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游子吟》 作者: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是唐朝诗人孟郊的一首名诗。 诗人家境普通,一生漂泊,没有个固定职业,经常离开母亲出去穷游四方。 诗人考了两次进士没考上,46岁在母亲支持下考上进士。 51岁时诗人终于当上溧阳(江苏省)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但这份工作并不是他喜欢的职业,他性格低调内敛,爱诗词歌赋,常常出去游山玩水,流连风景,抓人审案的事情实在太无趣。 县令看他无意公务,便禀报上级招了个临时工代替他干活,一半的薪水给了别人,孟郊穷困潦倒。 干(混)了三年,孟郊辞了职(被穿小鞋待不下去了)。 在溧阳当官期间,诗人把常年分离的母亲接到自己身边,短暂结束分离的状态,工作不如意,手头也很拮据,每次出门远行老母亲都给他缝缝补补,生怕他归来的晚,衣服会穿破。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子女的心意真的微不足道,无法报答母亲的恩情。 孔子在《论语》里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意思是父母健在的时候不要出远门,即便出了远门也要把父母先安顿好。 因为亲情比什么东西都珍贵,奉养父母是必须尽的孝道。 苏轼称这首诗是“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 后人还将此诗与“锄禾日当午”并列。 此诗还曾获得香港十大唐诗票选第一名,是游子在外想念母亲的代表作。 二、《别老母》 作者:黄景仁 搴(qiān)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黄景仁是清朝诗人,家境也很清苦,一生坎坷多难。 诗人4岁父亲去世,由祖母抚养。11岁祖父去世,12岁祖母也去世,15岁哥哥也去世,参加童生考试名列第一。 17岁时母亲年老,他四处谋生养家。22岁时,在一个大雪之夜要游幕谋生(去遥远的官府谋职),看到老母亲的容貌,想想马上要与母亲分离,他有感而发写下这篇名作。 诗的意思是:掀开门帘要跟老母亲告别了,今天要动身去谋生,看到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眼泪也流干了;这个风雪之夜原本是团圆享受天伦之乐的日子,却要离开这道门为生活奔波,诗人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什么用呢?不如没有这个孩子。 很多外出谋生的人,看到这首诗往往都是泪流两行,越是团圆之日越能体会到分离之痛,无奈又感伤。 三、《墨萱图其一》 作者: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这是元朝诗人王冕的佳作。 在康乃馨成为母爱花之前,萱草花就是母爱的象征。 鲜艳的萱草花,生在居室。南风吹着它,在为谁摇动? 母亲倚在门边上盼望孩子归来,远行的路程一定很辛苦。 对父母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也被阻隔听不到了。 抬头看着云林,听到鸟声觉得很惭愧。 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对母亲的愧疚,为没有更多时间陪在母亲身边而自责,这也是现代很多人的心态,懂父母知父母想念父母,却没用实际行动来陪伴,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啊。 王冕还有一首题画诗很有名:《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但这首《墨萱图其一》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内心细腻的情感,成就越高越懂得感恩,越能自纠没有做好的地方。 四、《十五》又名《将母》 作者: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紵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作为知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这是王安石少有的描写母爱的诗作。 王安石官至左仆射、司空等,身居高位,公务繁忙。 用现在的话来说,王安石是事业型男人,年入百万的高薪阶层。即便如此,与母亲相隔两地,他牵挂的还是自己的妈妈。 诗意:带着母亲来到了邗沟(江苏),但家还在白紵(马鞍山当涂)。 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叫声,想到离家的儿子,南北相隔万里却有亲情的挂念。 你的事业再成功有王安石成功吗?你的成就再高有王安石高吗? 相隔万里、千里,你有没有停下来想过母亲的期盼? 五、《岁暮到家》 作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蒋士铨是清朝著名诗人,与赵翼、袁枚合称“乾隆三大家”。 诗人家境清寒,但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母亲对他要求严格,常用竹篾在地上教他画画读诗,甚至生病中,也将唐诗贴于墙壁让他诵读,诗人只要诵读几遍诗文,母亲便微笑:病少矣。 诗人19岁时拜清朝状元金德瑛为师,随师游历抚州、建昌、吉安、赣州等地,学识大涨,一直到21岁,在年底回到家与母亲相见,感慨之余写下此诗。 诗意:母亲的爱子之心真是无穷无尽,能够在过年之前返回家是母亲最高兴的事。 缝制冬衣的针线密密麻麻,来往书信的墨迹跟新的一样。 母亲看到我瘦了很是心疼,问我这几年是不是过得太辛苦。 我愧疚的低着头,没有奉养母亲,何谈什么漂泊辛苦? 诗人写的这种场景我们是不是都很熟?既喜悦又伤感的场面:几年没回家,母亲见到忙问怎么瘦了,可是,离开的这几年亏欠太多,哪敢说什么自己很辛苦? 母亲永远是最疼自己的那个人,在母亲眼里,孩子永远吃不饱穿不暖,离家的孩子是母亲最大的牵挂。 六、《渡辽水》 六、《渡辽水》 作者:王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