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湖出土叉形器,专家推测有三种功能,但没有一个假说让人都赞同

 历史解密坊 2019-05-10

1986年,在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遗址,考古专家们出土了我国最早的乐曲——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同时在墓穴中还发现了一种神秘的叉形骨器,叉形骨器有20多厘米长,怪异的造型、精美的做工,曾让专家们感到困惑不已。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直到现在,关于叉形骨器的作用和功能,专家们也只是给出了三种推测,而且没有一种推测能让所有人都赞同。都是哪三种推测呢?今天小编就来给您揭秘,看看这种让专家们都束手无策的宝贝,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它还有什么让人意想不到的功能。

叉形骨器出土后,专家们经过仪器的鉴定,发现全部都是由牛股骨制成,并经过了多次切割和反复的打磨,因此看起来十分的精致,而且摸起来也很光滑,从侧面也可以推断出,墓主人对这件叉形骨器,应该会经常把玩或者使用。于是,专家们经过开会讨论,大家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最后推测出了它的三种功能:

第一种:作为宗教祭祀的法器。

在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人们将知识渊博的长者称之为“毕摩”,负责族人的宗教祭祀活动,毕摩在主持活动时,就会用到一种法器,叫做乌吐。而小编今天说的这件叉形骨器,就和乌吐十分的相似,就如同张口鸣叫的仙鹤。

要知道在古人的眼睛里,仙鹤还有“通天”的能力。因此,专家们也就不由得想到,它可能也是一件宗教祭祀的法器,而墓主人兴许就是当时贾湖人的“毕摩”。但问题是,在一个墓穴中只发现了这一件孤零零的“法器”,所以这个推测显然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因为法器不可能只有一件。

第二种:作为候风仪的固定器。

专家们仔细观察,发现其中有些叉形器异常的光滑,所以推测肯定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摩擦。另外,在结合它叉形的外观,就像是引吭高歌的鸟儿,于是就有专家推测它是候风仪的固定器。

候风仪,是古代判断风向和测算风速,以及确定物候节气的一种装置,一般用鸟的羽毛,制作成鸟的样子,然后固定于一个底座上并竖在高处,使其在风中旋转。所以光滑的叉形器,就充当了这个底座的角色,在“叉”形上固定候风仪,另一端则固定在某个凹槽之中。对于这个大胆的推测,有专家赞同,自然也就有专家反对。

第三种:作为一种束发用具。

束发用具,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发卡”。首先,有不少的叉形骨器都是在墓主人的头部区域发现的,所以有很大可能是墓主人生前时戴在头上的;其次,在一些古老的壁画中,也能看到类似头上有“叉”的图案,如山西吉县柿子滩岩画中的“女巫”,河南信阳楚墓中巫师升天的壁画等等。

所以,有专家就推测,叉形骨器是一种束发工具。而且还具有一种特殊的意义,因为叉形骨器如仙鹤张口,仿佛在和上天的神灵“沟通”,所以用叉形骨器束发的人,就代表了他也可以和神灵“交流”,或者还有可能是某种身份的象征等等。

看罢这三种推测,不知道读者们更倾向于哪一种?其实,在贾湖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让专家们费解的“宝贝”还有很多,如果称呼贾湖遗址是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相信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随着文物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以及考古科学的不断发展,更多的关于贾湖的秘密,一定会被逐渐揭开。想一想,这是一件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儿。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