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常用方药煎煮方法的探讨

 寂寞在繁衍 2019-05-10
           摘要:目的探究现代煮法与《伤寒论》[1]煮法,哪个发挥了汤剂的最大疗效。方法此次研究我们对"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伤寒论》煮法和现代煮法所煮出来的汤剂,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其透光度,计算得出吸光度,从而反映汤剂的整体有效成分。结果《伤寒论》煮法煮出的汤剂的透光度均比现代煮法高。结论《伤寒论》煮法较现代煮法更大发挥了汤剂的疗效,此方法值得临床医生的重视。
  关键词:《伤寒论》煮法;麻黄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分光光度计
  1两种中药煎煮方法的对比与研究
  1.1中药来源广东和翔制药有限公司。
  1.2煎煮用具砂锅(2.5L)。
  1.3折算标准根据现代研究[2]采用的折算标准"1两=13.8g,1L=10合=200ml,1斗=10升,杏仁(一个)=0.3g,附子(一枚)=15g。"
  1.4具体操作
  1.4.1《伤寒论》煎煮方法麻黄汤:麻黄三两(40g),桂枝二两(27g),炙甘草一两(14g),杏仁七十个(21g)。上四味,以水九升(1800ml),先煮麻黄(耗时25min),减二升(400ml),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500ml),去滓,温服八合。(总耗时58min)。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二两(27g),细辛二两(27g),附子一枚(15g)。上三味,以水一斗(2000ml),先煮麻黄(耗时25min),减二升(400ml),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600ml),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耗时69min)。
  1.4.2现代煮法麻黄汤:麻黄14g,桂枝9g,炙甘草5g,杏仁7g。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9g,附子5g,细辛9g。
  根据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疗机构中药煎药室管理规范的通知,现代煮法:将药放入砂锅中,自来水加入没过药面3cm,浸泡30min。再用武火煎沸,沸后用文火慢煎20min。煎煮过程中,用瓷棒进行搅拌3次。
  2具体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
  2.1煎煮按照上文中《伤寒论》的煎煮方法和现代传统煎煮方法两种不同方式对"麻黄汤"及"麻黄附子细辛汤"各进行煎煮3次,用纱布反复过滤3次共得到12份100ml标准实验品。其中将古代及现代煎煮法所煎得的3份"麻黄汤"分别标记为"A1"、"A2"、"A3";古代及现代煎煮法所煎得的3份"麻黄附子细辛汤"分别标记为"B1"、"B2"、"B3"。
  2.2离心提纯将12份标准实验品各取10ml离心5min(3500r/min)后,取上清液用0.45um的滤膜滤过,得到药物的有效成分各5ml待用。
  2.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将12份经离心提纯的有效溶液各取约2ml至比色皿中,取蒸馏水为标准参照物,选取适宜波长为270nm,分别置于紫外分光光度测出其透光度T,记录其12份有效溶液的透光度。
  3实验结果
  见表1,表2。
  
  
  
  
  
  
  
  
  
  我们所采用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的有效溶液的透光度T,可通过朗伯-比尔定律直接反映汤药有效成分的浓度。其基本原理是:朗伯-比尔定律作为光吸收最基本定律之一,是吸收光度法、光电比色法、比色分析法的定量基础,适用范围涵盖所有吸光物质与电磁辐射。但比尔-朗伯定律的成立是有前提的,即:①入射光为平行单色光且垂直照射;②吸光物质为均匀非散射体系;③吸光质点之间无相互作用;④辐射与物质不会发生光化学现象,只发生光吸收过程。而我们通过离心过滤提纯的汤药完全符合以上要求。此外,朗伯-比尔定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A=lg■■=lg■■=K・l・c
  其中A表示溶液的吸光度,Io表示入射光强度,It表示透射光强度,T表示透光度(T=Io/It),K为吸收常用系数,L为吸收介质的厚度,c为吸收介质的浓度。在研究过程中,K始终为固定常数,L为溶液的厚度,既比色皿的厚度均为1cm,c为我们研究汤药的有效成分的浓度,T值即为我们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所测的透光度T,见表3,表4。
  
  
  
  
  
  
  
  
  
  4讨论
  吸光度是指光线通过溶液或某一物质前的入射光强度与该光线通过溶液或物质后的透射光强度比值的对数,影响它的因素有溶剂、浓度、温度等。我们所测的吸光度(A)能反映出待测汤剂中有效成分的浓度。而通过上表可以发现,伤寒论煮法煮出的汤剂的吸光度均比现代煮法高。我们认为主要的原因为:
  4.1《伤寒论》中麻黄主要是用于寒邪外束而需以汗法的病证,其入汤剂都要求先煎,对于麻黄先煎去沫的问题论之者较多,而对于先煎时间长短与麻黄功效的关系问题,论之者较少。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麻黄富含麻黄碱、伪麻黄碱、黄酮及挥发油,由于麻黄汤等方在煎煮的过程中大都需要较长的时间,由此可以可以判断麻黄所含之挥发油成分并不是麻黄汤类方导致患者发汗作用主要物质;而且伪麻黄碱具有抗炎、抗过敏及镇痛、利尿等功能。孙逢国[3]等将通过麻黄单煎取沫及沉淀反应,认为泡沫中含有麻黄生物碱。马爱华[4]等将麻黄单煎、麻黄与葛根共煎进行对比实验,报道麻黄合用他药物合用时,应采取先煎麻黄的方法,有利于麻黄碱成分的溶出。因此麻黄先煎的时间越长则发汗之力越强,而现代煮法中并未对先煎加以重视。
  4.2汤剂的加水量是汤剂制备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汤剂的煎煮时间,并最终影响汤剂的质量。加水量过大会破坏药物有效成分,加水量过少不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煎出;《伤寒论》中剂型多为汤剂,在药量、加水量均有明确的规定。对于麻黄附子细辛汤而言,由于方中含有麻黄、细辛、附子等药,这些药物具有的毒性,加水量相对偏大,可以保证其充分煎煮,有利于增强用药的安全性,而溶解出来的有效成分也相应增多[5]。
  5结论
  《伤寒论》汤剂的煎煮法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有:
  5.1思想认识《伤寒论》非常重视汤剂煎煮法,而现下临床相对重视程度不足,而且有关采用煎煮法提高汤剂疗效应用研究更少。。通过对张仲景《伤寒论》汤剂煎煮法研究,可以提高认识,加强汤煎法临床实践研究中。
  5.2借鉴意义《伤寒论》中所论述的煎煮法包括药物及整体汤剂的煎煮方法。药物的煎煮方法如先煎、后下、煎汤代水、同煮、烊化、冲服等不同形式;整体汤剂煎煮方法有去滓再煎、麻沸汤渍取、先后煎煮次、先制后合等,丰富多样;而且对于不同病症、不同的方药,煎煮溶媒的选择也不同,体现出辩证论治、灵活施用的原则,其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保证汤剂疗效。
  6不足与展望
  由于科研经费不足的问题,我们采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实验检测,使用分光光度计只能对两种汤剂整体有效成分的高低进行测定,无法深入了解《伤寒论》煮法优于现代煮法的具体原因以及汤剂中具体成分的含量。而现阶段,高效液相色谱法经实践经验证明,其适用范围广,可用于分析高沸点、热不稳定、大分子量的样品,是一种非常有效和普遍适用的中药有效成分的分析方法[6]。使用此方法,可以通过测定麻黄汤中麻黄碱、桂皮醛、杏仁苷等有效成分;麻黄附子细辛汤中麻黄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的含量;茵陈蒿汤中栀子甙的含量等等[7]。相信经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上述方剂的《伤寒论》煮法及现代煮法的有效成分含量,将对我们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及提高现代煎煮中药方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郝万山.伤寒论理论与实践,2009.
  [2]王竹兰.《伤寒论》汤剂煎煮法与汤剂制备规范化研究,2010.
  [3]孙逢国,艾广凤.麻黄用法商榷[J].中药材,1995,18(1):51-52.
  [4]马爱华,张俊慧,陆晓和,等.煎煮时间对麻黄中麻黄碱溶出率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5,1(2):44-45.
  [5]王力智,刘冰.中药煎剂药量、加水量、火候、煎煮时间和煎取量间关系的实验探讨[J].中国药房,1997,8(2):94-95,32.
  [6]吴恒,陈礼明,张善堂.高效液相色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09.
  [7]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编辑/孙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