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 文 · 来 · 啦 · 遥望满天繁星,我们不禁会想: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怎么知道这是什么星,那是什么星?虽然天上的星星看起来多不胜数,但我们眼睛所能看到的恒星不过三千多颗。古人为了观测和记忆的方便,将这些恒星划分成组,并根据其大致的形状给予命名,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星座,中国古代叫做星官。 不过,现代天文学使用的是西方星座体系,它把全天分成 88 个星座,并用希腊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动物给予命名。中国古代将全天分成 283 个星官,这些星官的命名就像一个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有普通百姓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如:老人、织女、斗、箕等;有皇族和为皇族服务的人员,如:帝、太子、后妃、女史等;有帝国的整个官僚体系,如三公、九卿等。 三国之前,中国一直流传甘、石、巫三家星官,他们的星官有同有异,没有统一标准。到了三国时期,吴国太史令陈卓将这三家星官汇总到一起,得到 283 个星官,包括 1464 颗星。唐代出现的《步天歌》又将全天分成 31 个大区,即黄赤道带附近的二十八宿,北极附近天区的紫微垣,张、翼、轸三宿以北的太微垣和房、心、尾、箕四宿以北的天市垣,总称「三垣、二十八宿」体系。这种天区划分法一直延续到了清代。 二十八宿分布在天球赤道带和黄道带附近,根据它们所处的方位划分成四大天区,并用四种动物命名叫做四象,分别是: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二十八宿在天上的占地有大有小。最大的井宿所占的赤经范围有三十三度,而最小的觜宿、鬼宿只有一、二度,而且由于岁差的影响,各宿占据的地盘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例如觜宿在古代有六度,而到了清代,它的地盘几乎完全被参宿吞并了。 虽然用二十八宿可以标记出天体在某一时刻处在哪一宿中, 但是这样的描述还是不够精确。因为,二十八宿中的每一宿在天空中都占据一定跨度,就连最小的鬼宿在赤经上的跨度也有一、二度左右,如果我们只知道天体处在哪一宿中,还是很难找到它。 古人是这样解决这个问题的:首先在二十八宿的每一宿中选择一个代表星,古人称作距星;然后测量天体和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古人把它叫做入宿度。例如说「织女星入斗五度」就是说,织女星在斗宿中,距离斗宿距星的赤经为五度。如果这颗天体正好也是二十八宿中的距星,那么这颗距星到下宿距星之间的赤经被称为距度。 去极度是古人给天体定位的另一个量,测量的是天体距离北极的距离,它就是现代天文学中赤纬的余角。利用入宿度和去极度,古人就可以确定天体的位置。这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广泛使用的赤道坐标系。 皇宫十二道起源于古巴比伦,后传入古希腊,西历纪元左右从希腊传入印度,隋代随着佛经的翻译传入了中国。当时中国已经有了发展成熟的二十八宿系统,因此黄道十二宫传入之后,对中国传统天文学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直到明末,耶稣会士把大量西方天文学介绍进中国,黄道十二宫才逐渐被广泛应用。 黄道两侧八度以内都属黄道带,日月五星就在这一区域中穿行。一年有十二个月,因此古人就将黄道带均匀地划分成十二等份,每一份三十度,并用跨越黄道的星座作为标志。黄道十二宫犹如天上的十二座行宫,太阳每月进住在一宫,后来它的作用逐渐扩大,也用作标志月亮、五星等的位置。 历史上的黄道十二宫总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因为它和占星术有很大的关系。大约在希腊化时期(公元前 2 世纪及以后),星占家们就根据某个人出生时黄道十二宫的位置、日月五星的位置,推算出此人的天宫图,用以预测此人一生的命运遭际。后来,这种方法西传到埃及和罗马,东传到印度,成为一套复杂的星占理论。 |
|
来自: 挑燈看劍r7wtm5 > 《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