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有历史价值的西周青铜器|西周青铜器最有价值的发现

 carriehwyp96pm 2019-05-10

周朝是中国历史一个十分重要的王朝。它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有800多年的历史,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建都镐京即,即现在的陕西西安附近,它经历了276年的历史,到公元前771年结束。然而,西周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以前我们并不知道,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我们留下了历史的记忆!

西周青铜器最有价值的发现

西安临潼博物馆位于骊山脚下,与著名的华清池相近,它收藏展出临潼的出土文物。博物馆的面积不大,设有“周秦文物”展室,在“西周部分”陈列有簋、盉、壶、钟、工具、车马器等青铜器,它们的出土地为同一个地方---“临潼零口乡西段村”。

其中一件器物的标牌上“利簋”两字引人注目。稍微了解点夏商周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名闻天下的镇国宝器。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临潼博物馆陈列的“利簋”,想来大家已经猜到了,它并不是利簋真品,利簋虽出自临潼,临潼博物馆陈列的“利簋”只是个复制品(虽未标明)。询问工作人员,开始有些支吾,后来证实的确是复制品,且称真品在“陕博”。

实际上,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陈列的“利簋”也是复制品(已明确标注出)。甚至有些媒体报道中也称利簋收藏在临潼博物馆。实际上,利簋真品作为“国家宝藏”现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在为迎接北京奥运进行的“国家宝藏”展览中,曾就出现了利簋的身影。

“簋”,是一种古代食器,用来盛装煮熟的稻、粱等食物,犹如现在的饭盆,饮宴时使用。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礼器,盛行于商、周时期,是由当时称作“金”的青铜铸成。使用者一般为王侯贵族。簋与老百姓无缘,那时穷苦百姓使用的大多是陶器。簋和鼎配套使用,盛装上食物、牺牲等供奉在神坛上祭祀天地祖先。

周代礼制中对鼎用簋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九鼎八簋”是最高礼仪,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越级使用违反礼制,且有“问鼎之嫌”。

利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器腹及方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重7.9千克。

利簋是怎样来的呢?这还得回到数十年前,1976年3月上旬,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西段大队(今临潼零口乡西段村)的农民在搞水利建设时,在地下掘出了一个铜器窖藏和一批铜器。

临潼县文化馆(临潼博物馆前身)闻讯后立即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发现铜器的出土地点是一处周代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该遗址位于原零口公社驻地西北1公里的南罗村南、西段村东,在东距零河半公里的二层台地上。

从农民们已挖掘的现场看,遗址耕土层下即为周代文化层,灰土堆积不厚,内含西周及春秋时期的陶尊、陶盆、陶鬲等残片。临潼县文化馆的文物干部赵康民(后任临潼博物馆馆长)等人从断崖上残存的坑壁观察,出土地应为一个深2米、宽70厘米的窖藏。

就在这个窖藏里,共出土了壶簋、盉等礼器5件,甬钟13件,斧、凿、铲、削、角刀、铲刀等工具23件,戈、镞等兵器7件,车辖、带扣、扣饰、马络饰等车马器105件,铜饼、铜器座各1件,青铜器利簋就在其中。

簋时有出土,并不罕见,利簋与出土的其他西周青铜大器相比,看起来并不起眼,个头不大,分量不重,形状不奇,然而,向内看可以发现,其底部刻有字(铭文),就是这些铭文,使其显赫的身世得以显露,同时一个千古谜团也因它解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