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因果》

 善同德 2019-05-12

伤寒论因果

因果关系贯穿了疾病的辨证分析与辨症治疗的全部过程。而伤寒论中的因果关系仍然袭承了易学与老子对因果关系的认识而作为指导思想的,远比当代的因果关系的理解与阐释要博大精深。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是共性,或者说是统计律,是集体的宏观规律,是整体的必然存在形态与变换趋势。德自然是指个性了,或者说是因果律,是个体的微观的规律。

道是空间律,德是时间律,或者说统计律是空间分布规律,因果律是时间变换规律,这就是道与德的真正指义。

古人对空间与时间的辨证关系,是今人难以望其项背的,牛顿时空观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独立而两不相干的,直到爱因斯坦的出场,认为时间与空间是一体而相互影响的,但时空一体系带来了时间的可逆与因果的不确定性的困惑。量子化的时空观已动摇甚至开始瓦解旧的时空观,但全新的时空观却并没能真正建立起来。

什么样的时空观也必然会影响到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与应用。

即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选择什么样的立场就会有什么样的观点与方法,选择道的集体立场才可能有道的观点与方法,如果是德的个体立场呢?当然只可能是个性化的观点与立场了,如果是失(过失)的立场呢?自然是错误的观点与方法了。

墨子将这阐述为以类取之必以类予之,意思是采取什么样的分形方式也就相应有了什么样的统计结果。

认识是相对的,也就是说认识是需要参照的,没有参照物的比较是不可能形成认识的,所以庄子才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庄子要说明的正是有参照才有认识,并且要统一参照才能统一认识,这也是对老子的道德(认识论)的理解,也只有从参照系的角度去解读老子,才能真正读懂老子的意思。

古人是从空间定位中发现参照系的意义与作用的,如阳的本义是山之南水之北,也就是阳光照射的山南或江北,而山北江南呢,就是阴了。但这只是阴阳文字的字义,而阴阳符号的定义比文字要早数千年,且内涵也要丰富与深刻太多。

文与字是两种不同的表述语言。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也就是说文是一种象形符号,用来取代结绳记事的,而这种符号最基本的画法就是阴爻与阳爻,通过阴爻与阳爻的组合与变化而演化为一个记数体系,即八卦。

所以说文才说:依类象形谓之文,文其实是指几何图形,或者说是几何原本。只是古代中国的几何原本并没有发展成为现代的数形几何学,而是只能沦落在民间而成为忽悠世人的幌子。

人以文而化成天下,这就是文化一词的来历,文指的是数学而不是汉语,形声相依谓之字,字才是汉语,数学尤其是几何符号才是依类象形的语言,是华夏语言体系中最原始的本原,数学才能化成天下,或者说不懂数学与有文化是很难扯上关系的。

空间定位的标准参照系就是坐标系,巫的工作就是操矩以测天地者,也就是手拿坐标系定位与测量天文地理的人。不过巫的测量工具其实就两根木棍,中间用绳捆住,错开它就如同圆规而可以用来画圆,错成直角呢就是经纬坐标仪,前者为规后者为矩,规可以成圆,矩可以作方,这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来历。

别小看这个原始的作图工具,天圆地方到西方笛卡尔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应用,上下隔了五千年。

因果关系也是需要用到辨证法的,也是需要用到坐标参照系的,只有通过统一的参照系而进行辨证分析的因果关系,才能触及到因果关系的真正内涵,也才可能建立起全新的时空观。

哲学之所以可以超越科学,就是因为哲学是数学之本,而数学是科学之原。数学才是哲学的真正语言,数学才是科学的有效工具。

什么样的时空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因果关系,辨证时空观才能有辨证的因果关系。同一性是同类才能相应的必要条件,所以因果关系存在着两种类型,一是同一时间的离散分布关系,一是同一空间的连续分布关系。而这两种关系是并存的,即纵横联系。

比如人与人构成了人的集合,这也叫类,人的集合即人类。这是以同时性为条件的,今天的你与明天的他是缺乏同一性基础的。集合分布是离散分布,服从于统计律,而概率定律是统计律的核心。也就是说道是万物集合离散分布的统计规律,是不确定性的根源!虽然爱因斯坦不相信上帝是在掷骰子,但古人却已坚信“道在帝先”而且是在掷骰子的。

德是个体性的时间变换趋势,或者说是惯性,这种时间性的惯性服从于因果律,但同一空间(事件)是因果律的必要条件,如昨天的你与今天的你才能构成因果关系,时间虽然不同,但具体的对象却是基本一致的,这仍然是同类才能相应,即同中才能求异的。

因果律与统计律是万事万物的道德二重性,道为阳而德为阴,“静则与阴同德,动则与阳同波”,一阴一阳之谓道,确定性为阴,不确定性为阳,万物都会随波逐流的。

传统哲学思想是以道为本源的,掷骰子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才是古人也是今人应该关注的问题,正因为有了不确定性才有了对未知的恐惧与探索,而这正是卜蓍得以盛行于古代中国的真正原因。

而现代科学是以德为起源的,个体化或者说还原到个体的形态即还原科学是现代科学的初始目的,充满确定性的因果律成了现代科学坚信的基本规律,但个体规律与集合规律是独立存在而两不相干的吗?如果相干那么二者谁才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呢?这既是现代科学的困惑也是哲学界一直在争论而难以结论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重要,对于医学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是该以还原科学为主导还是应该以系统科学为主导的问题,直白地说是该以中医为主导正是西医为主导,是以模糊论治为主导还是精确论治为主导,以及中医是该以经方为主导还是时方为主导的问题。

指导思想或者说指导理论错了,那么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临床实践的方向与方法也会因此而错了,虽说因为地球是圆的而南辕也能北辙,但劳民伤财是肯定的了。

分配最为公平的制度无疑就是随机分配,这也是现代自由经济的基本原则,有一个分粥的故事,从一开始是抢粥,这种以武力分配的结果是老弱妇幼会饿死,于是开始了轮流掌勺再到由德高望重的人来掌勺,可是却免不了贪腐,最后按人头分好而进行抓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得到最少的那份,所以在分粥时就会格外公平。

这就是“天道无亲”,天道没有亲疏之别,所以才不会贪渎而进行公平分配。道家主张不仅可以用于政治经济文化技术,而且是迄今为止最为合理的基本制度,因为公平才能公正。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视之而不见,名曰微;听之而不闻,名曰希;捪之而不得,名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这就是“混沌”的出处,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正是本于此!但老子所描述的混沌态正是当今所描述的粒子态或者说是量子态,将世界还原于量子层级的状态,粒子之间既不是完全离散也不是完全连续的状态,即不徼不昧而络绎不绝的分布,它们很微小是难以感知到它们的存在的,但却又是真实存在的,“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幽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虽说只是恍惚之中、幽冥之间的存在,却是真实可信的。

量子运动是随机运动,随机性可以简化为经典概率,即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猫,就是为了表达这样一个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共存的因果关系。

老子说辨者不善,善还没发现骨刻文,最早的是金刻文,是一个复合字,为二言共一羊,羊有美好的意味,二言共美才为善,有兼听则明的意思。

庄子将辨者不善释为“辨也者,有不见也”,而量子力学中的量子双缝实验与测不准原理作为注脚会更直观,就是测量的结果只能是二者只能居其一,而另外的一会因测量而不见也。比如量子的波粒二象性在双缝干涉试验中,因为测量而出现了量子坍塌。至于测量粒子位置与动量同样是只能见其一不能见其二,即位置与动量是不能同时准确测量的。

二者必居其一,这就是辨证法的结果,必定居其一还包含了必定只能居其一的意思,但只见其一不见其二显然是片面的,只有二者共美才是善。

也就是说完善的因果关系不仅是指横向的个体的时间变换关系,也包括了纵向的集合的空间交互关系,这被马哲称之为内因与外因,只是马哲对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阐述并不全面,当然这与其所持的唯物(质)论的观点是一致的。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也对也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只居其一的原因。正确的说法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内因是存在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根据,而存在与变化是一对矛盾。

掷硬币是理解经典概率的经典实验,无论是概率统计还是量子力学入门,都是很基础的知识。如果连续十次掷出了正面,那么下一次掷出正面的概率会是多少呢?正确的答案仍然是一半,也就是说每一次掷出正面的可确定性或不确定性都是均等的,这个答案真的具有巅覆性,也就是说否定了经验对于预测的作用,哪怕是科学试验即便连续十次得到正面,也并不能说明这个实验结果就具有可重复性!

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就是说全称判断是不能穷尽的,而一个不能穷尽的全称判断并不代表着真理,因为它终究可能是可以证伪的,就如同掷硬币一样,连续十次不出现背面并不表示一直不会出现背面一样。

决定论式的因果关系自牛顿力学与质能守恒定律的发现而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但概率统计在分子热力学尤其是量子力学的成功运用,决定论式的因果关系也因此而坍塌了。

科学并不能取代哲学,哲学是文化的核心,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体系,就有一个什么样的支撑这一文化体系的哲学基础。科学是求真的,艺术是求美的,哲学是求善的,善是真与美的和谐统一。

先秦道家是求善的,墨家是求真的,儒家是求美的,自独尊儒术以来,艺术中国的结果是积弱积贫了。

其实真善美在八字中分别对应了食神印星与伤官,而伤官所代表的就是艺术,食神所代表的就是科技,而印才是代表着文化。

真是对客观自然的认知要求,美是对主观意愿的表达与诉求。只求真而不求美可以不?当然是不对的,只讲自然科学不讲人文艺术,就如同荀子批判墨子一样,是“蔽于用而不知文”,但这也比只讲人文艺术却丢掉了艺术赖以依存的“真”要好的太多,艺术是以假饰真的,如果丢了真,也就只剩假了,这种是骗术了,在儒家文化的千年熏陶之下,国人的骗术已是到了登峰造极令人发指的地步了,比如当今泛滥成灾的各种炒作。

不确定性或者说随机性是先天就存在的还是因为人为测量才因此而产生的呢?当然二者都是存在的,人为测量不仅会有精度的误差,还受限于人类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同样也有先天与后天的不足之分,比如测量工具的不足就是后天因素,而个体存在的局限性就是先天性的不足,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旁观者与参与者的矛盾集于一身,这才是人类认知的最大障碍,老子之所以是古今中外最接近“神”的智者,就在于他克服了这种障碍。

辨与不辨,皆有不见,也就是说如果不进行分辨就无法形成认识,但进行分辨呢?却只能得到片面的认识,就如同一页书,要么只看到正面,要么只看到背面,而不可能同时既看到正面也看到背面,但书页的正面与背面却是同时存在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善者不辨,辨者不善”。

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我们习惯相信“分之弥细而所失愈少”,相信个体还原到分子原子亚原子的层级,对世界的认识也必然会越来越清晰,但事与愿违,随着精度的不断提升,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却越来越迷惑,以至于有了哲学已死的哀叹。

蝴蝶效应是说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对初始条件的极度敏感性,即便是蝴蝶扇动一下翅膀这种微乎其微的扰动,在预测中就可能带来一场飓风。初始条件的精度的提高,并不能带来因果关系的可确定性的提升,而是适得其反,预判结果会趋于混沌。

主导因果关系的并不是因果律,而是统计律!在现代的自然科学的引导下,我们习惯了以因果律为主导,而“上帝”从一开始就是在“掷骰子”,这就是老子所主张的道统天下,所以老子才会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天道无亲,常与善于人,如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当然这段话是进行了重新编次与补字的,大意是说天道与善与人的原则是概率均分!

概率均分原则是统计律,比如抛硬币的正反面出现的概率会是各占二分之一,如果抛的是骰子呢?当然是一到六点出现的机会各占六分之一了,也就是说不分的可确定性为百分之百,二分的可确定性就只有百分之五十了,分之弥细则可确定性也会越小,而不确定性也会越大!

分之弥细所失弥小说的是误差精度,而分之弥细所得弥少说的是可确定性!精度愈高则不确定性也愈高,所以老子才会说“少则得,多则惑”!

这也就否定了还原科学的企图!将人体还原到细胞水平还是基因水平,分子水平还是量子水平,就能提高医疗水平吗?答案是完全否定的!因为精度越高对个体行为越难以进行预判!既然不能预判,有效治疗从何谈起?就如同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真的会带来一场飓风吗?当然这是绝无可能的!

人体系统的复杂性应该算是首屈一指的,分之弥细的结果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可确定性,而是完全相反!因为主导人体集合中的每一个任一层级单位元素行为的不是因果律而是统计律!所以还原医学只能是在追逐自己的影子,身与影竞走的结果就只能是累死也追不到的。

统计律的基础是大数法则,或者说是宏观法则,单一个体的随机现象是一种偶然,只有大量的随机现象才可能呈现出必然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换的趋势,也称大数定律。

张学文是一个气象学家,还有一个国医也叫张学文,气象学家的张学文致力于组成论的研究,也就是研究随机组合的,他的学术思想启发了我对于中医药的随机组合现象的设想,如何在万变之中找出不变,这就必然要用到统计学,找出不变才能以不变而应万变,也就是常说的以一统多,这个一就是百分之百的必然性。

中医的糊里糊涂与西医的明明白白的分形特点,背后不仅是时空观与因果论的区别,而且是有解无解的问题,因为分形是一回事,能够求解又是一回事,比如单体运动可以求得线性解,双体运动通过降维的方法也是可以求取线性解的,但三体运动或者说三次函数的求解就只能是不完全解了,至于多体运动除非特定的形式以外而几近于无解。就如同癌症检测与治疗是两回事一样,既然不能治愈而只检测出来又有什么意义呢?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以道为本还是以德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观点与立场的正确与否,以道为本也就否定了个体惯性的主导性,而惯性是因果律的根据,虽然佛学也一方面强调要破除执着瓦解惯性思维,但另一方面却又强调因果循环报应的主导作用。当代自然科学奠基于经典力学,而惯性力学又是经典力学的基础,确定论式的因果律自然也成为现代科学的主导思想,但下德不失德,坚信因果决定论的观点和方法是很片面的。

所有的必然都是偶然集合的共性,所有的自然规律严格说来都是统计律!统计律才是宏观调控的必然性,而这种必然性恰恰来自于“天道”在掷骰子。这就是辨证法的“反者道之动”,因为相反所以相互依存,因为相反所以相互成就。

外因才是变换的根据而不是内因!如同地球的四季变换并不是取决于地球本身,而是取决于太阳系的空间分布的变换一样,才能与个体服从于整体或整体决定局部的原则保持一致,同时又不会违背“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基本原则。如果说个体的内因才是变化的主导因子,与个体服从整体的原则显然是相悖的。

所以伤寒论的因果关系是以外因为主导因子的,也就是风寒因子而摒弃了内因说。根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自然的还是思维的基本模式,从外因风寒入侵到人体三维与气血津精四象再到动态五行与静态六经,其中风寒四象六经是静态分形的一二三,而外因三维五行是动态求解的一二三。三生万物不仅是分形模式也是求解模式,分形一要分尽二要有解,三分万物才能二者兼顾。

熵是热力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状态函数,其物理意义就是系统内在的混乱或无序程度的状态参量,它是一个宏观统计量,具有连续性、非负性、不可逆性等特点。

孤立系统的熵的平均值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加,而个体熵增的根本原因会是什么呢?

而一个开放系统也就是耗散结构体系,在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内部非线性动力学机理,自动从无序状态形成并维持的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结构状态,这就有了减熵的意味。

孤立系统是无法通过交换来进行内部减熵的,而开放系统虽然可以减熵但并不能逆转时间的箭头方向,因为熵值只可能大于等于0,而不可能为负值。

这也意味着任一开放系统,比如人体系统都是会从有序走向无序,虽然可以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与能量,以及内在的自组织与自协同而减熵,也只能减缓而无法逆转衰老的必然趋势。

导致疾病与衰老的原因就是系统的熵增,也就是无序度的增加,如果不找出熵增的根本原因,医学还是养生也就成了无的放矢了。

而这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能量耗散,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是一种自发行为,从?、?、?……?,阳所代表的能量自发衰减而贯穿了从生到死的全部过程。

但孤立系统的质量还是能量会保持守恒的,也就是说孤立系统的熵增与质能守恒之间有了矛盾,守恒就意味着熵值为0,熵增则必然大于0,也正因为这种矛盾的存在,才关注了张学文的组成论。

熵取的是集合内所有个体的混乱无序程度的平均值,而不是单一个体的熵,单一个体的取值一是测不准二是没意义。但熵又的确是表示个体化的混乱程度的,因为一个孤立系统呈均匀分布时会具有熵的最大值,也就是说个体化的混乱程度最大时,整体化的分布情况恰恰是最有序的,或者说个体化的熵值越大,整体化的熵值反而越小而趋于0。

这就是老子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的现实依据。宏观整体的道的有序与微观个体的德的无序是因为相反所以才能相互成就的,个体行为具有完全的随机性与整体分布具有完全的确定性是相互成就的,个体行为的完全自由与整体行为的完全必然是完全统一的!

人的非理性行为也是随机性的一种体现,而个体化的理性行为反而会带来整体性的混乱,这既是社会政治的基本原则也是自由经济的基本原则,它的核心思想就是“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给予所有个体最大的自由。

羊群效应是大家所熟知的一种现象,在头羊的理性引导下,所有的羊都会选择同一方向的草场,会为了仅有的利益而相互竞争,却放弃了整个草场。其实人类的社会行为和羊的群体行为并没有什么不同,也是在所谓理性的驱动下,为了一小片草场而放弃了整个草场。

因果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整体性质宏观性质空间性质的统计律,而不是个体性质微观性质时间性质的因果律,统计律才是最根本的规律。

统计律只是一种理论性质的推定,就如同抛硬币正反的概率均分原则一样,它并不是依靠实验或实践就能完全证实的,因为全称判断是不能穷尽的,这也决定了实践永远只能是无限接近真理,就如同圆周率的求取过程一样。

实践经验并不是很可靠的,就如同猪听见主人的脚步声,便依赖经验而判断出是开饭了,而结果却是杀了它一样。理论高于实践的理由就在于认知的全面性,而这种全面性就体现为若自洽不完备,若完备必矛盾。

矛盾论就是一分为二的两点论、阴阳论或辨证论。习大说任何工作既要坚持两点论也要坚持重点论。

所以因果关系也当如此,既要看到德的因果律,又要看到道的统计律,这就是两点论,上德不德而归于道,这就是重点论,道才是因果关系中的主导因子。

无为并不是说无所作为,万物都是有为的,但万物有为的背后都会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主导着万物的行为,找出它并遵循它,这就是无为才能无不为。

主导人体组织器官以至于细胞基因行为的,同样也不是单位元素本身,它们的行为同样是自由的不规则的,具有随机性与不确定性的,并且它们的行为愈无序,人体的整体表现反而愈有序!反之单位个体行为愈有序,人体的整体表现愈无序。

这显然否决了试图从个体行为入手进行整体调控的种种企图,无论是从细胞还是基因所谓的精准治疗,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的。这与羊群效应的个体理性行为恰恰是一种盲从行为是一致的。

从细胞、分子、基因、以及从纳米到量子,虽说精细化的程度愈来愈高,但除了概念炒作以外并没有为医学带来什么样的实质性进步。

老子是反智的,因为操纵世界的并不是人的智慧,而是无形的宏观规律,人类智慧在客观规律面前,除了唯道是从而完全臣服之外,再无别的出路。

老子也是反知的,感观直觉获得的知识是零碎的片面的,直觉获得的经验也是不太靠谱的,世界万物并不是看得见的手在主导,而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它不是仅凭直觉就能发现的。

正如神学家蒂希利所说,那些终极的依据,是永恒的光,会存在于思想与数学公理之中。

在运动变化中,“无有无形”的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它就是那只看不见的手,就如同人体的系统化才有了生命的涌现一样,就如同有了能量的驱动才有了万物的运动变化一样,统计律在因果关系中不仅是系统化的涌现,也是因果变换的主导驱动。

统计律的核心就是概率定律,而单一事件的概率讨论是没有意义的,即便是小样本事件的概率讨论也是如此,当然在已有的统计假设条件下,作出的小样本检验又是另一回事。

所有的自然规律都是统计律,所有的统计律都是一种理论假设,因为它是全称判断,但人生的空间与时间范围是有限的,所以庄子说,人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用有限的实践活动去发现无限的全称判断,是不现实的,而是要用人的思想,用数学工具才有可能找出它。理论来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而驱动理论产生的主导因素只能是思想能力,而理论才是实践的主导性作用。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而残缺甚至错误的理论的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也只能是残缺或错识的。

易学中的时空观,时间与空间是一体的,二者一经一纬而经纬天下。时空观是世界观或者说是因果关系的内在本质,空间分布的统计律(道)与时间变换的因果律(德)是因果关系的外因与内因,在静态存在与动态变换中,道与德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动态变换中外因作用才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而静态分析才是以内因为主的。

所以张仲景以偶(阴阳/四象/六经)辨证,以奇(一体/三维/五行)论治,奇偶与动静的实质联系就是对称,对称性缺失才是一切运动变化产生的根本性原因。这种古老的认知的确很前沿,当然你得明白对称性在数学与自然科学中的重要性。

统计律是概率计算,是以不确定性为研究对象的。其实所有求知的目的,都是为了消除不确定性,对结果能够进行准确的预判,卜筮算命也好,科学实验也罢,都是如此。当然医学也会是如此,消除对结果的不确定性,然后寻找优化治疗方案而尽可能地实现预期的结果。如果因果关系是完全确定的,既然没有不确定性也就没有消除不确定性的必要了,而更重要的是结果绝不会因人为而改变,所有的医疗干预将是徒劳。

上德不德,个体行为的无序(随机性)才是整体状态的有序的内因,换句话说人体的单位元素如细胞的行为愈无序,而整体的健康水平愈高,反之就如同羊群效应一般而健康水平愈差。个体行为的无序或者说随机性,也可以说是自由程度,与人体健康程度是完全相关的,改善一个人的健康水平的真正有效的方法,就是给予内在元素如细胞的高度自由,如果行为自由受到了束缚,就表示有了气血津精的输布障碍而需要解除。个体行为的随机性不是人为所能控制的,如果给予人为控制呢?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所以从细胞分子水平还是基因量子水平的精准治疗,无疑是南辕北辙了。

人体分形是为了化巨为细化难为易的,但并不是分之弥细就弥易的,这涉及到了非线性的复杂性的问题,太复杂反而不可解,人体三分就已经没有完全解了,注意三分为五行与六爻,五行是一种可以求解的特殊的动态结构,六爻只能是静态,动态是无解的。

五行六经并不是五运六气,虽然与天干地支一样都是原于天圆地方的五行六爻,应用不同则指称也是完全不同的。

五行六爻本是用于空间定位的,五行是平面空间,六爻是立体空间也就是六合空间。后再演变为天象计历明时,也就是甲子计历。

甲子计历用于人类的统计分组,也就有了八字,统计分布的规律也就有了八字算命,这种社会分布会是概率分布,习称运气,有利的概率大就是好运气,反之就是坏运气,八字模型的计算规则与流程就是计算概率的方法。

用于人体健康的统计分组,分形方法就是五行六经了,六经是静态分形,不涉及经与经的交互作用,也就是孤立地看待,如果去解析六经之间的交相作用是无解的。五行的拓变过程很复杂的,五行等分圆周,这种五体的动态的循环的特定模式是可以求解的,这里涉及到了数形降维而求取线性解的问题。

至于五气六运,是以五行六经而掺杂了干支算命的方法,有点不伦不类了,而结果是既不能用来治病,也不能用来算命。

黄帝内经中有关五气六运的七篇大论,据说是唐朝王冰窜入的,其实内经中大多内容都是不伦不类的,毕竟概率统计分组中,分组依据是至关重要的,决定了分组标志与分组方法的选择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合理性,其次才是分组的穷尽与互斥的原则。如果分组标志都模棱两可,那么结果也就没啥意义了。

命运与疾病有没有相关性呢?这仍然是概率,运气不好时得疾或有病难愈的几率可能会高一些,毕竟运气好的人也是会得病的,运气不好的人也有不病的。所以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命运也治不好病的,否则巫也就没必要分医与卜了,医是尽人事,卜是听天命,运好同样也会影响到治疗的概率,仅此而已。

正因为概率定律在因果关系中的主导作用,而似是而非的各种观点与方法在各行各业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便是以严谨著称的科学界也不能免俗,至于传统文化中更是泛滥成灾,从儒道佛三教到医巫相卜之九流,骗子倒更像是专家,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专家反而像是骗子了。

骗子横行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把偶然当成必然,就如各类成功学一样,极个别人的偶然成功鼓吹为群体走向成功的必然之路,一次不经意的歪打正着鼓吹为必杀秘技的必然结果……。

就如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直线一样,曲线却可以多如牛毛,真理就是那条唯一的直线,至短故也为至简至易,正所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观点需要高度,方法需要严谨,哲学的观点与数学的方法才是求真求善的真正途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