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后天之本,胃不养,难长寿! 中医认为,人体康健,源于饮食,而饮食入胃,经过消化,再经脾吸收其精微之气,然后传至五脏六腑,使全身得到供养。 可以说,如果胃不好,全身就难以得到滋养,胃的好坏直接影响身体健康! 春天,人体内在的火气相对较重,脾胃在这个时节特别容易上火,可能稍微多吃了点油腻的食物,就会导致体内热量堆积过剩,出现脾胃上火的问题。 同时,温度渐渐升高,一时嘴馋贪凉多吃了些水果、冷饮也会刺激脾胃,出现胃酸、胃胀不消化的情况。 而脾开窍于口,当脾胃火气偏重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的口气很重,或者嘴巴附近长痘痘、鼻翼两侧发红等。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就要注意调理脾胃了。 三分治七分养脾胃不适,不管是受凉还是上火,很多人都会通过药物医治,但“是药三分毒”,再加上胃病有“来得快,去得慢”的特点。 所以胃部的健康,关键还在于养护,尤其是日常多食用易消化、益胃气的食物! 什么食物养胃,且适合长期食用呢? 被奉为“养胃明星”的黄小米再适合不过了。 《本草纲目》记载黄小米:“养胃气,去脾胃中热,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黄小米入肾、脾、胃经,可养胃益气,治疗肠胃不适之症。 除了中医对黄小米的推崇,营养学家也对黄小米做了大量实验证实,黄小米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铁、钙等营养物质。 与稻米相比,维生素A、胡萝卜素为黄小米独有,维生素E为稻米的7.9倍,钙、钾分别为稻米的3倍,铁为稻米的2倍多,营养价值远高于我们日常食用的稻米。 而且,黄小米中富含的脂溶性β胡萝卜素能通过小米油直接被肠胃吸收,并能修复和保护受损的胃粘膜,保证胃部消化正常、不胀气、不反酸。 这里,β胡萝卜素就像建筑大楼的原料,而米油就是建筑工人,只有两者同时兼具,才能建造坚固的大楼,抵挡风吹雨打,让里面的人安全生活。 你不知道的“胃黏膜”: 胃部是靠胃酸液消化食物,腐蚀程度和硫酸相当。可为什么我们没被腐蚀呢? 其实,胃黏膜像一个屏障,能圈住胃酸液,保护屏障以外的器官不受损害。 但当我们吃烧烤、火锅、凉食,就会损伤胃粘膜,破了洞的胃粘膜无法阻拦胃酸液,往往就导致胃穿孔、胃溃疡。 黄小米营养多,但市面上黄小米质量良莠不齐,所以选购时还要看原产地。 最难得的沁州黄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当朝宰相沁州籍人吴琠,将家乡糙谷米带进宫内,敬奉康熙,康熙食后,神清气爽,当即赐名“沁州黄”。由此得名而来! 中国书协创始人之一,著名书画家陆石先生题诗:“太行观燕舞,汾水听嘤声,粱买沁州黄,酒沽杏花村。”与杏花村的汾酒齐名,可见沁州黄的地位! 沁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古语云:万峰环列,气候早寒。也就是这特殊的环境和气候,才造就了沁州黄的谷香味浓,植物脂肪,粗纤维,蛋白质含量均高于普通小米和大米! 沁州黄对土壤的要求非常苛刻,只有红褐色的土壤才能达到种植要求,整个山西种植面积只有1333公顷,是中国四大产区产量最少的。 米油浓稠,营养赛参汤由于土壤的原因,沁州黄小米颗粒较小,熬出来的粥特别软烂,没有颗粒感。特别适合当宝宝的辅食,老人吃起来也很容易消化。 沁州黄的小米是金黄色的,粥的颜色是淡黄色的,熬煮40分钟就能熬出层层米油。扑面而来的米香,粘稠软糯的口感,喝上一碗,暖暖的感觉从胃里直到心头。 清代赵学敏撰写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米油能滋阴长力,肥五脏百窍、黑瘦者食之,百日即肥白。 米油乃米粥之精华,其滋补力最强,不亚于滋补药人参。 ✔老年人常食米油,可补益肾精、益寿延年; ✔孕产妇、慢性胃肠炎等各种慢性病患者,常存有元气不足,宜常食米油来补益元气、增长力气,以促进身体的早日康复。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 煮黄小米时,想要煮出优质的粥油,锅具一定要刷干净,不能有油污,而且煮时最好选择小火慢熬哦。 吃法多样 全家齐享黄小米稍稍浸泡就能煮出一个个小米花和厚厚的米油,好吃又养胃,所以又被称为“代参汤”。 对于孕产妇和婴幼儿是极好的食物,今天就跟小谷一起来试试用沁州黄小米做宝宝辅食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