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高宗像 
清高宗朝冠顶

清代东珠吉服冠顶 文武四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二等侍卫的朝冠为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上衔青金石。文武五品官、三等侍卫、乡君额驸的朝冠为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石。文武六品官、蓝翎侍卫的朝冠为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上衔砗磲。文武七品官的朝冠为镂花金座,中饰小水晶石,上衔素金。进士、贡士的朝冠为镂花金座,上衔三枝九叶。状元的朝冠顶为镂花金座,上衔水晶石。举人、贡生、监生的朝冠顶为镂花银座,上衔金雀。生员的朝冠顶为镂花银座,上衔银雀。外郎、耆老,冠顶以锡。文武八品官、从耕农官的朝冠顶为镂花金座,上衔阴文素金。文武九品官及未入流小官的朝冠为镂花金座,上衔阳文素金。

清代一品仿红宝石四艺纹银鎏金吉服顶

清代二品象牙染色双龙戏蛛纹银鎏金吉服顶
吉服顶为帝后臣僚在穿吉服、常服、行服时所用。皇帝的吉服顶为满花金座上衔大东珠一颗。皇子、皇孙、皇曾孙、皇元孙等未封爵者用红绒结顶。亲王、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以及入八分公者、固伦额驸均为红宝石顶珠配镂花金座。
未入八分公及和硕额驸、民公、侯、伯、文武一品官、镇国将军、郡主额驸、子爵为珊瑚顶珠配镂花金座。文武二品官、辅国将军、县主额驸为镂花珊瑚顶珠。文武三品官、奉国将军、郡君额驸、一等侍卫为蓝宝石顶珠配镂花金座。文武四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二等侍卫为青金石顶珠配镂花金座。

清代二品仿珊瑚盘长蝴蝶纹银鎏金吉服顶

清代三品仿蓝宝福寿双全纹银鎏金吉服顶 文武五品官、三等侍卫、乡君额驸为水晶顶珠配镂花金座。文武六品官、蓝翎侍卫为砗磲顶珠配镂花金座。文武七品官及进士为素金顶珠镂花金座。文武八品官、贡生为镂花阴文素金顶珠镂花金座。文武九品官及未入流小官为镂花阳文素金顶珠镂花金座。监生、生员为素银顶镂花银座。外郎、耆老以锡制吉服顶。
由清代典制和现存各级帽顶实物来看,其主要分为两大类造型:一类是以柱式为主的朝冠顶,一类是圆球状的吉服顶。

清代四品仿青金石累丝炸珠工艺吉服顶

清代五品水晶福寿如意纹银鎏金吉服顶 帽顶座子的材质包括金、银、铜、锡、木头等。从帽顶上镶嵌的宝石来看,目前实物能见到的有红碧玺、红尖晶石、红芙蓉石、东珠、蓝宝石、红珊瑚、青金、砗磲、水晶、染色象牙等,但最多的却是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产的仿各类宝石的玻璃。所以,雍正朝以前会典中明确所说的一品帽顶用红宝石、三品用蓝宝石,现在看来值得商榷。在古代,通常所说的红宝石、蓝宝石是泛指红色、蓝色的宝石。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对红宝石的认识出现了很多混淆。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加冕时所戴的大皇冠上,也有一颗重398.72克拉的红色宝石。当1676年俄国特使从北京花2672枚金卢布购得它时,当时的宝石专家都认为这是一颗旷世罕见的大红宝石。在总共镶嵌4836颗钻石,总重2858克拉的俄皇大皇冠上,这颗红色宝石被装饰在最顶端,享受众星拱月的待遇。现在想来,当年的买者和卖者其实都没法区分尖晶和红宝石。此外,在博物馆所藏考古出土明确纪年的康熙时期随型花蕾朝冠帽顶,所用蓝宝和红宝,除了红色尖晶和碧玺外,玻璃也已经出现(康熙三十五年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建立)。早期玻璃帽顶因为技术原因,气泡一直不能很好地去除,造办处不能大量制造优质玻璃,红蓝玻璃大概也被算为了红蓝色宝石。雍正朝后,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随着大量外国传教士的加入,玻璃制造技术取得飞快进步,按雍正谕令要求,帽顶开始大量使用玻璃,嘉庆朝设顶戴委署库掌官员。查阅清宫造办处档案,可以发现大量这类玻璃帽顶的制作资料,玻璃帽顶平时是用于赏赐官员的,同时期民间玻璃的制造技术是没法与其相比的。

清代六品仿砗磲镂空连环纹银鎏金吉服顶

清代七品素金镂花银鎏金吉服顶 从工艺上来看,帽顶座的制作涵盖范铸、镶嵌、鎏金、錾刻、焊接、捶揲、炸珠、掐丝、拉丝、累丝、编丝、点翠、画珐琅、模压等首饰制作的所有工艺,处处体现了官器制品的精良华贵。
帽顶作为官器在加工制作上相当复杂,一方面体现了清代传统金、银、铜等器物的制造技术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领略了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玻璃制品的风采,造办处玻璃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当时国外玻璃制造技术的引入带动了中国玻璃工艺的发展。这些小小的帽顶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了那些逝去岁月的辉煌和流光溢彩的工艺。 (文章摘自荣宝斋《艺术品》,作者:吴 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