这座城市中了。一座城市怎么会有如此庞博的承载与记忆?别忘了——城市还有它自身非凡的经历与遭遇呢!

城市记忆是集体记忆,塑造城市精神气质的更是在这个城市生活过的千千万万的普通人,“灵魂的巢”就这样慢慢搭建起来。

⑨最使我痴迷的还是它的性格。这性格一半外化在它形态上;一半潜在它地域的气质里。这后一半好像不容易看见,它深刻地存在于此地人的共性中。城市的个性是当地的人一代代无意中塑造出来的。可是,城市的性格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同化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我身上有哪些东西来自这个城市的文化,孰好孰坏?优根劣根?我说不好。我却感到我和这个城市的人们浑然一体。我和他们气息相投,相互心领神会,有时甚至不需要语言交流。我相信,对于自己的家乡就像对你真爱的人,一定不只是爱它的优点。或者说,当你连它的缺点都觉得可爱时——它才是你真爱的人,才是你的故乡。

承接上一段,集体记忆影响城市,城市的精神气质又间接影响着生活在城中的人。城市的优缺点都在浸染灵魂。天涯同是天津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津味儿”十足的天津话,足以拉近距离。

美文选粹·灵魂的巢

⑩一次,在法国,我和妻子南下去到马赛。中国驻马赛的领事对我说,这儿有位姓屈的先生,是天津人,听说我来了,非要开车带我到处跑一跑。待与屈先生一见,情不自禁说出两三句天津话,顿时一股子惟津门才有的热烈与义气劲儿扑入心头。屈先生一踩油门,便从普罗旺斯一直跑到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一路上,说得净是家乡的新闻与旧闻,奇人趣事,直说得浑身热辣辣,五体流畅,上千公里的漫长的路竟全然不觉。到底是什么东西使我们如此亲热与忘情?

离开故乡,偶遇乡亲,才知晓故乡对人的影响有多深。异国遇老乡,乡音催情暖。熟悉的方言,共同的故乡记忆,让彼此感觉亲近无比。聊天聊得浑身热辣,五体通畅,运用通感手法。

⑪家乡把它怀抱里的每个人都养育成自己的儿子。它哺育我的不仅是海河蔚蓝色的水和亮晶晶的小站稻米,更是它斑斓又独异的文化。它把我们改造为同一的文化血型。它精神的因子已经注入我的血液中。这也是我特别在乎它的历史遗存、城市形态乃至每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的原故。我把它们看做是它精神与性格之所在,而决不仅仅是使用价值。

此段比喻形象生动,家乡像母亲,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像是被她哺育的孩子。家乡对人的影响,不仅在物质方面,还在于灵魂改造。强调了“故乡的巢”对人的全方位影响。再次照应题目。

⑫我知道,人的命运一半在自己手里,一半还得听天由命。今后我是否还一直生活在这里,尚不得知。但我无论到哪里,我都是天津人。不仅因为天津是我出生地——它决不只是我生命的巢,而是灵魂的巢。

再次强调家乡对“我”的影响。生命在此孕育,灵魂在此栖息成长,灵魂的巢,影响终生。

        ——作者:冯骥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