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の歌 | 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alayavijnana 2019-05-12

冬之旅

冬天已经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西风送》


舒伯特 | 冬之旅,No.24:风琴师

雪猫,拈花一笑摄影

十二月七日,大雪,十一月节。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可是雪在哪:在上海之上,还是在北京以北?或者在一个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旧梦里:雪无声无息地飘落——落得个白茫茫的大地也真干净。

北方朋友已经在堆雪人,或者穿着衬衣坐在热坑上吃饺子。南方仍是冬雨凄迷。兔兔已经开始在腰上贴暖宝宝,医院里挤满了呼吸科的病人。其实南方最难熬的就是大雪节气,寒气突然杀到,冬雨不停,冬雪难积,临时找出的冬衣都没有太阳晒。

不知雪在哪,钻心透骨凉。这时节的我经常抱着纸巾,在瑟瑟发抖的客厅里,想起小时候读过的课文——《寒号鸟》: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太冷了,连唱机里的音乐也冰凉透骨。

那是舒伯特著名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当冰冷的钢琴音符,顺着窗外呼啸的北风刮过,我心灵的窗户上,也结满了寒霜。

这其实并不是舒伯特最后的作品,也不是冬天写的。舒伯特从1827年早春一直写到5月春花烂漫时,当时他仍在病中,倍感孤独,看着窗外的野花烧到山坡上,舒伯特却无法感受到温暖。他选择了当时一位不算出名的德国诗人缪勒的组诗,谱成了这组著名的套曲。人生苦旅,时日无多,那些无法安放的爱情,无法实现的梦想,在血管里凝结、破裂,走到生命的尽头,只剩下一片荒原。他借着缪勒诗《晚安》,唱道:

我来时是孤单一人,走时孑然一身

五月那遍地的鲜花,是对我的垂怜

——《冬之旅:晚安》

“赶紧关了唱机,给我进书房,书房里也能听音乐。”兔兔命令着。

书房里不仅有音乐,还有空调和热巧克力。唯一的遗憾就是禁烟。书架小音响里正在播放,我去年给兔兔做的一个冬雪歌单,雪花在跳舞,炉火在窃窃私语。这时我才想起:十二月大雪一过,也是一年里各种节日的开始。

虽然看不到雪,当音乐响起时,小雪花们正从我沉睡一整年的梦中醒来。

......

十二月八日,大雪第二天,刚刚醒来,就看到小狗隔着玻璃门对着露台兴奋地又叫又蹦,才四个月大的小东西,第一次看到了雪,在铅灰色的天幕上,满天飞舞,美得让人哑口无言。不知为何,我的鼻子突然通畅了。

1

雪絨花

理查德·罗杰斯 曲


雪绒花,是我小时候音乐老师教会我唱的第二首英文歌(第一首是《玛丽有只小羊羔》),它选自1959年的经典名片《音乐之声》。

二战爆发,不愿意加入纳粹的上校一家,决定离开奥地利前往瑞士。在音乐会上,上校弹起心爱的吉他,唱起了这首奥地利民歌,离愁别恨,突然哽咽地唱不下去了,于是女主人公玛利亚小姐和孩子们,走上前与他一起合唱。这是一首经典的奥地利民歌风格的曲子,简单的音乐结构,舒缓的中速三四拍子,淡淡地倾述着对故乡的深情。

理查德·罗杰斯和女儿玛丽在钢琴边

曲子的作者,不是奥地利人和德国人,而是来自美国的音乐家,他也是美国音乐史上唯二收获了五大美国音乐奖——艾美奖、格莱美奖、奥斯卡奖、东尼奖、普立兹奖的大满贯音乐人(能同样获得如此殊荣的只有作曲家兼指挥马文·哈姆利奇)。

虽然并非奥地利人,不过理查德·罗杰斯是德国犹太人的后裔,从父辈传承下来的基因,让他非常熟悉被称为约德尔的阿尔卑斯地区独特的山歌和民谣,他谱曲的电影配乐《音乐之声》,不仅是电影音乐中的经典,也是牵动着我记忆的一张电影原声唱片。小时候,音乐老师经常会用其中的名曲《Do-Re-Mi》让我们熟悉音乐的基础——七个基本音阶。你还记得吗?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哆,是一只鹿,一只母鹿


30多年前,我还真不知道奥地利山间的雪绒花是什么样子的,每次唱起这首歌,就会想起冬天飘落在掌心里的——“小而白,洁而亮”的雪花。以至于一错30年。后来,一个朋友从奥地利回来,告诉我:雪绒花在春雪初融时才会开放在阿尔俾斯山的岩石边,雪白的五角形,就象一朵朵雪花般娇小可爱。

雪绒花,雪绒花
清晨迎着我开放
小而白,洁而亮
向我快乐的摇晃

在奥地利它是春天来临的号角,象征着勇敢而纯洁。其实,每首优秀的歌曲,都会给人独特的记忆,就算只是一种错觉,飞舞的雪花,寒冷而美丽,却让我们看到了春天的希望。

2

超技练习曲:追雪

弗郎兹·李斯特 曲

说到德奥阿尔卑斯地区的山歌,浪漫主义音乐时期的钢琴之王李斯特,自然对他们相当熟悉。1835年,李斯特和爱人就隐居在阿尔卑斯山脚下的日内瓦,他的钢琴杰作《旅行岁月:瑞士篇》和《阿尔卑斯山间旋律》就引用了大量阿尔卑斯山歌的素材。阿尔卑斯山区的冬天,美丽纯净得象一个天国之梦。她的第一个宝贝女儿布兰迪,就是在12月18日的日内瓦湖边出生的。他不仅为女儿创作了著名的《日内瓦湖的钟声》,还给女儿刻了枚——冰清玉洁的印章。

注:故事请看往期公号文章李斯特:冰湖上的钟声(点击阅读)

站在露台上看雪,对面楼顶的鸽子,在栏杆上聚成一排,安静地仿佛在聆听着雪花的歌唱。兴奋的小狗,穿着兔兔给它新剪的羊毛衫,在露台一边滑冰一边追雪,让我想起1851年李斯特出版的《12首超技练习曲》中的最后一首——追雪。

曲子从第一个音符开始就营造出一个玲珑晶莹的冬天世界,在低音部不断滚动的颤音就仿佛是北方来的冷空气,持续摇动着心灵的枝叶,而在高音声部,是漫天飞舞的雪花,清冷、晶莹,它们随着北风旋转、飘荡、飞舞,最后又安静地洒落在黑色的大地之上。

1851年,那是李斯特与俄国女公爵卡罗琳公主相恋的第四年,公主抛下了俄国3万名农奴和广阔的王国,与这位比她大8岁的音乐浪子私奔到德国,经过百般努力,她们的婚事,依然无法得到教会的许可,在爱人的绝望中,李斯特创作了音诗《理想》和艰深难奏的《12支超技练习曲》,为爱人鼓劲,也为自己加油。

这12支曲子原本并不是练习曲,而是根据调性顺序创作的24支前奏曲的上半部,当整组音乐到最后的升C小调《追雪》中时,万千思绪都只剩下飞雪连天。然而,你仿佛可以听到,热情的钢琴王子,在雪中许下的坚定承诺。李斯特一生,情事不断,但他与卡罗琳的爱情,绝非戏言。

3

雪之舞,雪之足迹

克劳德·德彪西 曲


1909年12月的一个深夜,法国巴黎已经开始下雪。湿冷的空气大约和上海的冬天很象。印象派音乐大师德彪西的家,就藏在巴黎福熙大街的尽头,这里靠近巴黎郊外著名的布洛涅森林的入口。自从有了女儿秀秀,每到圣诞之前,家里总会充满了欢乐。一年前,差不多在同样的一个12月的雪天里,德彪西完成了著名的《儿童乐团》钢琴组曲。他曾在这组曲子的卷首题下了一句话:

为了明天的一切,连同父亲温存的好话,我把此作献给我亲爱的小宝贝

《雪之舞》是组曲的第四首,紧接着《洋娃娃的小夜曲》。在《洋娃娃的小夜曲》中,父亲记录了女儿的小故事:今天晚上秀秀的洋娃娃露西好像感冒了,为了让露西高兴,秀秀整夜地对着露西唱着快乐的歌,渐渐的露西睡着了,秀秀也睡着。所以紧接着的第四首《雪之舞》,自然是从女儿的梦中开始:水晶球里的小仙女,在雪花一般轻柔旋转的和弦中,展开闪光的小翅膀,开始欢乐的舞蹈。

照片:索尼娅的大地艺术——雪上足迹

欢乐的时光总是格外的短暂。时隔一年,又到了大雪飘舞的冬日,父亲却得了重病。那年,德彪西从英国回来后,一直头晕腹痛,结果被诊断得了直肠癌,这也是音乐家最后音乐旅程的开始。

说来巧合,德彪西也和李斯特一样,因为不伦的婚姻被世人诅咒和漫骂。但幸运的是,教会最后终于准许了德彪西与艾玛的婚事。在两人正式结婚后的第一年,福莱主持的法国音乐家协会,终于吸纳了德彪西为其会员。本来是苦尽甘来的日子,可重病再一次夺去了生活的希望。

窗外大雪飞舞,女儿和布头小象一起安睡在妈妈的怀中。那些欢乐的时光也在沉睡,德彪西辗转难眠,不忍唤醒。他连夜创作了《雪上足迹》。和一年前的《雪之舞》轻柔而梦幻的开场不同,开头的和弦,仿佛是冰冻的屋檐上滴下的水珠,一颗颗地都打在了人心荒凉的心田上。

依然是如此美好,却已经没有了温度。

《雪上足迹》后来被收入德彪西传世杰作《24首前奏曲》第一册的12首中,它正好是其中的第六首,后世权威的乐评人曾著书详细地分析了第一册的音乐结构,认为这支12支曲子中最早完成的曲子,正好是第一册12支曲子的中心,就仿佛是一座音乐神殿核心的斗拱。它与之前的两首——《暮色中的声音与香气》、《在安纳卡普里的山丘上》;以及之后的两首——《西风所见》、《亚麻色头发的少女》一起,形成一段连续的情绪与音乐意象。

《雪上足迹》,仅从谱面上音符的分布你就能直观地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冷寂:大地早已被深深的大雪覆盖,镶嵌在拱顶中心的是一颗结着冰的孤寂心灵,从冰棱上滴落的则是孤独的泪滴。

意在言外,画在音外。当我们的思考从听得见的冰滴向着窗外眺望,那里有一片闪着光的苍茫雪地,在雪地上有一条长长的足迹,引你步入远方黑暗的森林。九年之后,德彪西死于直肠癌手术。令人悲憾的是,他的宝贝女儿秀秀不久也随父亲而去,只留下淡淡的芳香,在永恒的音符下幽灵般的闪动。

4

冬风练习曲

肖邦 曲



据说俄国钢琴家霍洛维茨年青时,曾经在冬天被组织安排到工厂为工人演奏。大冬天,年青人手指冻得乌青乌青的,演奏时都不敢摘下手套。说实话,如果没有暖气,冬天弹琴和冬天写稿,都是件很辛苦的事。这不——为了保持打键盘时手指的灵活,我不得不戴上兔子的无指手套。

不过,即使有了手套,冬天写稿前,还是要活动一下僵硬的手指。同样,冬天弹琴前,也要充分活动一下。大师们也许会弹一遍肖邦最艰深的练习曲——冬风练习曲。这支曲子出了名的难弹,头几节钟鸣般的简单音符之后,紧接着的快速音群绝对考验你手指的灵巧与准确性。更要命的是,这些飞奔的音符可不是一小群脱缰野马,而是震动大地的千军万马,它们篇幅庞大得让人经常弹着弹着手指就缺氧,掉队了。

肖邦写的练习曲从来不象他的夜曲那么温柔缠绵,千言万语,生离死别,热血狂情,都奔腾在激烈的旋律之中,就象凌冽无情的冬风席卷天地。弹完冬风,你的手指很可能已经绞成了麻花;听完冬风,我经常会想起美剧《冰与火》的经典台词:凌冬将至。

其实肖邦写练习曲,一向都不仅仅是练习和教学,在练习曲中,这位钢琴诗人加入了大量的情绪与情感。冬风练习曲,大约创作于1832年~1834年之间,那会儿他刚刚告别了故国波兰,寓居在巴黎,禁止回到祖国。可每当报纸上传来波兰革命的消息,钢琴诗人就会血压升高。

1945年肖邦传记片《一曲难忘》海报

美国好莱坞上个世纪40年代,曾拍摄过一部又革命又香艳的肖邦传记片《一曲难忘》,其中有一幕我印象特别深,当肖邦在报纸上看到波兰起义再次失败后,极度地悲愤,在失控的狂暴中他演奏了这支冬风练习曲,来宣泄他的怒气。

电影不能太当真,不过,在狂风卷落叶般的冬风中,你依然可以感受到肖邦那难以平静的心灵,那是故国三千里孤愤,也是游子二十年的苍凉。在人心中,往往最寒冷的地方也藏着最美好的回忆。

5

雪橇、圣诞节

柴可夫斯基 曲




1876年5月,36岁的柴可夫斯基还没有搞清:自己应该找个姑娘结婚,还是干脆在秘密的禁恋中永远地躲藏。生活就像是一个谜,让你永远无法猜透的——并不是你的爱人,而是你自己。

五月的微风撩动着青草与麦浪,伏尔加河边野花盛开。在河水消逝的远方,碧空远影,春意阑珊。柴可夫斯基早已心如浮云,此刻他已经完成了芭蕾舞剧《天鹅湖》的全部谱曲工作,还如约收到了一年前剧院经理承诺给他的800卢布巨额奖金。他需要这笔钱,他计划着带着巨款,去欧洲和自己TX恋的弟弟碰头,暂时地逃离音乐学院那位可恶的鲁宾斯坦院长对他作品的冷潮热讽,也逃离那些关于他个人情感生活的闲言碎语。

然而,一直到出门前,他还有一份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那就是为圣彼得堡杂志《小说家》写12首有关四季的钢琴小品。

1875年秋天,圣彼得堡杂志《小说家》的主编尼古拉·贝纳德挑选了十二首——有关四季与12个月份的抒情诗,计划按月在杂志即将推出的音乐副刊上登出。他同时请柴可夫斯基每月,依据诗意写一首能体现各月份性格的钢琴曲。于是,按照百科上的官方描述:从1876年1月起,柴可夫斯基认真地嘱咐他的男仆,到了每月的某日,就要提醒他做这件事。每次到了应该写曲的日子,柴可夫斯基就会放下手头的所有工作,坐下来创作,写完后直接寄给杂志社。

问题是,官方的记事你还真不能当真。实际情况是:12个月12支曲,根本不是按月完成的。1月和2月其实是1875年年底写完的,3、4、5月,其实是3月时一起写完的。4月22日,完成《天鹅湖》后,空下来的他一口气又写了5首。一直到5月27日出发去欧洲前,12首《四季》钢琴曲已经写成了10首,加上从自己旧曲库里挪来的《六月船歌》与《雪橇》,四季终于齐活了。然后,这个心猿意马的孩子,飞也似的乘着春风,跑到维也纳寻找艳遇去了?


编辑的准备方案很完美,作曲的实践,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幸好,这些优美小曲,这些俄国人生活中美妙的生活场景,对老柴来说,一点也不陌生。在春色撩人的午后,老柴冬月的《雪橇》滑着轻巧、美妙的弧线,钻进了燃着炉火的温暖客厅里。十二月的大雪深处,是噼啪燃烧的柴火,是柔软的地毯,是脸色微红的姑娘。最后一首《圣诞节》是这么唱的:

圣诞佳节夜,姑娘来命算

脱下脚底靴,扔在大门外

——如科夫斯基

十二月,过了大雪,就是圣诞和新年——你如果还有放不下的烦恼与忧愁,请全部脱下来,扔到门外去吧,这里音乐美好,这里炉火温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