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谱》与《十七帖》书法线条的异同 (王肖桐)

 溥泉老人wfql8c 2019-04-17

《书谱》与《十七帖》书法线条的异同

 王肖桐

孙过庭《书谱》中曾说:“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其中的“四贤”是指锺繇、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在四个人中作比较,锺繇和张芝是古,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今,于是得出了古质而今妍的结论。当比较对象换成《书谱》与《十七帖》时,不难看出《十七帖》是古,而《书谱》则是今。古质今妍的含义是古人的书法是质朴的,而今人的书法则偏向于妍丽。

造成书法古朴还是妍丽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书法线条上的变化,线条的古朴与妍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书法的妍质之别。

一、《十七帖》与篆隶线条

我们对篆隶线条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线条浑厚饱满,有一种质朴的苍色之感。主要是靠用笔的中锋、行笔时的平动以及运笔时的匀速,要做到粗细均匀统一,圆转通畅。二是要理解一般的篆隶线条,要以理解篆书中古朴的笔法为前提。篆书笔法从根本上决定了篆书线形状的粗细一致,行笔均匀。而隶书用笔则是在篆书用笔的基础上把篆书里边的弯曲盘绕变为方折,同时用笔上变为方起方收。

篆隶线条在章草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章草才能承接篆书、隶书,启发今草。而章草的基本用笔就是古拙质朴的用笔。

《十七帖》中的线条就是将篆隶的用笔运用到了其中。历史上有三位书家对其做过理论的记载,值得我们研究。

第一个对这种线条进行阐述的是唐代的大书法家褚遂良,他以“锥划沙”“印印泥”来解释这种篆隶线条。蔡希综的《法书论》曾说:“仆尝闻褚河南用笔如印印泥,思其所以,久不悟。后因阅江岛间平沙细地,令人欲书,复偶一利锋,便取书之,险劲明丽,天然媚好,方悟前志,此盖草正用笔,悉欲令笔锋透过纸背,用笔如画沙印泥,则成功极致,自然其迹,可得齐于古人。”由蔡希综的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褚遂良的比喻是“印印泥”“锥画沙”之说。褚遂良通过“沙”的形象把点画线条的力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笔画,线条是篆书隶书的线条,是篆书、隶书的力度,同时也就是《十七帖》的线条,一种古朴苍茫的中锋线条,也就导致了《十七帖》相较于《书谱》古的成分。

第二个是怀素“折钗股”的说法。古代书法家对“折钗股”有详细的著述,其中以朱履贞的“折钗股者,如钗骨之折”,朱履贞的观点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时代性。他提出的“折钗股”在用笔的点画中的具体部位,那就是转折处,这一点非常重要。“折钗股”表现了一种弹性,对笔画的韧劲是一种很好的体现。

第三个研究的人则是颜鲁公,重要的是他的“屋漏痕”的说法。所谓“屋漏痕”所表现的是线条的质感。对于“屋漏痕”的书法,具体的表现在线条的“圆润”“通透”“藏锋”“虫食木叶”等。我们仔细分析“屋漏痕”的笔画线条特点,一是“不露方角”“起收无痕”;二是指用笔、行笔过程中的涩行舒缓的用笔动作;三是丰满沉厚的用笔行笔效果;四是“痕”,“痕”是一种从笔画两边晕开的痕迹。古人对“屋漏痕”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说:“房屋墙壁因下雨而留下的痕迹。”另一种说法则是“月光从屋顶间照下来的一道光束”。两种解释各有各自的道理。但是笔者认为两者要相互映衬才能真正体会“屋漏痕”的道理。“屋漏痕”“锥画沙”“印印泥”等都是对篆隶线条用笔的阐述。

二、《书谱》中妍美的线条

首先,《书谱》是唐代的墨迹,更容易体现妍美的线条。孙过庭在书写《书谱》的过程中很讲究用笔,他在《书谱》中曾说:“翰不虚动,下必有由。”孙过庭不仅继承王逸少的笔法,同时又借鉴了西晋的笔法。所以有人说《书谱》是综合了“二王”的用笔方法,有人说《书谱》是吸收了《十七帖》的笔法特点,其实这是片面的。《书谱》最重要的是其不仅吸收了王羲之的用笔特点,同时还增强了用笔上速度的变化,正是由于在用笔上强调了用笔速度的变化,于是《书谱》的线条比起《十七帖》更加爽利,也就更加妍美。

用笔是造成线条质感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才情的展现,其实就是书写性情,孙过庭在《书谱》中说道:“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因此《书谱》中所表现的性情虽没有像颠张醉素那样的奔放,那样充满激情,但是,更不像《十七帖》那样充满理性。他向我们表达了另一种感觉,就像是微风吹过风铃、溪水流过石板、细雨打在纸伞一样,表达了另一种生动的美好。这种情绪的表现是通过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单字;第二个则是字与字之间的联系;第三种则是大部分的组合变化。从单个字来说,是靠线条的弹性来表现,作为石刻本的《十七帖》则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弹性”是有张力的,这种张力表现在“取势”上,由于书写速度落笔较快,在调整笔锋后,动作上稍显迟缓,在收笔上就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感觉,这又是线条妍美的表现特点。在《书谱》中尽管字与字之间没有那么连贯,连带也没有那么丰富,但是,在气息上是相连的。这种气息上的相连主要是表现在上一个字的收笔与下一个字的起笔处,其中充满“弹性”,在没有笔画的连带上则是以空间的接引为主要技术手段来“呼应”。还有一种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是实连,并不是那种呆板的排列,而是每个字都有意无意地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中。由于《书谱》中善于运用“取势”造成一种惯性的方向感,所以《书谱》的书写速度要比《十七帖》快,而且更容易捕捉线条的质感。

综上所述,经过我们的分析,在线条的质感上,《书谱》与《十七帖》有很大的不同,一种是质朴,另一种则是妍美,造成这两种线条质感不同的原因有这么几个原因;

其一,是时代的问题,一个在东晋,一个在唐代,米元章在《论书帖》中曾说到“时代压之,不能高古”。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魏晋时期隶书的影响还在,像王羲之的《姨母帖》那样,还留有隶书的用笔特点。而到了唐代,隶书的影响没有楷书的影响大,可以说是退出了主流书体的行列,所以《书谱》并不受隶书的影响,也就不会受到篆隶用笔的影响。

其二,是材料上的区别,一个是墨迹,一个是碑刻。墨迹本由于可以看出用笔的痕迹,没有经过二次加工,所以表现出来的东西活泼。而碑刻本,由于是刀刻的原因,所以在用笔上不好表现婉转的一面,更容易表现方折的一面。这就是两者之间线条不同的原因。我们在学习草书时,应注意两种线条应该相辅相成,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对线条的把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