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竹云题跋》云:“余常说篆法有三要:一曰圆,二曰瘦,三曰参差。”言先生以多年的篆书实践和书学思考对“三要”进行了阐释。 “圆是指圆劲,决非圆俗”。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其义简洁而深邃,既阐述了篆书线条圆转之形状,通畅之气韵,又强调了其中锋用笔所表现出的线条形态,即饱满、圆转、通畅、圆劲。古人在品评篆书之美时,也多突出其“圆”的性质,如丰坊《书决》云:“大篆,结体于古文,而垂笔圆齐,盖小篆之用从出。”方孝孺《题宋舍人篆书》云:“篆书以清圆劲拔为高”,其审美观点类同于“篆尚婉而通”。但刘熙载认为此观点不够辩证,补充道:“余谓此须婉而愈劲,通而愈节,乃可。不然,恐涉于描字。”即篆书要“婉而通”,但“婉”中要加以劲健,“通”而又要以涩行加以节制,才会达到“圆劲”之意,这也是言先生所强调的。 “瘦是指清瘦,决非枯瘦”是指篆书线条的形质或圆润匀称,或散逸率意,或凝练雄浑,或古朴厚重,都应有“清瘦”之意,要“瘦”得有精神,有韵致,有气势。如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云:“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沉初《西清笔记·纪名跡》云:“观其笔力,果可谓瘦硬通神。”篆书“清瘦”的内质在于其线条要有刚劲力遒、简逸清快的质感,即“有筋力”,刘熙载所言“篆之所尚,莫过于筋”,确为的论。 “参差是指整齐中点画挪让,决非错落怪态”强调了篆书字势上应有变化。参差是要求结字笔画的肥瘦、长短、浓淡、起伏、大小等,皆能抑扬顿挫有度、提按呼应得宜、行笔收放有法、筋骨体势庄重,呈现对立而统一的辩证关系。以让秩序感极强、详而静的篆书在整齐之中还要有变化,在“大齐”中有不齐,以求篆法规矩而不失灵动、结体均衡而不失韵致的审美效果,从而避免掉“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 篆书要圆、瘦、参差,虽有“三者失其一,奴书耳”之说,但具体运用中关键在于“度”的把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