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床用药经验

 重阳堂 2019-05-10

干姜:三大指征,1、下痢,拉肚子,2、多涎涶,无渴感,口水多,清希,3、舌苔白厚滑腻。

生姜:水肿用健脾利尿效果不好加生姜升阳宣肺,消肿效果立现。老爷子夜间尿频急补肾的你吃的效果都不理想,我就给你升阳吧生姜跟黄芪一个温阳一个补气,就气阳并补,他小便就会很通畅。。

1、芍藥甘草湯,在《傷寒論》中之運用極為簡單,僅記述太陽病表虛兼陰陽兩虛,誤服桂枝湯後陰陽兩虛、陽虛為重,經過治療陽雖恢復,而營陰仍不足,無以養筋,致有『腳攣急』一證。除此之外,別無所載。但現代臨床運用本方治療的範圍卻極為廣泛。從治『腳孿急』而至於治療多種攣急,可以說是對於『腳孿急』主證的取象擴張。張仲景芍藥甘草湯是等量的,劉渡舟先生的經驗是芍藥甘草用量 2:1 方有好療效據實驗白芍與炙甘草的劑量配比以2:1解痙止痛效果最佳,其次為3:1。至於1;1鎮痛作用反較不明顯。大量的臨床實踐分析觀察也證明如此。

2、黄芪:一般来说,黄芪用量5~10克能升阳举陷,15~30克利尿作用显著,但用至50~60克则尿量反减少。老年人气虚不摄、夜尿或尿频清长,则需用50~80克以益气固摄。脑中风后遗弛缓性瘫痪,宜用30~50克。

黄芪与不同的药配伍时,剂量不同,功用各异。具体为:1.生黄芪与知母相配,按1:1的比例时功能益阴清热,治疗阴虚内热证;若按2:1或3:1时,重在补气,变温补为平补,用小剂量知母相配,制黄芪之偏温,使其补而无温燥太过之虑。2.与当归相配,当用量比例为5:1时,可补气生血,治疗血虚证或气血两虚证。3.生黄芪配防风按1:1的比例使用,可走表扶正祛邪,按4:1的比例使用,则入里补气升阳。4.与人参等分大剂量使用,可补肺肾、定喘嗽,治疗肺肾两虚之喘咳;而当黄芪量大时,可领人参出表,人参量大则领黄芪入里。5.生黄芪与甘草按6:1的比例配伍,大剂量作汤剂入药,可补气通淋;小剂量作散剂入药,可安和五脏。6.黄芪与茯苓的比例为1:2时,治疗气虚水肿、小便不利效果较好。此时,黄芪用量不可过大,否则其升提之性可能会影响茯苓之渗利之功。7.黄芪与升麻相配,当剂量比约为5:1~3:1时,重在补中益气;当比例为5:3时,升提力强,重在治上焦之虚。8.黄芪与桃仁、红花、当归尾、赤芍、川芎、地龙相配,其剂量达到全方的84%时,用治气虚血瘀之中风半身不遂。

黄煌认为,黄芪主治“汗出而肿”。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出汗,或者皮肤比较湿润。所谓“肿”,主要为全身性浮肿,以下肢为明显。黄煌总结黄芪应用指证包括:
患者的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缺乏光泽。浮肿貌,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按之无抵抗感及痛胀感。他称之为“黄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冷风易于过敏,或鼻塞,或咳喘,或感冒。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麻木。舌质淡胖,舌苔润。
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运动,营养不良,疾病、衰老,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并可伴有水肿等。这种人即《金匮要略》所谓“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
邓铁涛认为,舌淡有齿印,脉虚大或寸部弱,再参查有否其他气虚之证,便可考虑使用。

3、半夏:咳喘用小量,止呕大点,安眠20-30克,止痛60克。(­黄煌)

4、细辛的临床应用

细辛主治与附子相似,两者均用于恶寒而疼痛者,但附子能回阳救逆,用于脉伏不出时,而细辛只能化饮,不能救人于危难之际。细辛证必有水,如痰涕清稀,或舌苔水滑,精神状态较好;附子证则必有寒,如关节拘急疼痛、恶寒、精神状态较细辛更萎靡。

    细辛与干姜均用于不渴而苔滑者,但细辛能止痛,干姜能止吐利,前者偏于神经系统,后者偏于消化系统。

细辛治咳逆上气,多配干姜、五味子,其痰液必清稀;治疗四肢厥冷,多配当归、桂枝,其舌质必淡红;治疗疼痛,多配附子、乌头、肉桂、干姜等,其疼痛必剧。 

细辛舌: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

徐灵胎亦谓:“此以气为治也。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徐氏的说法是很有见地的,细辛确实能够做到“无微不入,无处不到”,因此,它的归经是很被动的,它到底往哪条经的路线走,往往取决于与它配伍的药物。但总体来说,细辛还是以归于肺、肾二经为主。如果与麻黄配合,就入肺经以散外邪;如果与附子为伍,就入肾经以鼓动阳气。如果与麻黄、附子一起应用,就肺、肾二经都入,以往返相济于二者之间,仲景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用药思路就是这样。

按照朱良春的经验,若头痛、腹痛、咳嗽、牙痛、肾炎、口腔溃疡等,一般用3~6克,肥大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则可用到10~20克。以上均为汤剂用量,但为求稳当计,亦可先煎半小时。若研末吞服,则需特别慎重,以“不过钱”为宜。某中医院有一药工,患头痛鼻塞,医生在汤剂中用了6克细辛,本是正常用量,但该药工欲求速愈,便在煎药时把鼻子凑上去熏,不料几分钟后便晕倒了,经一番抢救才清醒过来。院方查找原因,老专家认为是细辛用量超过了古圣垂戒,所以就严格规定,凡细辛超过3克者,处方都得退回来,要由医生签字后才能取药,真是无奈!

细辛的功效是发表散寒,温肺祛痰,祛风止痛。它的主治,第一是少阴病,恶寒,反发热,脉沉者。第二是风寒饮邪客肺之咳逆上气,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之所以加细辛就是基于它这个作用。第三是百节拘挛,风寒湿痹病,尤其是眉棱骨痛。这些就是细辛最主要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举一个病例。对于细辛我用量大的有这几个方面:第一,治关节疼,用量大。第二,治腰膝腰腿疼,我用熟地配细辛。我们都学过的:麻黄配熟地,熟地不滋腻;熟地配麻黄,麻黄不发散。我治风湿病不用麻黄,麻黄是辛温解表药,细辛也是辛温解表药,我就认为细辛配熟地,熟地不滋腻,熟地配细辛,细辛不发散。只要是腰腿疼痛的,我经常用到15g以上。细辛治眉棱骨疼痛特别有效,我也用到15g以上。以后不管治什么病,只要出现眉棱骨疼的,你就可以在你的方子基础上加上细辛重用试一下,我用过多少例都是非常有效的。细辛特别善治上肢的疼痛。

治疗顽固搞不定的皮肤病,要加心脏的药,这是秘密。为什么呢?你心脏往外推的力量加强了,你皮肤就会往外面喷邪气。

所以皮肤里头湿毒很重的,瘙痒的。我看老师一般上桂枝、丹参连用。一加到方里头心脏动力加强了,顽固的皮肤病就好很多。

所以桂枝、丹参、地肤子、白藓皮,这是秘密哦。所以你可能你挖空心思也不知道如何治好这个病。当你万病难治的时候,你一定要寻到三个脏腑:心、脾、肾。

心它是动力,脾它是粮草官,肾是后力支援、后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