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洪均生

 天地虚怀xia 2019-05-12
洪均生

 

    1、真正的“外柔内刚”

    洪老师说:“太极是棚劲。”意思是如果没有棚劲,就谈不上太极拳了。棚劲是一切太极攻防技术的基础。事实上,许多太极宗师,象陈发科、杨澄甫都有同样的见解。他们强调人们在演练太极拳时要注重棚劲,使自己达到“外柔内刚”的境界。一些太极拳的练习者强调松柔,不同意强调棚劲。他们认为棚劲的练习会影响松柔,在推手中产生顶劲。事实上,他们有这样的认识主要是由于他们对棚劲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棚劲。他们认为的棚劲是看起来有弹性的躯体或肢体的弧线运动。还有一些误解陈式太极拳的人,错误认为套路中的发劲动作会产生拙力和硬劲。如果你有机会欣赏洪老师演练太极拳并与他推手,你会对棚劲和陈拳有新的认识。洪老师打拳至松至柔,他的一些动作需要在转关处做很大的圆弧运动,尤其是和手臂动作,你会感到这样才能松柔,打开关节。当洪老师发劲时,你不会感到是僵硬劲。相反,这种动作速度的突然改变就会使他的对手被轻松发出。如果你有机会与洪老师推手,你会感觉到他的手臂至松至柔。但你同时会感到他内部的棚劲,这种棚劲既不和你的劲相顶,也不会有过多的压力作用你。洪老师的劲是松的,但你会感到这种松劲不是硬、空、飘,而是松、实、稳。在推手中,你会感到他的棚劲,这种劲转换灵活,有经验的对手都不会轻易发动进攻。

    在推手练习中,松开关节和保持松沉有如下好处:

    (1)粘劲,一旦与对手接触更容易粘住对方。

    (2)听劲更为敏锐。

    (3)更好的舍已从人,有更多时间听出对方的劲作出反应。

    (4)使对方的劲不能作用于你的身体,使他的劲失去功效。

    (5)更容易转换姿势,随机应变。

    那些过分强调松柔的好处的人不敢也不知道怎样在松柔中加入棚劲。结果,他们只能对付一些掌握拳术皮毛和身体僵硬的对手,而对付不了那些知道如何松柔沉气的对手发出的劲。当遇到那些能发出快速有力的劲力的对手时,没有棚劲,就等于失去了基本防线。洪老师的松柔、棚劲技巧的另一个好处是使对方错误地认为自己能轻易地攻入他的防守中心,这使他们轻易就发动进攻,进攻者的力被反弹到他们自己身上。谨慎的对手是不会攻击虚的地方,就像没有人会用力去打一根柔软的枝条。一个有经验的练习者会用松沉劲压制松柔中没有棚劲的对手,直到对手不能改变位置,一旦摸到对手的实处就发劲。洪老师强调要松开身体的每一个关节(陈发科本人也说过),只有那样你才可能松柔中带有棚劲。关节的打开要自然,而不能有意的用力伸展肌肉。洪老师特别强调指关节的打开,指关节不能弯曲,松散。而且要特别注意手指打开的方向和角度。

    以前,当我读到洪老师手稿中有关手指方向方向要与相应动作相配合时,我很难理解,这些建议看上去很麻烦。后来,我向洪老师学艺时,逐渐认识到手指打开的角度要根据动作中用劲的变换来调整只有这样做才正确,丢劲和顶劲才不会发生。运用这些技巧实践得越多,兴趣就越大。当练习时,一些人能强有力的发劲,但在松柔运动中,手指是弯曲和松散的。这表明指关节没有打开,棚劲已经丢了。当这种情况发生在推手中时,一个有经验的对手会抓住机会攻破你的防线。许多人同意在太极拳练习中要有棚劲,但对于怎样算是有棚劲有不同的观点。例如,当对方按你的前手时,你如何发挥棚劲。一种常规的练习方法是尽可能外撑前臂时不要触及胁部,就好像腋下夹着弹簧帮你伸展前臂,手腕和手掌做圆弧运动,这会导致对手的来劲被擎起。这是一种棚劲的方法,但层次很低,技巧简单。这种棚劲看上去能从对方来劲的压力中解脱但对方可用捋劲来利用你的向前作用的劲。过分外撑的劲使转变相对困难和缓慢,同样,关于手部的棚劲技巧,洪老师沉肩堕肘的同时手指伸直,为的是打开肘、腕、手指的关节。这种棚劲在对手推力作用下反方向产生上和下的分力,既没有向前的顶劲,又没有向后的丢劲,对方难以利用。当攻击直接进入,我就斜着转开。洪老师说,在必要时,肘可以触及胁部。有人会认为对方的劲会通过手臂传向胁部。事实上,这不会发生。虽然肘看上去挨着胁部,但肘不是松散的挨着胁部,而是沉下去保持着棚劲。在肘与胁之间仍然有很小的缝隙,对手的劲不可能到达胁部。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化劲而不用顶劲。松开关节刃,游有余,随机应变。那此有幸与陈发科宗师推手的人会告诉你他们的经历。当陈老师发挥出他的推手功力时,对手会感到内脏震动,泪流满面,想要呕吐,就像触了电。他一发劲,对手就会被打飞。洪老师近70年的武术生涯,交会的有名、无名的武术高手无数,也曾应邀数下陈家沟(大陆官方认为是太极拳的发源地),洪师说,他一生所遇之武术高手未有一人能与陈发科师相提并论的。(陈发科是陈长兴的嫡崐系曾孙,陈长兴为杨露禅的老师。现代拳史研究人士有人认为,太极拳传入陈家沟陈长兴为第一人。译者注)1956年洪老师从济南市回北京向陈发科进一步学习和探讨太极技艺。在推手时,洪老师能化掉陈老师的第一次发劲。当洪老师被陈老师的第二次发出时,陈发科的妻子表扬洪老师有进步,她说:虽然我在外面,没有看见发生的一切但我能听出你被师傅发出去的声音与其他徒弟不同。对于陈老师发劲作用于洪老师时威力变小,洪老师谦虚的说:“也许是我的手没力。”事实上,这是由于洪老师的松柔中带有棚劲,只是手上没有棚劲,陈老师的劲就会直接作用到洪老师身上,洪老师就没有办法化掉陈老师的第一次发劲。由于洪老师在太极拳练习中至松至柔,他能完全控制发劲。当他八十高龄时,在一次公开表演中能在两分钟内演练完整个炮捶套路。甚至连年青人都不能轻易做到

    2、真正的球形螺旋运动

    许多太极拳练习者都知道太极拳中需要螺旋劲。陈式太极拳有明显的螺旋运动称为“缠丝劲”。许多人把它看成是手与足怎样正反缠绕的技巧。实事上,他们仅仅谈及它的外部运动而不是劲的本身。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发现螺旋运动。一个天真的婴儿在兴奋时能用手做螺旋运动,但我们却不能说他们在练习缠丝劲。劲,在中国武术术语中,是指通过某种正规的训练使周身的力和能量协调一致,可以调用。因此,缠丝劲或螺旋劲是通过整个身体的劲与力的集中与协调,而做出某种缠丝运动。如,手部的螺旋运动也要有整个身体带动。只有这种运动才是太极拳练习者追求的缠丝劲。每个太极拳练习者普遍认为:“劲由足根发出。”但问题是劲一旦从足根产生后如何向特定的方向传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练习方法,正因为如此,螺旋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练习者技能的高低。这也使得一些人在达到一定层次后难以向更高境界发展。由于洪老师的缠丝劲已炉火纯青,他能轻易化劲,控制对手并使对手起根,被发出去。这儿我们不能详实的说明怎样练习缠丝劲。我只能介绍洪老师强调的一些要点。这些要点有助于练好缠丝劲。让我们看看太极拳练习法中的一个动作:双推手。一般情况下,人们将伸出左足右膝,两膝高度一样,用双手将对方推开,这将使腰和身体右转,双手向前。这种腰腿姿势产生的劲是水平面旋转,产生的力基本上是水平的,你的对手会被推出,但不会被起根和打飞。为了起对方的根,重心降得比对手低并轻轻向上推是必要的技巧,但把对手打飞的机会很小。洪老师强调膝部的上下运动,以至从一开始劲就产生于球形的螺旋运动中。洪老师沉下左膝提起右膝,使左膝比右膝低。要让腰向右转,左臀骨随左膝沉一点点,以至右臀骨稍稍高出,这使腰、腿的旋转不再是水平的,而自然是球形的。我曾与一位在著名推手大师门下学习多年的朋友讨论太极拳,我提到了洪老师怎样做螺旋劲。为了使他理解,我让他双手推我,他双手按住我的腰部,想用力把我向后推。我一旦听到他的劲,便沉下一个膝盖,提高另一个,这使他的一只手比另一只高,结果身体失去平衡。他认为这难以理解,因为他知道任何太极拳技巧贵在转腰。接着,他双手封住我的两侧,使我的腰不能转动。然后我没撤退,他却几乎摔到地上。让他做,并一边实验和一边慢慢解释。我受到他双手的力并知道不能左右旋转,我用了膝的上下运动,使臀部也上下运动,这使他的手一上一下,导致身体转动,失去平衡。事实上,我的技巧并不纯熟。这是因为我受到他的劲后,上下旋转得太多,这他的劲完全变为上下方向,当他失去平衡时,他只用了部分劲,而没用最大的劲。如果换了洪老师,一旦对方用力,他的旋转会恰到好处。他只让对方的劲偏离一点,而不让他过分失去平衡,对手能更用力地推,这使劲反弹于其自身并将对手发出。这种功夫炉火纯青,高深莫测。有人(指马虹,因洪老师曾批评马虹曲解太极,误人子弟,但马虹从未敢在公开场合说类似的话。译者注)说洪老师不知道“丹田内转”的秘诀,这些指责仅仅暴露他们的无知和浅薄,不仅因为他没有见过洪老师的太极拳,还由于他不知道怎样练习旋转丹田。一旦你看过洪老师的演练,你会意识到他的丹田旋转的确是明显精确,恰到好处。如果你已经练习过丹田内转。你会知道训练方法的外在表现很明显,难以掩盖,对那些知道丹田内转技巧的人,他们在练习中尽量不显露出来,但推手中肯定要使用它。洪老师智慧超群,在最初学拳的十五天内领悟出丹田内转,更不用说他在陈发科老师门下学艺十五年的事实了。我知道在太极拳套路中要旋转丹田,但没听过“丹田内转。”当这一术语后来出现在一篇专门的武术文章中时,看来正适合陈式太极拳的特点。然而,我不能确定这是一种新的秘密训练方法,还是为传统的练习法换了个新术语。我请教了许多人,然后写信给洪老师。他仅说陈发科没有教他“丹田内转”。事实是陈发科只教过他的门徒,包括洪老师和其它徒弟旋转丹田的技巧,没提到“丹田内转”。我想是陈照奎老师后来发明了这一术语,为得是人们在练习中注意旋转丹田。许多传统的陈式太极拳技巧是没有特定的术语来表述它们的,直到后来有人给它们定了新的名称。洪老师给我讲了一段往事。陈照奎老师去济南拜访洪老师时,提到一个他以前从没听说过的术语。陈老师说:“师兄,难道你以前没有练习过这一技巧么?”洪老师说:“能给我示范一下吗?”陈老师表演完后,洪老师笑了,说:“在学习套路之前,这是必须做的基本功。”这种基本功就是单手在空中画圈,以前没有命名。由于陈老师用了个新术语来表述它,洪老师一开始不明白。事实上,洪老师高度重视基本功,他不仅要求新学生练习基本功而且要求有一定功力的徒弟坚持练习。单手在空中画圈为的是训练整个身体的缠丝劲。洪老师把动作分为两类:正手圈和反手圈。人们想知道为什么洪老师不用术语“丹田内转”。这也许是为了避免产生误解,在洪老师的技巧中,丹田运动不是自身产生的。丹田不会自身运动,它的运动是由膝的上下运动产生的。而且丹田总是应向两侧运动。没有使整个丹田上下旋转的技巧,整个丹田上下旋转,只会影响你重心的稳定性,然而,使丹田在一侧运动而另一侧沉下会使你重心稳定。我没有看过陈照奎老师的太极拳表演,不知道他是如何做“丹田内转”的。此外,他的徒弟也做的不尽相同。1984年,我去某省训练,在那儿遇到一位在陈照奎老师门下学习了十年的徒弟他的动作漂亮,缠丝劲很明显,但我感到他的丹田旋转幅度太大,导致重心上浮,我问陈立清是否陈照奎也像那样练崐习,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有人提出为丹田在人体中心,丹田旋转带身体旋转会使劲的发出点太高,重心容易上升,很难将对手打飞,劲力的发展也有限。另一方面,洪老师用腿劲引发丹田旋转,这使重心降低,身体稳重。劲的发出点低,使对手容易打飞,这也有利于劲将来的发展。太多数太极拳练习者知道手要做弧形或圆形运动,同时手臂也要缠绕螺旋,手的圆弧形运动很容易,但手臂要与整个身体协调的螺旋运动很难。了解每个动作的攻击技巧很重要,这是为了决定手螺旋的程度,功力不深的人,手臂螺旋程度不是太多就是太少。洪老师的手稿中提到在练习某一动作时,手指和手掌要面对特定的方向,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我认为这些要求太复杂和没必要。直到洪老师演练和我亲身实践,我才知道它的重要性。我经常和学生们做实验来观察太极拳技巧不同方面的影响,只有正确运用技巧,才能揭开太极拳变化无穷的神秘面纱,掌握真谛。雷慕尼老师说:“洪老师的手部旋转幅度大、方位正确,达到了真正的缠丝劲。”冯志强老师说:“洪老师的手旋转得很厉害。”这儿,我要指出旋转幅度大是洪老师的手缠绕程度要比整个手臂的螺旋程度。

    3、真正的“步随身换”。

    太极拳练习者都知道身体上升、下降的协调性很重要,也就是“步随身换”。然而许多人要向对手施力时就静止不动,他们不知道如何变换步伐。只有步伐变换灵活才能使上身的种种技巧有效实施。洪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1930年,他开始在陈发科老师门下学艺,几年后,在去某地方的途中,他看见一个似乎是太极高手的人轮流与他的学生推手。他的一些说法这使洪老师疑惑不解并参加了进去。当那人捋洪老师时,洪老师粘住他的劲并向前移了半步,插入那人的双腿之间,同时发劲,那人后退一大步。事后,有人告诉洪老师那人是太极拳另一流派著名宗师的得意门生,洪老师说如果事先知道是如此情况的话,他就不会参加这次推手。这并不表明那时洪老师的功力高于那人,而是大多数人不知如何跟随那人移步,才导致轻易被那人推开。他并没料到洪老师能这么快速稳定的渗透到他的步伐中,他也许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才被推出,但这些至少能说明利用好步伐渗透到对方的步形中去,能便手上的技巧更有效。什么情况下你要转换步伐?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当你现有的步伐已达到极限。例如,你伸出双手去推对手已达极限,而且膝盖已弯曲垂直与脚尖,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你要移动步伐以保持向前的冲量。第二种是当你的步伐没有达到极限,你想在范围之外进攻,你要相应的变换步伐。有两种方法改变步伐:一是前脚向前移半步,后脚同时移动相同的距离。二是让后腿前移成为前腿,这是由于一旦步伐和手到达极限,劲便成了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虽然能将对方推开,但技术运用的威力失去,进攻效果减弱。如果你想保持手和脚的威力运用最大,你必须灵活地转换步伐。如果你的步伐僵硬,一旦动起来,重心会不稳,这会给对手机会。因此,洪老师对步伐要求很严格,这些的确很实用。例如为了前进,一些陈式太极拳练习者在脚向前伸展时,脚根擦地而行,而太极拳另一些流派则没有或根本没有这种要求。陈发科老师教学中也强调擦地动作。我们不讨论伸出前脚可铲对方的事实,这种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使前进更加快速稳健。当前脚擦地而行时,重心不易摇动,也能防止对方钩绊你,重心能随步伐滑入对方中线,使自己处于十分有利的位置。洪老师要求当前脚根擦地的一瞬间,两脚之间的距离为一肩宽,脚根内侧地而不是中后部。当前进时,前脚微微向内侧倾斜,后腿稍低,这使擦地动作快而稳。如果臀节到后脚之间的沉劲不足,结果导致前腿也必须支撑体重的一部分,这样动作会变的笨拙、缓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