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骨设计中,冠状位的力线是最为基本的。但是,临床中的患者下肢畸形千人千面,有相当一部分的畸形位于矢状位,还有一些复杂病例,兼有横断位和矢状位的畸形。这时候,矢状位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
1.1 矢状位正常力线 膝关节周围的矢状位畸形评估主要在于评估胫骨后倾角,胫骨后倾角是骨折复位、截骨时的参考。大家熟知的胫骨后倾角通常指的是骨性后倾角,其数值为10°左右。 ▲ 表1 胫骨平台的生理后倾角测量研究(来源《osteotomies aroundthe knee》) 1.2 胫骨的后倾由骨性和软组织结构共同构成 胫骨的后倾实际并不由骨性结构单独构成,除外骨性结构,股骨和胫骨之间还有不显影的软骨和半月板。因此,在X线上胫骨股骨似乎并不直接发生接触。如果将这两个膝关节的衬垫考虑在内,那么这个考虑进软组织的「真正的」胫骨后倾角会较前减少6°[1]。 ▲ 图1 即便是轻度OA患者的X线上,胫骨股骨并不直接接触 ━━━━━━━━━━━━━━
2.1 膝关节过伸 后倾角的减小可以引起膝关节的过伸,大家相对比较熟悉。 ▲ 图2 后倾角的减小会引起膝关节过伸 2.2 前后向稳定性 胫骨后倾角的变化还会显著影响膝关节的后向稳定性。
▲ 图3 胫骨后倾角的变化会影响膝关节前后向的稳定性 Agneskirchner 在2004年进行了一项研究[2],人为切除PCL后,测量不同屈曲角度(0,° 30°, 60°)下膝关节的前后向移位,结果发现:
▲ 图4 同样地,Bonnin在199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3],ACL切除后的膝关节在单足70kg负荷下,每增加10°后倾角的会引起胫骨6.8mm的前移,也会显著影响胫骨的前移力量。 因此,我们同样可以用后倾角来处理ACL的功能不全。如果某些患者存在ACL功能不全以及后倾角过大,单纯采用ACL重建,移植物持续处于较高的前向应力下,手术注定会失败,这也是运动医学中常常提到的「骨保护韧带」的理念。 ▲ 表2 ━━━━━━━━━━━━━━
内、外侧平台的后倾角需要区别对待。 ▲ 图5 外侧平台后倾角正常,内侧平台后倾角异常 ━━━━━━━━━━━━━━
这例患者24岁,1年前外伤后采取保守治疗,但是出现了行走不稳,过伸膝、后交叉韧带功能不全,前内侧平台还有内翻: ▲ 图6 ▲ 图7 ▲ 图8 膝关节过伸 轻微的胫骨下沉 ▲ 视频1 前后稳定性 ▲ 视频2 侧向应力试验 在设计截骨时,我们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内侧髁内翻和PCL功能不全,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内侧髁的截骨。在内侧张开的基础上,加大前方撑开,使得反转的后倾角恢复并增大,从而增加胫骨的前移趋势,以缓解PCL功能不全。 ▲ 图9 ▲ 图10 ▲ 图11 术后的过伸膝得到了纠正: ▲ 图12 ▲ 视频3 术后侧向应力试验 ━━━━━━━━━━━━━━
我们以一项Lobenhoffer的临床观察结尾。 他总结了37例存在后向或后外向不稳的患者。其中,32例的随访时间大于2年,当中的24例此前有1-4次的韧带重建手术史,平均年龄34岁,接受截骨后,Lysholm评分从术前的47提高到了术后的78,Tegner由术前的2.4变为术后的3.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