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盏:漆雕秘阁

 伟天英 2019-05-10

虚极子按:自毁前程者输在了错把他人搭建的平台当成了自己的本事。

上回书我们说到由于东西方民族持握饮器的习惯不同,喜欢双手捧碗啜茗的日本人把“手感”视为挑选茶盏的美学标准之一。

手感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分量”,二是“触感”。茶盏过重,会让人感到压抑、吃力,如果过轻,又会令人觉得不可靠。那么,一只茶盏究竟多重才是恰到好处的呢?

茶盏:漆雕秘阁

▲ 宋代 建窑兔毫盏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藏

古代的日本人生活简朴,平日里食粥喝汤多用木碗,所以他们喜欢以盛放粥饭的木碗作为衡量茶盏轻重的标准。与此同时,木碗的触感也成了品评茶盏优劣的参照。金属碗导热快,烫手,不适合用于饮茶;天目盏以及青瓷碗的表面,尤其是碗口处,过于细腻光滑,无法将茶汤的“涩”之情调从味觉感受转化成触觉体验。最接近木碗那既不粗糙又不精致的温存触感的是陶制或髹漆的茶具,唯其允执厥中,故令啜茗人恋恋不舍。

茶盏:漆雕秘阁

▲ 宋代 黑釉油滴盏

日本户栗美术馆藏

茶盏:漆雕秘阁

▲ 龙泉窑青磁轮花茶碗(因锔钉得名“马蝗绊”),南宋时期(12-13世纪)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持握方式的不同引发了日本人对茶碗手感的独特追求,坐姿的不同则导致了他们对茶盏圈足的高低也有细致的要求。日本人保留了中古时代之前中国人的坐姿——席地跽坐,茶室中人们不使用桌椅,茶碗会直接放在地板或榻榻米上,因此需要底足稍高的器物,方便伸手托底。他们的拿碗方式是:拇指放在碗边,其他四指自茶盏下方托住底托的侧面,然后端碗。唐物茶碗底足浅小,让人无法将手指伸入,从而影响持握的稳定性。所以,日本人后来开始偏爱底足高一些的高丽茶碗,而形状近乎圆锥斗笠的唐碗日渐冷落。

茶盏:漆雕秘阁

▲ 16世纪 井户茶碗,产地:朝鲜,高:9 cm

日本静冈县热海市MOA美术馆藏

另外,跽坐让日本人继承了中国宋代茶盏和高足盏托结合使用的传统。这样的搭配不仅使茶盏与饮茶者手部的距离大大缩短,方便携取,并且调整了茶盏在人们视觉中的高度,力求达到最完美的欣赏角度。盏托捧起的一杯茶,仪式感十足,仿佛水木中湛出的清华,恰似层岫处逸出的芳云。待客,客感其雅;礼佛,佛知之敬。

茶盏:漆雕秘阁

▲ 宋代 螺钿唐草纹天目台

日本京都大德寺龙光院藏

茶盏:漆雕秘阁

▲ 宋代 油滴天目(附螺钿唐草纹天目台)

日本京都大德寺龙光院藏

东京国立博物馆里藏有一件南宋时代的“剔犀轮花天目台”,其整体造型、云纹雕饰与宋代审安老人所说的“漆雕秘阁”简直一模一样。

茶盏:漆雕秘阁

▲ 南宋 剔犀轮花天目台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审安老人曾撰《茶具图赞》一书,对宋代精品茶具做了详细的分类,并冠之以姓名、别号、官爵,将它们一一拟人化,或飘然不群如逸士,或经世济国似重臣。在用来承托茶盏以防烫指的“漆雕秘阁”(盏托)这一词条下如是写道:“漆雕秘阁,名承之,字易持,号古台老人。”

茶盏:漆雕秘阁

什么是“秘阁”呢?秘阁是宋代一官名。最初在北宋太宗端拱年间于崇文院中堂建阁,称为秘阁,专门收藏三馆书籍真本及宫廷古画墨迹等物,后设直秘阁、秘阁校理等官。《茶具图赞》里用“漆雕秘阁”这一官名称呼盏托,盖取其高耸若重楼危阁之状。所以,最后书中对盏托赞道:“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吾斯之未能信。以其弭执热之患,无坳堂之覆,故宜辅以宝文,而亲近君子。”

茶盏不论多么精美,但器小位卑,兼之热茶烫手,容易倾覆,故而需要高高的盏托辅助持握。正像一个人生存在社会中,就算能力再出众,也需要他人的协助、合作和托举,自毁前程者恰恰输在了错把他人搭建的平台当成了自己的本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