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药需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处方药是医生为患者在临床上用药的主体。所以开此类药的医生必须有医师的职业资质,而患者须在医生的监护指导下购买、使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将药理作用大、治疗较重病症、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的各类药品规定为处方药,患者只能在医生的指导下方可使用。 处方药大多属于以下几种情况。 1.上市的新药 对其活性或副作用还要进一步观察。 2.可产生依赖性的某些药物 例如吗啡类镇痛药及某些催眠安定药物等。 3.药物本身毒性较大 例如抗癌药物等。 4.用于治疗某些疾病所需的特殊药品 如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须经医师确诊后开出处方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此外 处方药只准在 专业性医药报刊 进行广告宣传 不准在大众传播媒介 进行广告宣传 什么是非处方药? 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消费者可以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因此,非处方药又称为柜台发售药品(over the counter drug),简称OTC。其特点是安全、有效、方便、质量稳定。 非处方药主要包括感冒药、止咳药、镇痛药、助消化药、抗胃酸药、维生素类、驱虫药、滋补药、通便药、外用药、避孕药、护肤药等。被列入非处方药的药物,一般都经过较长时间的全面考察,具有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使用方便、便于贮存等优点。 从严格意义上讲,某种药物被批准为非处方药,只是获得了非处方药的身份,经法规许可放宽其出售和使用的自由度。事实上,许多药物既有处方药身份,又有非处方药身份。非处方药制定实施后,每隔3~5年进行一次再评价,推陈出新,优胜劣汰,确保O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为什么非处方药还要分为甲类和乙类? 根据安全程度,非处方药又进一步分为甲类非处方药和乙类非处方药,前者安全性相对较低,后者安全性相对较高。 非处方药的包装上有椭圆形的OTC标志,甲类为橙红色椭圆形底阴文,乙类为墨绿色椭圆形底阴文。将非处方药分为甲类和乙类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在保障用药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方便大众用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