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患纠纷备受瞩目。在古代医患关系同样存在水火不容的现象,因医疗事故引发的医疗事件在史籍中有很多的记载。 比如战国时期的扁鹊,为蔡桓公出诊的时候说你病了,然后被蔡桓公臭骂了一顿说:“你们这群医生就喜欢把没病说成有病。” 几番劝说之后,扁鹊看出了蔡桓公有医闹的潜质,于是就悄悄卷铺盖逃到秦国去了。后来蔡桓公果然发病,派人来找扁鹊闹事,但人已经寻不着了。 《韩非子》这个故事大概是历史上最早的医患纠纷案例了。扁鹊虽然是名医,但是大概被这些医患关系闹得很怕。 《史记》里面记载了他著名的“病有六不治”的观点,现在来看还很有借鉴的意义。 比如说倚仗权势,蛮不讲理的人不治;要钱不要命的不治;不听医嘱,饮食无常的人也不能治;病重而不早求医的人不治;信奉巫术,不信医生的人不治。这可以说是防止医闹的六条提纲了。 而《史记》记载的另一位名医著名的淳于意也摊上了这档事。 他的一位富贵的病人,得了不治之症,却死乞白赖的非要淳于意来治。果不其然这位富贵的病人死了之后,他的家人将淳于意告上了官府要处“肉刑”,之后就上演了著名的“缇萦救父”汉文帝废除“肉刑”改变中国法制史的故事。 医患关系的紧张,一个是因为病人不信赖医生,病人就诊时为了考验医生的医术有的故意不说出真实的病情。 大清学者周亮工骂的很好说:“让医生自己摸索就是很好的取死之道。”而且即使医生诊的不错,病人也会横加怀疑。 《三国志》里曹操因为不相信华陀杀了他,导致后来曹冲死时,没有人能救的了他。在后来的《三国演义》中更改变为,因为曹操杀了华陀,导致了后来他因为自己头痛而死。 而《旧唐书》里面御医鹤鸣因为要给唐高宗放血治疗风眩。武则天大怒说“天子头上,岂能放血?此罪当斩。”幸好唐高宗给御医讲好话,还成功动了放血手术。 医患关系不对等,是古代很多医生被伤害的原因。唐懿宗时,太医韩宗绍、康仲殷因为没能治好同昌公主的重病,双双被处死。朱元璋驾崩后,建文帝登基后就逮捕医官治罪。古代当医生真是惨的不要不要的。 而医患关系紧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医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出诊看病没有明码标价,全看患者的身份地位和医生的名气来决定收费的多少。这就导致很多把钱财看得太重的医生,甚至还有专门谋财的假医生胡乱看病。 唐代诗人张籍一首诗就说自己“长安多病无生计,药铺医人乱索钱。”控告当时的医生乱收费。唐代这个问题大概是挺严重的,所以名医孙思邈在很多地方就不断强调医生不能“专心经略财物”。 而那些“意在财物,不本性命”的医生自然就会把医患关系弄得很紧张。这当然不是要求医生是圣人不用洽饭,但是恰饭也要恰得有格调才行。 古代出了医患纠纷大多是私了,唐宋开始通过法律来处理医患纠纷。比如《唐律》上就有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条文;宋朝以来还专门设立惠民局,由官府来给医药,为群众的疾病治疗提供方案;元朝不止惩治假医生,还试图通过法律来解决医生不给钱就不给看病的问题,而到了明朝,处理医患纠纷时已经出现了有请第三方仲裁、鉴定,还是很科学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