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医福利)!!手把手教会你辨证!!!

 百宝囊821 2019-05-09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症与热症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症,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症,寒热辩症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寒则热之”,“热则寒之”两者在治疗上正好相反,必须确切无误。

   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症与热症,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做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相,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寒症

寒症是疾病本质属于寒性的症候,可以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由于寒症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症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里寒的成因为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有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症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症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晰,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症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煦(暖和)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所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胃,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热症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症候。可以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根据热症的病因与病机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类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或自身虚弱造成。则里热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症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症的症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样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症,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寒热错杂

       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上寒下热

      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症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症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上寒下热的症状。

上热下寒

   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寒的症状。例如患者胸中有热,肠中有寒,既见胸中烦热,咽痛口干的上热证,又见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证,就属上热下寒症。

寒证、热证与表里相互联系。可形成多种证候,尚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

表寒证

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征候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受伤,不能温煦肌表而恶寒,正与邪争,阳气被遏则发热,寒为阴邪,故恶寒重而发热轻。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则头身疼痛。寒邪收敛,腠理闭塞故无汗,脉浮紧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证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而紧。

表热证

热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征候分析】热邪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渴。热性升散,肌肉纹理疏松则汗出,热邪上扰则头痛。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热在表之征。表热证也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常常有汗,脉浮而数。

里寒证

是寒邪内侵脏腑或阳气虚衰的病症。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寒邪内侵脏腑损伤阳气,或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衰,均不能温煦(暖和)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喜热饮。寒属阴主静,故静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均为里寒之征。

里热证

是热邪内侵脏腑或阴液亏损致虚热内生的病证。

【临水表现】面红身热,口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黄苔,脉数。

【征候分析】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故见面红身热,热伤津液,故口渴冷饮。热属阳,阳主动,故躁动不安而多言。热伤津液,故小便黄赤。肠热液亏,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征。

表里寒热错杂

患者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或因外邪未解而过服寒凉而致脾胃阳气不足。表现为既有发热、头痛、恶风等表热症。又同时出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肢冷、不渴等里寒证。

表寒里热

  患者表里同病,寒在表热在里的一种症候。常见于本有内热,又外感风寒,或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的病症。例如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气喘、烦躁、口渴,脉浮紧即是寒在表而热在里的症状。

表热里寒

      患者表里同病,表有热里有寒的一种症候。常见平素有里寒而复感风热;或表热症未解,误下以致脾胃阳气损伤的病证。如平素脾胃虚寒,又感风热,临床上既能见到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的表热证,又可见到大便溏泄,小便清长,四肢不温的里寒证。

寒症和热症的关系

寒症和热症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他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正好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症热化,热症寒化。

 寒症转化热症

患者先有寒症,后来出现热症,热症出现后,寒症便渐渐消失,这就是寒症转化为热症,多因机体阳气偏盛,寒邪从阳化热所致,也可见于治疗不当过服温燥药物的病人,例如感受寒邪,开始为表寒症,见恶寒发热,身病无汗,苔白脉浮紧。病情进一步发展,寒邪入里热化,恶寒症状消退而壮热,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症状相继出现,这就是表示其症候由表寒而转化为里热。

热症转化寒症

先有热症,后来出现寒症,寒症出现后,热症便渐渐消失,就是热症转化为寒症,多因邪盛或正虚,正不胜邪,机能衰败所致,也见于误治,失治,损伤阳气的患者。这种转化可缓可急,如热痢日久,阳气日耗,转化为虚寒痢,这是缓慢转化的过程,如高热的病人,由于大汗不止,阳从汗泻,或吐泻过度,阳随津脱,出现体温骤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症(亡阳),这是急骤转化的过程,寒热症的转化,反映邪正盛衰的情况,由寒症转化为热症,是人体正气尚盛,寒邪郁而化热,热症转化为寒症,多属邪盛正虚,正不胜邪。

这次着重讲了寒,热,表,里,热化寒,寒化热,的临床辨别以及相互联系!下回我们接着讲!!

关注御夫子公众号在线课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