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老玄收藏 2019-05-10

老子曾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

“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实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论;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若其不相待。”

意思是说:是,也是不是;对,也是不对。如果是错的,争赢了也毫无意义;如果真是对的,又何必争辩?

有些事无需争,有些事争了也没用,于人于己无益,甚至可能引祸上身。

原来听过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两个人吵了一天:

一人说3×7=21,

一人说3×7=23。

一直争执,吵到县衙。

县官听罢说:

“把三七二十一的拖出去打二十大板!”

二十一的不服:

“明明是他蠢,如何打我?”

县官答:

“你跟三七二十三的人能吵上一天,还说你不蠢?你不挨打谁挨打?”

故事的结局看似很无理,但仔细想想又觉得很在理。一个懂事情的人,跟一个不懂的人争吵,那到底这个看似很懂的人是懂还是不懂,蠢还是不蠢呢?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活生生的例子,遇到问题非要争个是非对错,好像只有自己被承认是对的,对方是错的,才会善罢甘休。

实际上,两个人原本就不在同一频道上,任你怎么争执,对方也不会理解。除非有一天他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突然明白过来,原来那件事情是自己错了,才会承认你是对的。

所以,这样的争执,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会把自己搞的很辛苦。再遇到这种事情不如避而远之,省省力气,做点该做的事情会更有意义。

如果有人对你提出的观点进行反驳时,你是否会与之展开争辩呢?

如果有人对某种你认为错误的观点深信不疑时,你是否会立马纠错并努力向其灌输正确的信息呢?

当你做错事恰好被人无意戳穿时,你是否会急着为自己辩驳呢?

如果你命中以上任何一条,甚至全中,那你可能要注意了,你有一个既让自己糟心又让别人烦心的特质:争辩。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因特定的人和事发生争执,你一言我一语,双方各执一词,力图说服对方与自己的观点达成一致。

但令人沮丧的是,到最后我们会发现,争辩的事情很难有结果,甚至还会遭人厌弃。

当一个人始终要在言语上胜过别人的时候,他说话的目的就不再是为了沟通,而是为了战胜别人。


口舌之争赢了,朋友就少了。

耗费力气做一件事,是想从中获得某些特定回报。

例如,我们通过不断提升工作技能来获取更高的薪酬;

通过打扮外貌或者提升自己气质来取悦异性;

通过做好事来获得帮助他人的快乐……

这些都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和极大的心思,但费尽唇舌却得不到任何东西。

既然如此,为何要去做费力不讨好的事呢?

在古代的雅典,辩论已司空见惯。

所以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双方架着胳膊争得脸红脖子粗,却谁也说服不了谁。

即使对方被相悖的意见说服,他也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想法。

因为对方并没有真正地心服口服,只会认为是说不过你而已。

富兰克林说:“如果你有竞争力,喜欢和别人争辩,为了好玩而驳倒别人,你可能会赢得暂时的胜利。但是这次胜利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青睐。”

法国哲学家拉·罗什富科曾言:“若想树敌,就胜于你的朋友;若想交友,请让朋友胜于你。

争论是个力气活,既无所得,又不讨巧。那么我们何不放下执念,容许相悖的观点存在,考虑对方的感受,适时止声?

如此,不仅避免了唇枪舌战,说不定还能成为他人心中的君子,多一个朋友,何乐而不为呢?

争辩是把双刃剑,伤人又伤己。

人趋利避害的本能以及天生的自私性,会促使其倾向于做对自己有益的事。

如果此事伤人又伤己,那就不是聪明人该干的事儿了。

对于争辩这件事,毫无疑问,人人都应唯恐避之不及。

争辩会升级为争吵,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两个亲密者之间心生间隙。

小小的争辩会让本应愉快的旅途以不欢开场不欢而散并且开车途中反应过激还会影响驾驶安全。

争辩从来都不会为任何人带来好处,你所获得的短暂胜利,只不过是插入别人胸口冰冷的箭,后患无穷。

孔子曾说过,恶利口之覆家邦者。

意思是说,能言善辩者有时也会得罪他人,甚至为家族带来灾祸。

因太过执着于对错是非,或急着击败对方,彰显才能,逞了一时口舌之快,却让对方心生芥蒂,埋下祸端。

不争之争,是无言的雄辩。

我们的天性喜欢别人认同自己,当有人反对或质疑,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用自己的声音压过反对和质疑的声音。

可是这种欲望却在谈话中把我们拉得越来越远,它让我们遗忘了沟通真正的目的,遗忘了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

下次如果遇到某件事上存有争议,我们在开口之前,先冷静下来思考这三个问题:

  1. 为了什么而争辩?

  2. 争辩会让我失去什么?

  3. 争辩让事情走向更好还是更坏?

冷静的思考完上述问题后,相信你便不会再进行徒劳的争辩,态度也会缓和很多。

“不争之争”,是无言的雄辩,是无形的智慧。

懂得在恰当的时候认输,才是一种大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