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篆书与隶书上溯至中国书法的源头,感受天真古拙之美 🙋 今晚「篆隶筑基」就要开课啦,你准备好了吗? 在暄桐教室,从中锋到篆隶楷行草的完整一程,已经走过了几个轮回。而每一次新旅程的起点,依然是由写下一笔中锋开始。 同学们都有在认认真真写作业呢 历来,书家都强调着中锋用笔的重要。清代笪重光在《书筏》说,“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白蕉先生更是郑重其事了,说“用笔讲用中锋,是书学的宪法,是用笔的根本大法。” 就像小朋友学走路得先站起来,习武得站桩,跳舞逃不过基本功,写好一笔“圆通厚”的中锋线条,是初习者进入这个领域的必经法门。 关于中锋,古来有好多有趣的譬喻和故事,好多好多热爱写字这件事的人,都曾经长时间地琢磨着,体会着它。在今晚「篆隶筑基」课程开始前,我们想先与你分享😊 ▼ ![]() 用笔当如印印泥,如锥画沙,使其锋藏,书乃沉着,常欲透过纸背。 ——唐代 褚遂良《论书》 圆通,但有力 折钗股者,欲其屈折,圆而有力。 钗和簪都是古时发饰,区别在簪是一股,而钗是两股,总有弯折处。可见古人用字,永远是准确贴切的。 用折钗股来譬喻中锋,正是在形容当行笔遇到圆转弯折时,依然要如金属的弯折处,饱有圆曲弹性,遒劲有力。 过去人说,这就像“武人屈臂”,用力要均匀,张弛需有度。做到这一点,想来也是非岁月不可的事了。 在墨迹里,看到时间 前人往往说行笔,这个行字,形容得很妙,笔在点画中移动,好比人在路上行走一样,人行路时,两脚必然一起一落,笔要在点画中移动,也得要一起一落才行。落就是笔锋按到纸上去,起就是将笔提开来,这正是腕唯一的工作。但提和按必须随时随处相结合着,才按便提,才提便按,才会发生笔锋永远居中的作用。正如行路,脚才踏下,便须抬起,才抬起行,又要踏下,如此动作,不得停止。 ——现代 沈尹默 《书法漫谈》 书法其实和音乐与舞蹈一样,是在时间中延展开的美,彼此的区别,大概是书法会随着运动,留下可见的墨迹。 书法是关于线的艺术。不同于罗丹的速写,门采尔的素描,康定斯基的抽象画。中国书法线条的美不依附于造型,正在线本身。运笔时,些微的动作变化,都会毫无例外地留在纸上,无可隐瞒。所以我们才能从墨迹看到人心,看到隔着纸张,那位书写者,当时的心情。 想必是且行且歌,且起且落,且收敛且抒怀,笔笔送到,也笔笔都在动态的平衡里,回到中锋。 这大概也是沈先生所说的,很妙的那个“行”字吧。 如在水上撑船 ——宋代 黄庭坚《山谷题跋》 黄庭坚很谦虚,说早年自己在书法上,有许多事情领会不到。晚年时,来到三峡,看船夫摆动双臂荡桨,才了悟笔法。 长长的船浆撑开荡开,缓慢却也重如千钧,借着水中那种不可见的力量,得以缓缓前行。 是很长久的思索,才能够在某一个瞬间,从荡桨的动作里得到这样的启示吧。 黄山谷舒展苍劲的笔画质感,便是溯流而上的结果。 康斯太勃尔《云》 和你说了很多,关于一笔中锋,它的模样和质地。 但“笔笔中锋”,是无法塑造有万千变化的线条的。 在古人的眼里心里,笔软则奇怪生,一笔落下,便可有万千世界的精彩。 《张迁碑》中的一笔“雁尾”与大雁的尾巴 ![]() △ 要塑造这么多蕴含丰富变化的笔画 正如张大千在《课徒稿》里说的那样,“中锋把体势建立起来,侧锋来增加它的意趣”。能写出有万千变化的一笔,还需要我们长时间的习练,慢慢积累以中锋与侧锋一同造形的手上功夫。 我们将在「篆隶筑基」里,主要临习的《峄山刻石》与《张迁碑》 篆隶为本,是古代的宗师,曾亲口授予的法门。王羲之告诉儿子王献之,要“穷研篆籀,工省而易成”,说把篆书研究得到位了,是写好字最省事的办法,还特意交代着,“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之诸友”,谁也不要告诉。 正是因为我们能在曲线婉转、通畅圆实的篆书中,学会如何写出圆实的线条,训练基本的点画质量,让手上长出稳定的线条表现力。 ![]() 对于零基础的学习者而言,从篆隶开始学起,能够打下扎实的基础,是更加有效的训练方式。而作为书法的源头,无论日后行至何处,篆隶也仍然是我们长期需要回头练习的基本功。 当然,篆隶也关乎审美风格。清代书法家傅山曾经说过,“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篆隶是文字发展的初始,在审美上,篆隶是一个起源和宝库,是接下来的不同风格和可能性的基础。有一句话说,篆书和隶书是治俗和油滑习气的一味良药。在初学阶段,恰恰需要学习让静气长在手上,避免在后来的书写中产生流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