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武帝北伐匈奴死伤十几万就耗空国力,为什么战国时期各国连年征战,却越打越强?

 半梦书斋 2019-05-12

答案很简单,一个只支出无回报,或者说回报不明显;一个支出大回报更大。

匈奴是游牧文明,相对于大汉来说就是个穷鬼,所以汉匈战争短期来看得不偿失

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战争。要想打败匈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打一次在马匹方面的消耗都是数以万计,钱粮更是不可胜数。但游牧文明的生产资料不过是牛羊马等牲畜,即使打败了匈奴,也只是能缴获一堆牲畜而已,价值有限。虽然武帝时期基本重创了匈奴,但是付出的代价是国内长久积累的社会财富和资本丧失殆尽,马匹等物资损失严重,而加征租税又造成了农民起义。

而且因为汉军不可能在大草原上长期驻扎,要想控制打下来的匈奴领土必须迁移人口、开垦荒地、修筑城池,这又是一大笔支出,还是长期支出,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看到回报。

打败匈奴后还要继续花钱,建设新获得的土地,压缩匈奴生存空间,这投入比战争更大、更持久

例如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出云中击败匈奴的楼烦、白羊二王,占领“河间”,即河套地区一部。汉武帝当年即置朔方郡、五原郡,筑城以屯田、养马,作为防御和进攻匈奴的基地;前125年又置西河郡。朔方郡建县城十座,五原郡建县城十六座,西河郡建县城三十六座。



同时为防止匈奴袭扰这些新郡,还大规模修筑长城和要塞。如五原郡内就有石门障、光禄城、支就、头曼、呼河、宿虏等多座鄣塞,还以长城连接起来,称为列城。这样大的建设规模,全部都需要中央拨款,可以想见支出之大。

战国时期的战争是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大家看重的生产资料都是一样的,人口、土地、城市、矿产,打了胜仗后占领的地区,不需要什么投入,马上就可以转化为战胜国的资产,为其下一次战争提供资源,所以当然会越打越强(准确说是越胜越强)。



例如宜阳之战,虽然秦国花了五个多月的时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才攻克宜阳,但却获得了著名的宜阳铁山和大量能工巧匠,当时最先进的冶铁技术从此被秦国掌握,原本以“强弓劲弩”闻名于诸侯的韩国则从此一蹶不振,衰弱下去。

呼韩邪单于归汉,标志着汉匈百年战争的终点


但是汉武帝打击匈奴的长远收益是巨大的。汉匈战争主要在匈奴地盘上打,大汉仅损失壮丁和物资,不伤根本。在一段休养生息后,到宣帝时期依然能发动十余万精锐骑兵北击匈奴。而河西、河南两块富庶地区的丢失使匈奴经济遇到很大困难,再加上内忧外患,匈奴不久发生了内乱,甚至出现“五单于并立”的局面。最终呼韩邪单于时期,匈奴不得不归附汉朝,北方终于出现了长期和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