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创作者:晓骞谈历史 欢迎来到百家号晓骞谈历史,想来大家都知道,写诗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做的,学诗词者众,而成诗人者少。诗人所拼的是全部的感情和思想,有大胸怀、大情怀的人才能够创作出好诗。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论:“有第一等襟抱,有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写诗之难正在于此。 ![]() 在小编看来,辛弃疾就是这样的雄才伟略,千古烛照,词中的字字泣血,片片锥心,在天地奔流的壮气豪情都在这里挥洒出来。擂鼓助威,旌旗招展,豪气奔流,这就是他的巨作。很多人学写诗,学写词,可真正写出来的能有几人,粉饰忸怩如小丑状有之;虚词漫语故作学究状有之;枉心屈意,乱作一气者有之。好作品非关学也,是关乎才情,更关乎志趣。诗可以包容不同的情感,德行欠缺之人亦有好诗,但是,他的好诗必然是出于真心,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真实自然就会有美感。但是真正要达到诗境之至极者,能够引领一代之诗风者则必然是辛弃疾这样的旷古之情怀,有绝高之德行,有坚韧之志向的伟才。 ![]() 为什么中国诗词的魅力如此之大?因为中国有这样的英雄之魂,有这样的一批真正把国事,把百姓放在心中的人,有这样一批真情真意的人。这样的人的诗词必好,必能成为一派之宗。很多人说历史会埋没平凡的人,只会写那些英雄的丰碑,其实,如果我们按辛弃疾所居之官职来看,他可能还不够登到史册如此高的地位而从他的偏执于事功的态度来看,他也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聪明人。然,就是这么一位将青丝染雪,报国无门的辛弃疾,他的词作却是在整个南宋时期流传下来最多的,因底蕴丰厚,方能传唱千古。当别人将写词当作歌伎酌酒之料,管弦轻拨的游戏之时,他已经将宋词变调变格独成一体,形成了一代词风的新引领者。 ![]() 辛弃疾没有欧阳修那种盟坛宗主的地位,也不会有苏轼那样的风度翩翩,理念博弘的声望,更不会有如柳永般为市民阶层所喜闻乐见的词风,他是一把搭上了箭的弓,是英雄的冤苦酿成的酒,是气势如天的倾诉,是披肝沥胆的生命见证,是那个时期的中国大地最应该奏响的音符,于是,他得到了最广泛的支持,哪怕当时他处处不及人,而在后世却可谓是一代词宗。在中国的诗歌史上能够崛起成就一家之词者必然是这样的人,而非仅以师门攀附来行文机变的巧诈之士。周济在《四家词选序论》中云:“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颖太露。然其才情富,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其广且久也。” ![]() 辛弃疾就如一明镜,让世人可于其词作中尽观其肝胆,他是激进的,是勇敢的。不平则鸣,本是事物的定理,也是文章之所以成就的关键。可真正能够以诗词为剑,去不平则鸣的人,是屈指可数的凡是能将良才,或是才情不至或是有所顾虑,很难真正把满腹心事,和盘托出。辛弃疾的奏议也是直击弊端,行事却张弛有度,他的直与屈,隐与仕都是有智慧的,更是有风骨的。《文心雕龙》讲中国人之风骨,绝非艺术本体论,而是真正从古而今的诗风传承要素里最关键的一环。人之所以能独立于世,在于有风骨,有气节,凡事有定见,而不为物欲所迷,不为利益左右,这一点是非常难的。 ![]() 辛弃疾的词作就有着这种陶渊明式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他只屈从于他的志向,而非朝廷的官位。他的带湖居处最重要的是稻田,共不过十弓之地。他的本意是“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而命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耜之为者。”基不班,来在的天个辛弃疾的老家是山东济南,那里是华北平原所在。他认为:“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据史家认为,辛弃疾感觉到南方的农民多半不再种地,而是改去经商,而北方的人仍然是以田地劳作为主要营生,他对南方农民的这种生活方式不太认可。 ![]() 然,从他的原句中也可以分析出他是不希望出现土地兼并之事的,有此事则贫富差距就加大了。他认为农民的生产方式是应该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纵有所需也可供给及时,而就不会有更多豪商劣绅去打农民土地的主意,就当时之环境而言,他的观念是非常到位的。干音最他认为:“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这一块稻田就是他的理念的体现,他也很向往将来的生活,取号为“稼轩居士”。但是谁能想到这新宅刚刚建好,当年农历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就被罢,辛弃疾只好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辛弃疾对于金国有着那么多年的了解,积累了丰富的对敌作战经验,而他在地方上所做的事功成效也是非常显著的。 ![]() 他是什么样的人,他可以做成怎样的事业,他周边的人是能够觉察的,并不是所有士大夫都是针对辛弃疾,有一些主战派的人是非常赞同辛弃疾的想法的。人的如平小去检卤周密《浩然斋意抄》指出辛弃疾在三十三岁时即预言金朝“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刘宰《贺辛等制弃疾知镇江》赞美,辛弃疾为“隆中诸葛”。他们觉得辛弃疾就是南宋的周瑜、谢安,就是一位能够让宋金形势发生逆转的人,是能够收复失地,以雪奇耻难得的天赐将才。 ![]() 然而,辛弃疾刚刚来到南宋仅被任命为一个小小的江阴签判,后来官职虽逐步升迁,但从来没有接近过权力中枢,这二十年来,都是在地方上做事,而且频繁调任,从29岁到42岁,13年间竟然调换过14任官职。朝廷让辛弃疾在那么多的地方事务上干活,好不容易将他提拔为湖南的一方大吏,辛弃疾也努力用事,还创建了飞虎队他的报国之心和业绩是应该得到朝廷嘉赏的,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朝廷的命令居然是把他一下打到底儿,将所有的官职都免了,这几乎是一个致命打击。“功名浑是错,更莫思量着”他的《菩萨蛮》本是在新宅初成之时所写,寻说隐居之情,却不想竟一语成谶。 ![]() 辛弃疾虽然表面上是说可学庄子,学陶渊明“岁晚渊明归来未?”,可是他的内心有着滚滚愤怒之情的。他这些年的辛苦痛楚都融入了词作之中,他的《水调歌头》云:“寄我五云字,恰向酒边来。东风过尽归雁,不见客星回。闻道琐窗风月,更著诗翁杖履,合作雪堂猜。岁旱莫留客,霖雨要渠来。短檠灯长剑铗,欲生苔。雕弓挂无用,照影落清杯。多病关心药,小摘亲鉏菜甲,老子正须哀。夜雨北窗竹,更倩野人栽。”,他又用了很多典故,其中最能看到他吐露情愫的地方是“短檠灯,长剑,欲生苔。雕弓挂无用,照影落清杯”,长剑铗,只能借《战国策》中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门客,不受重视。 ![]() 他借用冯三弹其铗而歌的典故来写心中的落寞。他用典还有双关之意,“雕弓挂无用,照影寻落清杯”,他以这杯弓蛇影的典故写出他忠而见疑的不平之气,似乎可以看到那饮酒的男子立在窗前月下的凄凉身影,他的宝剑已无寒影清光,他的弓弦也已然落尘,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在小编看来,辛弃疾心里的哀伤是透过纸背的,偏偏有人还说他是掉书袋,辛弃疾的熟典运用都是关乎他真实的心情,而不是炫才耀技,所以才能浑然无斧凿之痕,而豁然有古今同悲之叹。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此为止,想看更多好看历史故事,可以关注我哦。 本文由【百家号/晓骞谈历史】原创,转载请注明由【百家号/晓骞谈历史】原创,谢谢合作!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