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洪建:互赖的班级生态构建策略

 长沙7喜 2019-05-10

有这样一句话,一流老师,听理念,理念不变,一切都很难改变。我们,目前最基本的认知就是出了问题我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考虑最核心的问题——怎么样不让问题发生。

  我们会遇到差生的问题,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差生不再产生,教育就很美好;也会遇到各种心理疾病的学生,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心理疾病不发生了,那多好啊。

  特别喜欢顾城,顾城有一首诗叫《门》,他说“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教育如果真的有这样一种境界,也真的十分美好。

  教育为什么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呢,是因为理念存在问题。我学生为什么会给我们惹乱子;为什么会有差生,会有一些人不爱学习;为什么会有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对我们班主任来说就这三个大的问题,这三大问题要解决了,教育就十分美好。


理想班级生态的提出

  为什么要提理想班级生态?因为现行的班级结构出现了太多的问题。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哥拉斯说——我们都被潜伏于基因中的四种心理学习所驱动,它们是归属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

  归属的需要: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然的归属感。如果我在一个环境里面,我能找到可以让灵魂安放的地方那就太好了。

  力量的需要:第一层含义,人要有成长的驱动力;第二个含义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存在感,让每一个人在这个集体当中都感觉到我很重要。

  自由的需要:当然了,各位也在担心这个问题,要给学生自由,他们不天天给我找事么。什么要根性思维,根性思维就在于我给了他自由以后,他还能找一种方法,我不管他,他也不惹事。

  快乐的需要:如果在一个集体当中有灵魂安放的自由和温暖,有成长的内在驱动力,要能感觉到我很重要,你说哪一个学生会给你惹事?


理想班级生态的特征

  哥拉斯说,我们之所以痛苦,原因就在于我们无法找到满足这些需要的办法。

  当教育真的能满足学生的这四种心理学习的时候,教育是不是就已经很好了呢?

1

  人性的温度: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教育的平等绝对不是对于教育机会的平等,而是人在这个集体情景当中,他得到的尊重程度是平等,他的心理在这里是平等的。

2

  自由的空间: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力,就失去了发展的最核心素养。学生在什么情况下给你惹事,就是没事的时候。当我们真正的让学生什么情况下都不会给你惹事,那就是你给学生事情做。班主任最基本的一项能力不是管理学生的能力而是给学生事情做的能力。你如果给学生时时刻刻都有事做,你对他说,你给我惹点事吧,“老师我没空”,能到这个地步的时候你就做好了。

3

  成绩的保障:家校沟通你搞的再好也没有用,没分,家长不认你的。所以要有成绩的保障,一定要有分。

4

  无限创造力:理想的教室生态,应该要有无限的创造力。有的老师就说,这个真难啊。

   我下面给你提供一种方法,看这个表格,这个表格我认为可以解决我们现在教育当中的很多问题。

 第四篇章:互赖的班级生态构建策略

一、互赖建立

结构互赖:只要能够满足学生的这四种心理需要,教育就不会出问题了。

  问题是我们怎么样可以建立一种班级生态同时满足这四种心理需要?这个表格就同时可以满足。

  第一行,这是某一次大考学科成绩排名。第一行是数学一二三四五六名,第二行是英语二三四五六一,同理往下。问题来了,排下来以后,各自小组里面都有一二三四五六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各个小组成绩的实力差不多。如果我们用横坐标和纵坐标来看发现什么问题?你会发现一个问题,每一个学生在这个组里面都有他最强势的学科。这个人扮演什么角色呢?科代表!以英语科代表为例。他要负责这个小组英语的学习、整个计划的制定、知识的梳理、早读任务的安排等一系列东西,这个学科学好学不好,责任就在他身上。

  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但是你给他一个角色,他就可以发挥这个角色的功能,是这个角色赋予他的存在感,而不是老师关注不关注的问题。

  所有的人都是课代表,课代表之上再也没有领导,课代表之下也没有领导,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存在感。这个先天性的结构如果用合作学识的理论叫做什么呢?叫做结构性互赖。

  过程互赖:分组决定了他们的学科成绩互补,结构性互补使他们必须相互帮助。有一些老师会说,万一不帮怎么办?万一学生不接受这种分组方式怎么办?所以如果说我们刚才的分组叫做结构性互赖的话,我们要建立第二种东西,情境互赖。

  情境互赖:要让学生接受分组,你要干什么?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要在班级形成一种相互奉献的文化氛围。要构建一种温暖的班级文化,或者是构建班级共同的信仰,这个东西怎么去构建?

  当我们形成小组之后,小组要形成小组内在的向心力,小组内部要团结。这个时候,需要完美的小组文化设计。

  小组分好之后,要干一件事情,这前三天给自己的小组设计一套组名和组徽。第四天我进行展示,最好的两个小组我发一个证书。第五天到第八天是组诗和组口号,对前面组名和组徽不太满意的可以做修订。这个时候就已经八天了,在接下来的十六天里,顺承延续其他项目。

  也就是说小组文化是什么其实不重要,我要的是展示设计的过程,因为他为了得到这个证书,这一个组里面所有的成员都会在设计小组文化的时候精诚团结的。所以这二十多天已经让他形成团结的习惯了,我要的是过程根本不是结果。这二十多天他们始终凝聚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凝聚的向心力。活动是凝聚班级最重要的手段。别讲道理,讲道理永远都没有用,你给他活动,系列化的动才是最有效的活动。


二、驱动力激发

如果分组解决了力量需要的第一层含义,存在感,动力激发也是第二层含义。

  励志教育三阶段

  1.形象影响理想,21天。

  2.寓励志于快乐,49天。

3.班级励志教程,63天。

  第三个阶段是班级励志教程,和看病相反,治病时先用猛药把病情稳住再说,励志教育恰恰相反,你必须先从缓入手,然后再进行猛药。

  真正把学生的激情调动起来以后,我们下面要干一件事情是什么?是不是我们用这种方式就可以让我们的学生持续不断的学下去?不是的,我们需要一个东西支撑评价。

三、评价结构

  奖励是非常有讲究事情。你可以有分数的奖励,也可以有言语的奖励,也可以有物质奖励。

  奖励的对象奖励什么呢?不仅仅是分数,每一件事情都要奖励。

  使所有的日常评价都跟最后的评价挂钩,叫做奖励结构。奖励结构是合作学习赖以提高学业成绩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在合作性的奖励结构当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也会帮助别人成功,学生之间存在一种正向的互赖关系。

结束语

教育要满足学生的四种心理需要——归属感、存在感,力量的需要,以及自由和快乐的需要。表格分组解决人的存在感,打造分组的过程完成学生心理归属的需要,给他成长的力量,用自由用评价来促进这种力量持续不断的延续下去,也许真的可以做到“草在结子,风在摇曳,我们就这么站着,什么都不说就十分美好”。

 (文中图片首页除外均在北大附中成都为明学校拍摄,生态教室,是该校的特色之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