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容易被误解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其合理解释

 悟痴 2019-05-09
 《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时代,该书是中医鼻祖,是中医的理论基础。看过该书上篇“素问”后,最大的体会是,中医体系提倡“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进化的生存环境。
      由于是于几千年前的书,某些词句的表达意思可能和现代理解意思不同。我看到,中医界不少人士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就有很大的误解。我曾经2次见过电视节目上的专家,讲到这句话时稍微迟疑了一下,然后大体解释为,春夏食用温阳食物养阳,秋冬食用清凉食物养阴。显然,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和“冬天温阳夏天滋阴”的养生原则相违背。还有一次某专家在讲婴儿游泳时,讲到用空调对室温调节时说,冬天调到26°,夏天调到23°,这样就人为地颠倒了时令季节,也是极为明显的错误。
      我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该解释为“春夏培养阳气,秋冬培养阴气”,具体理解为:春夏,体表吸收外界阳气,至秋冬,这些阳气就深藏入脏,可护脏器以对抗寒冷;秋冬,体表吸收外界阴气,至春夏,这些阴气就深藏入脏,可护脏器以对抗炎热。可见,吃入体内的食材药材也要和外界寒热相反。夏天,阳在外内藏阴,冬天,阴在外内藏阳,食补药补都要符合这一规律。例如:滋阴、清热食材宜在夏天吃;温阳食补宜在冬天吃;阿胶、白木耳等润燥的食材最适宜在秋及初冬吃,以对抗干燥气候;春天雨季则可常食用薏米、茯苓等除湿食物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