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程中的文化印记, 时至今日,总还有些痕迹。 活字印刷的继承者与终结者 ——铜字模。 这是一份关于文字的记忆, 新事物目不瑕接,而它从未消失。 铜活字印刷是以铜铸成的用于排版印刷的反文单字。 铜字模是浇铸铅字的母版,也就是生产铅字的模字。 铜字模, 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财富。 ▲ 清雍正四年铜字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10000卷,目录40卷,清陈梦雷辑,后由蒋廷锡奉敕校勘重编,清雍正四年内府铜活字印本。半页9行,行20字,版框21.3cm×14.9cm。 此书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一部以铜活字刷印的古代类书。 ▲明代铜活字《王昌龄集》二卷 藏经纸印本(上海博古斋秋季拍卖会) 说起铜字模,我们定会想到另一个名词——铅字。它曾是我们许多人童年美好的回忆。那时候,铅字是印刷厂生产的工具,也是我们课余的玩具。 ——《铜字模,尘封的印记》(可点击查看) 然而,自90年代电脑排版成为印刷业主流, 以铅字排版的凸版印刷技术逐渐没落。 铜字模自然也随之淡出人们的视线, 近乎销声匿迹。 很多时候,其实有一些东西,并不是说这个时代把它淘汰了,而是我们本身把它丢弃了。 铜字模, 是活字印刷的继承者, 也是活字印刷的终结者。 现代是高科技数码时代,印刷机也是数字化的,印刷效率能达到每小时上万张。这是古老的活字印刷术不可比拟的。 但在一些特殊用途上活字印刷术依然活跃,例如一些工艺的名片和一些纸品艺术。 而古老的技术又赋予这些印品的历史感,艺术感,从而使它们更具价值,也更有文化感。 有的工作室还会特别搜集珍藏一些活字模,这都是活字印刷术生命的印记。 从活字中触摸文化的“骨骼”,曾经印制过无数“精神食粮”的活字原件,这种和文字亲密接触的感觉或许是许多现代人不能体会的。 虽然其实用性渐渐在现实生活中被削弱,但其却有着珍藏品鉴价值。 ▲ 60年代 铜字模 出版社 (不详) 字模代表了活字印刷,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藏品,又具有研究的价值,非常值得珍藏。 将字模作为珍藏品,兼具了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 ▲ 60年代 铜字模 出版社 (不详) “ 这样的藏品确实不多见,字模作为收藏品,兼具了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 字模代表了活字印刷,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藏品,又具有研究的价值,非常值得收藏。 珍藏品鉴爱好者杨先生 “ 常见的有宽7毫米、5毫米和3毫米的字模,在材质上也非常丰富,有木质的,有铜制的,最为常见的就要数铅质的了。 保存完整,字体刻画清晰,收藏价值就相应地高。 珍藏品鉴爱好者白女士 “ 收藏市场上的活字印刷非常少见,最早的可以追溯到清中期,但是没有实物,只有印刷好的书籍。 因此,活字印刷中用的字模这样的实物收藏,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展现了活字印刷的技艺,收藏价值很高。 珍藏品鉴爱好者王先生 ▲ 60年代 铜字模 出版社 (不详) ▲ 60年代 铸字机及报纸印刷机 出版社 (不详) 活字在现代有无限可能,传统手艺活下来可以靠商业引导带动,而真正的珍藏品鉴不仅仅是可以藏在家里,通过转换和传播最终落实到分享,让活字印刷复活在当代,传承这份时光印记才是最重要的。 ▲ 60年代 长方形铜字模 出版社(不详) 这份关于文字的记忆, 在现代的洗礼中, 仍会夺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