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盏,以讹传讹的天目碗

 芝润斋 2015-10-09
建盏,以讹传讹的天目碗(郑培凯)

朋友是艺术家,喜欢收藏,在台湾艺术圈中颇有江湖地位。听说我研究茶,就说到他家去,他藏有宋朝的茶碗,可以请我喝茶,体会一下宋朝人斗茶的情趣。天目茶碗配日本抹茶,最高规格的茶道了,他说。


禾目天目(兔毫)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禾目天目(兔毫) 日本佐贺県徴古馆藏


宋朝人喝茶,讲究与现代不同,味觉的「喝」只是品鉴的最后一个步骤,之前还有视觉鉴赏的复杂程序。喝的茶不是芽叶散茶,而是茶饼研成的粉末,在茶碗中击打成凝厚的泡沫,像浮起一层白蜡,称之为沫饽。


斗茶的方法,一般是比较沫饽的成色与质地,是否洁白光鲜,是否凝聚厚实,还要看泡沫的持久度。要压倒对方,打出最光辉灿烂的泡沫,就不能仅靠击打的技巧,还得借助最能发挥作用的茶碗。


福建建窑烧制的茶盏,瓷胎极为厚重,釉色青黑沉稳,一方面可以保温,维持泡沫聚而不散,另方面则以黑釉的底色衬出鲜白的沫饽,让人眼前一亮。



油滴天目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油滴天目 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这也就是为什么蔡襄《茶录》论「茶盏」,要特别标出「建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录》论「盏」,也说:「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盏惟热,则茶发立耐久。」


曜变天目 静嘉堂文库藏


曜变天目 藤田美术馆藏


朋友拿出三只黑釉茶碗,虽然达不到蔡襄说的「绀黑」或宋徽宗的「青黑」,但通体乌中偏褐,釉色依然鲜亮,隐约可见丝丝兔毫,确是宋代的建窑无误。


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上千年的文化传统都凝集在眼前。福建山乡的烧造艺能,不但成了宫廷审美的极致,还流传到今天,在我手中光辉耀眼。


朋友是留日的,接连说了好多次「天目碗」,我终于忍不住,说「天目碗」是日本人的讹称,不恰当的。称之为建窑,要淮确得多。而且,日本人从宋代以来,以讹传讹,看见黑釉就叫「天目」,荒唐无比,跟乡下人「见骆驼就称马肿背」一样。朋友听我说得如此决绝,就要我说个清楚。



灰被天目(柿红) 德川美术馆藏

(福建建窑)


灰被天目茶碗 铭 秋叶天目 MOA美术馆

(福建茶洋窑)


我说,日本茶道的起源,跟他们学佛有关,由中国禅宗丛林茶饮清规而来。南宋时期日本和尚来华学佛求道,主要参访的佛寺是禅宗的五山十刹。最重要而且最具规模的「五山」,都在浙江沿海一带,即临安(杭州)径山寺、灵隐寺、淨慈寺,及明州(宁波)天童寺和阿育王寺。


入宋日僧一般都从明州登陆,巡礼参拜两浙东海岸沿綫各地寺院,进而到达南宋首都临安,总要到五山之首的临济宗径山寺去拜访学习。径山寺地处天目山中,日本和尚在此学佛,顺便也就学了饮茶之道。


带回日本的,不但有禅宗佛法清规,还有饮茶之道,以及宋代斗茶的精品建窑黑釉茶碗。因为是在天目山学的喝茶之道,又在此得到建窑茶碗,便糊里糊涂讹称为「天目茶碗」,成为日本茶道最为尊贵的「唐物」茶具。



玳玻天目鳳凰文茶碗 MOA美术馆藏

(江西吉州窑)



木叶天目 日本私人藏

(江西吉州窑)


这么以讹传讹,把建窑烧造的茶碗称作天目山茶碗,且后来凡是看到黑釉茶碗,也不管是北方的定窑、磁州窑,还是江西的吉州窑、四川的广元窑,只要是黑瓷,都叫「天目碗」。


甚至闭门造车,发明许多莫名其妙的「天目」分类,什么曜变天目、油滴天目、禾目天目、灰被天目、玳皮天目、木叶天目等,不一而足。这种分类完全只看外表黑不黑,无视烧造的窑址,不管瓷胎的质地与施釉的深浅浓淡,一概称之「天目」。



油滴天目(华北油滴) 东京户栗美术馆藏

(河北磁州窑)



白覆轮天目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北方窑口)



白天目 德川美术馆藏

(日本本土)


其实,所谓玳皮天目与木叶天目,不但与天目山无关,也不是福建的建窑,而是江西的吉州窑黑瓷。更荒唐的是,居然还列出华北天目、河南天目、四川天目这些令老天都瞠目结舌的名目,好像天目山是飞来峰,可以东西南北,任意乱飞。


朋友说,天目茶碗的说法,在日本有其传统,从镰仓幕府后期就开始了,总是个日本瓷器研究的历史认识吧。我当然不否认,日本有其以讹传讹的文化传统,可以称「鹿」为「马」,但是,我们还是要指出,这是指鹿为马,见骆驼就说马肿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