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教师如何做科研

 老刘tdrhg 2019-05-12

任务即论题:围绕现实任务选择论题

所谓现实任务,是指工作中要立即解决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是最好的科研论题。首先,这样的论题实用,研究成果可以立即用于实践,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其次,它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可以为研究工作提供实战情境,从而使研究工作更切实、更扎实。

教师对科研工作往往有很大的误会,觉得科研与自己的实际工作很遥远,说起科研,想到的往往是那些自己很陌生的事情。总之,他们认为实际工作做的是一套,科研工作做的是另一套。其实这是错误的。科研是什么?就是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实践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就来研究它,看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科研论题。

围绕现实任务选择论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领。

分解任务

完成一项任务或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系统性很强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那么,我们选择哪一点作为研究论题呢?很多教师直接选择任务本身做研究论题。比如,现在面临的任务是开选修课,好,我就研究如何开选修课吧,论题就是“如何开选修课”。如果是这样,选定论题之日,就是科研失败之时。因为这个论题太大,无法入手。

如果我们围绕开选修课这个任务选定研究论题,那么第一步,要将这一任务分解成许多环节、许多要素或许多层次,然后从中找出你认为最迫切也最容易入手的作为研究论题。

如果你是校长,

第一个问题是选修课由谁开,这是开课人选的资格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选修课的管理程序,即申请、审批的程序是什么,实施、评价的方式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是对选修课有没有宏观考虑,是否有系统安排,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还有一个问题是选修课的学生管理——允许什么学生选修什么课程、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等等。

这些问题,你首先研究什么?是从要不要系统安排入手,还是从选修课的管理办法入手?

如果你是任课教师,学校下达任务——下学期要开一门选修课,那么,

第一个问题是开什么内容的选修课;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评价选修课教师;

第三个问题是它与必修课是什么关系;

第四个问题是开多长时间,选哪些内容;

第五个问题是需不需要教材;

第六个问题是以什么形式开;

第七个问题是需要什么条件;等等。

你可以把这项任务分解成这些问题,然后选择你认为最迫切、最重要或最容易的入手。比如,首先研究开什么内容的选修课。在确定内容之前,需要解决一个问题——根据什么确定选修课的内容。可以查资料、翻文献、找理论、寻案例,大致确定几条依据,然后再研究选修课的内容。这就是研究,写下来,就是论文。例如:

◎ 高中(或初中、小学)语文选修课内容研制的基本方法

◎ 高中(或初中、小学)语文选修课内容研制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这就是很好的题目。完成了这个论题,再选择其他论题一个一个研究。例如:

◎ 选修课教材的编撰与使用

◎ 选修课与必修课在教学方法上的差异

◎ 选修课的开放性与学生个性的发展

◎ 教师的专长与选修课的个性化特征

将这些问题研究清楚了,你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教师围绕现实任务开展科研时,往往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撇开具体事务,选一个很大的论题,比如“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设选修课”。其实,这样的论题普通教师一般很难下手。因为要真正解决“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设选修课”的问题,需要对整个学校的课程体系有宏观的了解与把握,对课程理论有比较系统的研修,而且有必要对一段时期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有所了解,甚至对学校目前的师资队伍状况有所了解。我们往往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二是沉溺于具体事务中,把事务性的工作安排问题拿来做研究论题,例如“教案自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个论题没有多少内容可以研究。“教案自主”涉及教案管理问题,怎样写教案是应该由教师自主,还是应该由学校统一提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事务性问题,作为科研论题,含金量太低。

又如“统一备课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论题看上去很实在,其实也没有多少科研价值,因为到底要不要统一备课,与学校的条件、教师的习惯有很大关系,是一种事务性的工作安排,研究不出多少道理来。

要想避免这两个错误,可以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例如“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设选修课”,可以改为“新课程背景下选修课的系统性设计研究”,这样是不是更容易入手?又如“教案自主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可以改为“教案改造的目的、形式与方法”“校本教研与集体备课”,这样是不是更有意义、更有分量?

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围绕现实任务选择研究论题,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要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老师们可能有个误解,认为这样的论题对理论性的要求可能不高,主要是讲操作,研究时把自己是怎么做的说说就可以了。这个想法是错误的。

其实,越是实践性强的研究,对理论性的要求往往越高。这个道理其实很容易理解。越是接近实践工作的研究论题,其综合性特征往往越明显,能够直接用来解释它的理论往往越难以找到,我们选择这样的论题做研究,就越需要从最基本的内容入手,就越需要对许多事实和材料做出第一层级的解释,也就越需要一些原创性的研究。没有相当的理论水平,就很难真正发现实际工作中的研究论题,即使发现了,也很难真正展开研究。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对你要研究的实际问题命名的问题。如果命名不妥当、不准确,研究往往就会走偏。

比如,语文新授课与语文复习课在目标、内容、课堂结构、活动走向方面是不一样的。现在要研究语文复习课的特点,有两个办法。一是将这些特点分开研究,但这样研究内容显得松散,研究视角也不统一,研究就很难深入下去。二是把要研究的东西命名为“课型”——“语文复习课型”。这样研究的问题就聚焦了,同时“课型”也是一种研究视角,是从课堂形态的角度来研究的,这样的研究很容易出新意,也容易深入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