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冠是古人所用的一种头饰。出现之初,它的作用是保暖与防护。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阶级社会出现以后,冠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及其造型、款式不断演化,最终成为了一种十分复杂的,具有实用、装饰、表明身份等诸多作用的服饰。 帽顶,又称冠顶、顶戴,是古人使用在冠顶端上的一种装饰,其制始于元代,发展于明,盛行于清。通过不断的发展完善,帽顶成为了用于区分戴用人员等级尊卑的一种特殊冠饰。通常以金属材料制成托座,镶嵌宝石,以材质、颜色区分等级。 元代帽顶一般用于帝王、贵族、官员所戴夏服冠(钹笠冠)上,由于当时统治阶级推崇佛教,所以帽顶的款式、造型、用材也多与佛教有关。 随着封建统治机制的不断完善,进入明代以后,帽顶制度较元代更加完善、严格。明代帽顶装饰在缠棕帽(最初为武士戴用,后来发展为明代贵族、官员所专用的一种冠帽,以棕、藤或马鬃编织而成,圆顶、四周有檐,檐大者称大帽,檐小者称小帽)上,以材质区分等级尊卑。明制规定,一、二品官员用玉顶,三至五品官员用金顶,六品以下用银顶;若用顶珠,三至五品不得用玉,六品以下就只能使用玛瑙、水晶、香木了。 清代,帽顶的使用进入全盛时期,上至帝王,下至官、生、耆老,不论是朝会大礼还是日常办公,都必须在官帽上安装帽顶。为了规范帽顶的配戴,清王朝还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帽顶制度,对帽顶的款式、用材、颜色、尺寸进行了严格规定,使帽顶成为区别清代官员品级尊卑的最重要饰品,以致当时帽顶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官帽本身。如授官时称“赏给顶戴”或“顶戴荣身”,罢官时则称“摘去顶戴”。 清代官员用冠,按时令不同可分为夏冠与冬冠。按使用场合不同又可分为朝会大礼时使用的朝冠,与日常公事使用的吉服冠,同样帽顶也按使用场合不同分为朝冠顶戴与吉服冠顶戴。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的统治被推翻,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帝制彻底覆灭。帽顶作为一种等级制度的标志物,在其诞生600余年后也随着封建制度的结束而彻底消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