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日本历代名家收藏的茶盏集中起来让茶人品评的话,会有哪几类堪入法眼呢?日本人生活中以“五”为尚,所以习惯性地将诸般茶碗划分为五种名品:天目、井户、志野、乐烧和京烧。这五种茶碗各自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审美旨趣,我们今天先来聊聊最古老的“天目”。 ▲ 宋代 建窑兔毫盏 观复博物馆藏 日本平凡社编撰的《世界百科大辞典》中对“天目”曾做过这样的说明:“天目为黑色及柿色铁质釉彩陶瓷茶碗的统称。镰仓时代建久三年(1192)至元弘三年(1333)的141年间,到中国宋朝的禅僧归国时带回,始传至日本。此类茶碗系禅僧修行地中国浙江省天目山寺院日常使用,故称天目。”日本人把从中国传到日本的舶来品统称为“唐物”,宋代的天目盏便是其中的典型。宋人烧制茶碗时最讲究釉色,因此天目盏的各色名目均与之有关,诸如:兔毫、油滴、玳瑁、鳖甲、灰被、鹧鸪斑、曜变等等。 兔毫天目在烧造过程中挂釉流动,形成细密均匀的筋脉,宛若兔毫,故而得名。这种盏在日本常被称作“禾目天目”,存世量较大,以釉色泛青绿者为佳,有“金兔毫”、“银兔毫”和“蓝兔毫”之分。 ▲ 北宋 建窑银兔毫盏 观复博物馆藏 油滴天目中最经典的是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收藏的这件建窑黑釉油滴,该器同时闪现金、银、蓝三色光斑,因此曾被丰臣秀吉视如珍宝。 ▲ 南宋 建窑黑釉油滴盏(日本八大建盏之一) 口径:12.2 cm,高:7.5 cm,重量:349 g,等级:国宝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 油滴盏中有一个另类,介乎于曜变和油滴之间,它就是藏于美秀美术馆的曜变油滴。此盏内是亚曜变斑纹,外形似油滴,没有蓝色光辉,却带有紫红色的窑变光晕。 ▲ 南宋 曜变油滴盏(日本八大建盏之一) 口径:12.1-12.3 cm,高:7-7.3 cm,足径:3.7 cm,等级:重要文化财产(1953年认定) 日本滋贺美秀美术馆藏 玳瑁天目亦称玳皮或玳玻,玳瑁是生活在亚热带海洋里的一种海龟,龟甲斑斓似虎皮。最初日本人并不区分玳瑁和鳖甲这两种天目,后来有人认为前者会在鳖甲釉的基础之上,在碗内增加贴花图案装饰,所以玳瑁也称“贴花盏”。 ▲ 南宋 吉州窑玳瑁天目凤凰纹茶碗 口径:13 cm,高:7.7 cm ▲ 南宋 吉州窑玳瑁釉碗 观复博物馆藏 ▲ 南宋 吉州窑仿玳瑁纹碗(一对) 观复博物馆藏 ▲ 观复设计的“吉州窑玳瑁釉手工描金盖碗套装” 关于灰被天目究竟是什么,长期以来一直疑窦重重。最初它一直被认为是建窑挂黑釉失败的作品,直到近年中日学者才达成共识,确认这种谜之存在的茶盏应产自茶洋窑。这种盏釉面犹如披着一层灰,所以也叫作“灰披”、“灰蒙”、“灰冠”、“灰担”或“灰潜”。宋人看不上这种灰不溜秋的茶盏,认为是败笔,谁料在霓虹国却备受推崇,不意腐鼠竟成滋味! ▲ 茶洋窑灰被天目 ▲ 茶洋窑灰被天目 鹧鸪斑天目的特点是烧造难度大,成品率可谓万里挑一。宋人心中追摹的鹧鸪斑是什么样的呢?您见过中华鹧鸪吧?这种茶盏的斑点和鹧鸪胸前散缀如白珠的羽毛简直如出一辙。 ▲ 宋代 建窑鹧鸪斑盏 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 ▲ 中华鹧鸪 鹧鸪斑烧造难,可再难也难不过“曜变天目”。明代人相信,若要烧制这种茶盏,须取童男女的活血往盏中泼洒,精气凝结,方得曜斑。足见制作这种茶盏的成功率之低。五代末至北宋初成书的《清异录》中记载:“闽中造盏,花纹类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因展蜀画鹧鸪于书馆。江南黄是甫见之,曰:鹧鸪亦数种,此锦地鸥也。”所以,中国人习惯称这种茶盏为“锦地鹧鸪斑”,而日本人更喜欢称其为“曜变”。那么,堪称国宝的曜变天目究竟长什么样子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