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一直在动脑筋解决问题…… 大概照相技术在中国开始普及不久,人们就开始用它来做书籍的影印了。可能最初这项技术应该怎么用,影印书应该影印成什么样子,我们的前辈出版人并不确定。直到民国初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至今在学界享有盛誉的《四部丛刊》和《百衲本二十四史》,这种白底黑字、模仿新刻古籍的影印形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影印古籍的方式才被固定了下来。从那以后一直到现在,一提到影印古籍,人们脑中立即浮现出四部丛刊那个样子。大家觉得,手头上的影印书印成那个样子是理所当然的。 以至于很多人觉得:影印嘛,有什么形式可言?就是把照片文件印出来嘛。但是你找一本书拍个照片,到打印店打印一下,就会发现,跟手头上那些古籍影印产品相去甚远。实际上在印刷之前,技术人员对图像进行了或大或小的处理,简单地说就是把字间的有色部分处理掉。所以影印古籍“存真”这个概念就很值得琢磨一下了,到底哪样才是“真”。 从四部丛刊问世到今天,中国人一直走在想方设法去灰底的路上,差别仅仅是有些书去得干净,有些书去得草率,有些去起来容易,有些去起来困难。1949年以后,《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中华再造善本》……登上了各大图书馆的书架,白纸黑字,蔚为大观。 普通读者没有思考过印刷前经历的去灰底斗争,出版人员没有怀疑过去灰底的必要性。将近100年中,各种技术突飞猛进,包括数码相机和电子计算机,都被纳入到了去灰底运动的工具之列。据说直到1986年还有人在用与张元济印四部丛刊一样的技术搞着古籍影印。2007年,有人开始用电脑修图,有人还在用民国设备影印古籍。当然,他们在印制过程中最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去灰底上。 2009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开始决定不再采用去灰底的的方法,开始全面推广“灰度影印”。简单理解,灰度影印就是拍摄过程中,保留图片上字间的底纹进行印刷。实际上影印古籍技术传到中国以前,在日本,灰度影印才是主流,他们灰度影印的习惯一直保留到今天。 几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就“存真”这个追求而言,灰度影印是更好的选择。一百年来,我们因为去灰底,去掉了太多宝贵的信息,特别是常人不易看到的古籍珍本,影印本实际上没有完全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几年几家前沿出版机构普遍接受了灰度影印的理念,在没有能力或没有必要彩印的情况下,优先采取灰度影印的方式。 但是平心而论,这种方式并没有在全社会得到普遍认同。绝大多数读者还是认为白底黑字才是古籍应有的面貌;一大批近年开始有能力购买影印古籍的非专业读者本着美观至上的原则,还是愿意接受白纸黑字的影印;还有一些版本价值不高的古籍,普通读者去图书馆可以借阅,但是不如有一册影印本方便,完全可以接受去灰度过程中的信息损失。 所以在不远的将来,影印古籍可能在是否采用灰度影印上形成一个分野。根据书籍的特点和读者的需求,形成不同的市场,两种影印方式长期并存,肝胆相照,荣辱…… 再将来呢,古籍影印随着整个纸书市场的萎缩而逐渐萎缩,与消亡无限接近而永不相交。最后可能所有的古籍“影”而不“印”。古籍都有了电子影像,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库随意获取,有逼真的甚至3D、4D、5D的彩图,无需考虑灰度与否。这其中的一部分,根据读者的需要,仍可以落到纸上,供读者把玩。而那时,小编可能已然失业,回到老家,白天耕田,晚上读数据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