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经辨症》

 善同德 2019-05-12


今从网络上撷录此博文,由衷感谢原作者。

证是本,症是标。阴阳者天地之大本,万象之经纬,直白地说就是坐标参照系。运用坐标参照系进行疾病分析的方法,才是辨证法!辨证解析的是病机、是共性、是本质、是理法,是疾病内在的抽象的体现。症候是疾病外在的具体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证是“一”,症是“多”,证是类(自相似性的集合),症是象,从辨证到辨症就是以一统多,以类取象的过程,理一分殊才能纲举目张。

六经是人体空间的三维立体分形,人体的三维空间,实体性组织就是藏,藏为有,实体之间的空间就是府,府为无。府依附于藏而存在,就如同门窗依附于墙壁一样。藏府就是实有与虚无的分形,从人体到细胞,都是可以这样划分的,老子称之为“无为而无不为”,即无损分形才能无限分形。

不读老子,不要说阴阳,就是藏府都搞不明白,张仲景又将藏府进行了三维分形,即三阳府与三阴藏,太阳府为人体外在之门户,阳明府为人体内在腔道,少阳府为实体夹层的隧道。

内经是按生理解剖分形的,即五脏六腑,但生理解剖的历史应该非常古老,毕竟切割生物肉体这种活是人类饮食必不可少的。所以内经只是在继承前人的解剖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而已。

但生理解剖属于有为分形,或者说是还原科学分形,它是具有局限性的,从器官组织到细胞再到基因,分形的单位越来越小,种类的数量也越来越繁多,对个体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楚,但对整体的认知却越来越迷惑,所以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

以现代生理解剖的知识看黄帝内经的生理解剖认知,不仅很粗糙而且很多都是错误的,无论用什么样的理由去辨护都是无力的,用的是还原科学的分形方法,而得出的却是臆想的结论,当然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所导致的,但今人仍抱残守缺就说不过去了。

但只是从生理解剖的角度去看待黄帝内经的认知水平,也是不对的,因为生理解剖并不是真正的目的,而是为了契合五行理论的运用。

首先五行理论是以四象为生成基础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老子的万物生成论,当然是取之于天圆地方这一宇宙论的方法论,即辨证法。“生”就是一分为二,可以用数的演变来表示整个过程,即道(0,1)→{1,2}→{3,4}→{5,6},这和现代数论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这是用的二进制。

二进制起源于结绳记事,“--”表示阴结为1,“一”表示阳(无)结为0,有结表示离散,所以用一条中断的线段来表示,而结与结之间的线段是没有结的,所以用一条连续的线段来表示,这就是阴阳符号的起源及原始意义!阴阳都是同一条绳上的线段。

二进制是逢二进位的,比如乾卦上中下三爻均为阳爻,所以表示数字0,兑卦上爻为阴,表示1,离卦中爻为阴,表示2,逢二进位,即从上爻进位为中爻,震卦上中爻为阴,即1+2=3,巽卦为4,仍然是逢二进位,阴爻从中爻进位到下爻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即0→1→2→3→4→5→6→7,后人称之为先天八卦,当然这才是正确的排序图。至于后天八卦就有点乱了,这与战国时期认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说法有关,不过和河图洛书一样,都是再玩数字排列的游戏,河洛是数字幻方,与后天八卦的穿凿附会而较,至少有点数理上的依据,所以更能为后人接受,但河出图洛出书或文王拘而演后天八卦之类的传说是不可信的,这些东东的历史只可能是战国时期。

所以不懂二进制,连幼儿班的数数都搞不明白。古时数学知识才刚起步,如六十四卦就是一个8x8的乘法口诀表,不过是0到63,这仍然要用二进制去理解,因为只有二进制才能把加法与乘法统一起来,这包含了二者之间的生成逻辑,即连续性。

连续性即递延而不离散的性质,比如从1推出2,就具有连续的逻辑性,如果从1推出3,这种跳跃式的推论就不具有连续性,也就是说缺乏逻辑而不能成立。

所以在四与六之间,需要有一个过渡的环节来保证四与六的连续性,它就是五,阳生而阴生,即在结绳记事中,奇数用以表示连续性的过渡,而偶数才是表示阴结的。也就是说在四象与六爻之间,还需要五行来过渡才递延,才能保证变换之中的不变性,即一以贯之的逻辑性。

辨证法的数理方法就是二进制,一分为二(1,2)而有奇偶,奇者阳而偶者阴,再二分为四(3,4),三分为六(5,6),这种重复性操作即迭代,通过二分法可迭代生成整个自然数列,而自然数属于正整数,当然这所包含的哲学意义会很复杂,比如万物皆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道、数与时相耦者也……

六经原于八卦,乾者纯阳,坤者纯阴,纯阳主生,纯阴主死,自生至死而有兑离震巽坎艮六卦,但这是从人生时间性周期而论的。

古人是时空合一的,即时间是空间的连续,六经辨证需要从空间来理解与运用的。

兑者口也,为人体之门户,称之为太阳经,其一阴居于上爻而开口于上。

伤寒论中的太阳病既包括汗窍(毛孔)的伤(中)风或(中)寒,也包括膀胱(尿道)的蓄水或蓄血症,即便是咽喉(呼吸道)的咳喘等不利,以及泻下(肠道)等等的病变,都归属于太阳经或兼归于太阳经!

也就是说太阳经就是取于兑卦,主一身之门户,是人体与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大门与窗口,正所谓出入废则生机灭,所以太阳经尤为重要。

兑卦为1,排在六经之首,以其阳6而阴1,这与艮卦阴6而阳1是相反的,兑为阴气初生,艮卦为阳气将尽,阳主生而阴主死,阳尽则有死无生了。这是从数而论的。

阳主表主上,以其轻清而易升易浮,而头又为五阳魁首,其次是项背,这是从人体部位进行分形的,所以伤寒论: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句就是太阳经疾病的症候群。

脉象在症候群中并不是很重要,而是病位!因为六经辨症需要确定的是病位!而脉象并不能完全作为病位确定的依据!

比如头痛肯定就有太阳病,项背强痛呢?是指靠近颈椎部位的背部强直疼痛。如果再往下呢?就不完全是或不是太阳病了,因为少阳或阳明也可能影响到这个部位,如心痛彻背或背心寒冷如冰,其主要是由胆或胃所引起的。

六经分形是从体位划分的,所以症候是六经辨识的主要依据,如果拿不准呢才需要结合脉象来判断,这就是难经所说的上工望而知之,下工切而知之,望闻问切并不是非得四诊合一。

望而知之谓之神,这是诊断的最高境界,不过现代诊断设备与技术才能够达到的,而不是凭肉眼就可能实现的。

闻而知之谓之圣,如果望诊尚不能确诊就需要进行闻诊,就是听患者的自诉其自觉不适的症状,如果还是不能决断就表示还有存疑,就需要进行问诊了,通过问答来决疑。这就是问而知之谓之工。

最后才是切而知之谓之巧,通过切脉来进行辅助判断。毕竟切脉依赖的是手感,需要通过脉象的深浅(浮沉)、有力无力(虚实)、缓急(迟数),即脉管与血液流动的具体情况来综合判断。

这种手感非常难,一斤半斤的可以掂量出来,一克半克的差异可能没有几个人可以掂量出来。即便是脉搏快慢也是以医生呼吸为时间尺度的,如一呼几博,这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所以大多行医数十年,仍对脉象只是心中了了而指下难明,可以说绝大多数中医取脉都是在装样子!

而最重要的是脉象只能用作参考!因为六经之病皆有浮有沉,有迟有数,有虚有实!并且脉数也未必定是热,脉迟也未必定为寒,无力之脉未必是虚,有力之脉未必为实……

脉象越分越细,有意义吗?没有什么意义,所以陈潮祖老师说:浮沉分表里,迟数定寒热,有力无力辨虚实,此为大略,但也不尽然。

中医的诊断手段其实是以证侯为主的,本之于内当形之于外,望其形神气色而决其阴阳虚实,听其症候而决其六经,则大的治疗方向就可以确定下来了。毕竟中医讲究的是系统论治而不是还原到细胞分子水平的精准治疗方法。

还是多体运动的问题,分的愈细愈无解!

离卦开口于中(爻),为阳明经,伤寒论中的阳明经其实是指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人体与腔肠动物都可以拓扑成为一段管道,管外壁就是太阳府所在的位置,管内壁就是阳明府所在的位置,也就是消化道。

所以伤寒论说:阳明病,胃家实是也,能食曰中(伤)风,不能食曰中(伤)寒。胃家是说胃系,食道肠道与胃是一家的。

兑离巽三卦都是二阳爻一阴爻,阴爻开口于上为太阳府,开口于中为阳明府,开口于里为少阳府。

府为二阳一阴的结构,阳为虚而阴为实,三阳府为门户、腔道、隧道,有空虚而可以容纳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流通的空间。

三阳府对应的是兑离巽(1、2、4)三卦,而不是兑离震(1、2、3)三卦,乾兑离震为阳胜阴故为四阳卦,巽坎艮坤为阴胜阳故为四阴卦,这与藏府六经对应有了差异,也正是这种差异,才有了三阴独取少阴、少阴贵温的治疗原则。

兑离震对应了人体能量代谢的三大主要环节,阳明的消化吸收为人体提供能源,少阴的气化作用为人体合成动能,太阳的温熙作用为人体提供基础热能。

阳胜阴才算是阳有余,兑1阴+2阳+4阳,离1阳+2阴+4阳,震1阴+2阴+4阳,阳的数量大于阴的数量,所以才是阳有余。

阳才可以役阴!能量才能推动物质的运动与变化,本质才能主导形式,神(生命意识)才能主导人体活动。阳以役阴当然会有一个量的需求,就是能量要大于质量才具有主导作用,功率与驱动的质量需要匹配,功率小了是驱动不了的。

人体的功率取决于兑(心阳)离(胃阳)震(肾阳)的功率,这三阳就是人体的动力,火神派主张扶阳不只是为了对抗温病学派的扩张,也有拔乱反正的意义。

当然火神派与温病学派都是张仲景的传承者,只不过都是各执一隅之见而偏执一端而已。

中医是以伤寒论为宗的,中医分流派的好处就是可以更专业,坏处就是如同眼耳口鼻,各有所明,但不能通而为一,肢解了中医理论,而丢失了系统(整体)论治这一灵魂。

人体生成的四大要素即气津血精,一般将气与津统称为卫气,为人体提供能量性作用;精与血统称为营血,为人体提供物质性基础。这就是中医的质能四象,人体的任一组织都是由四象共同生成的,任何行为都是由四象共同完成的。

六经病并不是单一的某一要素出了问题,如太阳病,主要病在气郁于内发热,卫外不足而恶寒,水津外泄或内阻即汗泄与汗闭,但这并不表示与营血没有关系,所以才有了汗血同源的说法。

病的体位有深浅,所以病在气血津精也会有侧重,病在三阳府与少阴藏会侧重于气与津的生化与流通,如果病在厥阴太阴二藏,就会侧重于精与血的生化与流通了。

数学是数与形的结合,数量关系与空间结构是数学研究的阴阳辨证,是抽象性与直观性,精确性与宏观性的结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从八卦到六经,表示的不仅是质/能的本质的抽象的数量关系,也表示了形式的空间的直观的结构关系。人体的六经分形不仅要从藏(二阴一阳)与府(二阳一阴)的直观结构去理解,还需要从阴阳数量关系去把握。

??????、??,数量排序是0、1、2、3,4、5、6、7。当然这是从阴的数量进行排序的,如果是阳呢?排序是7、6、5、4,3、2、1、0,会相反。

????,为阳胜阴,????,为阴胜阳。???为二阳一阴的结构,对应人体三阳府,???为二阴一阳的结构,对应人体三阴藏。

所以人体的能量供给源自于?(太阳),?(阳明),?(少阴)。但承担人体物质与能量的流通与交换的通道是???(三阳府)。少阳府不是动力源,少阴藏却承担了能量供给(气化功能)的工作。

太阳府的能量供给其实是指心肺循环,即所谓的心阳!这也是很多心脏疾病可以从太阳论治而收效甚佳的原因,心肺在五脏体位中居于上面的位置,一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带动脏腑的收缩与扩张,最重要的是氧化作用而需要进行气体交换,吸入氧气与排出废气。三是热能降解与供给,热能虽然不能再回收,却是维持人体体温与代谢的基础能,需要保持恒定,体温过高就会加大散热而扩张毛孔,体温过低会相反,如果出现紊乱,就是太阳病了。

阳明的重要性是不用多说的,人是铁饭是钢,阳明提供的是人体的物质能量的原始来源。

阳明对应的是离卦,离者丽也,丽者,两也,成对的意思,骨刻文是两只小鹿结伴同行,引申为伉俪,阴阳结伴而调和的意思。对应于阳明表示物质(阴)与能量(阳)的结伴同行,也就是饮食能够同时提供物质与能量,能量依附于物质而不可以单独存在,即孤阳不生孤阴不长。

离者,火也,日也,火与阳光可以柔丽万物,饮食相对于人就如同阳光相对于万物一样;火可以柔化甚至是融化万物,所以阳明不仅有阴阳结伴同行的意思,还有柔丽人体的意思。这也是阳明多热而易上火的特点。

震卦,一阳居下,上雨下辰,通娠,有孕育的意思,震者洊雷也,时节为惊蛰,方位为东方,时辰为卯时,有苏醒万物,日出东方的意味。一阳居于二阴之下,阳主升而阴主降,冲破二阴的阻滞才能上升,需要有雷霆之势。

震对应的是少阴,阳4阴3,阳的优势较弱,没有兑与离的优势明显,所以阳的胜出需要蓄势而发,少阴之阳又称肾阳或元阳,有敛藏而蓄势待发的特点,所以少阴为藏,其阳居里居下,最是宝贵而当密藏而不可以轻易外露,一旦发动则势不可挡。

人体新陈代谢分为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阳明府主要承担了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维生素、矿物质等等,然后进行分解吸收与转换,将饮食中的化合能转换为人体组织与细胞可以利用的能量,50%以上的为热能,为基础能,是太阳府所主导的,中医称之为气;不到一半的为自由能,也是高级能可以做功,为少阴藏所主导的,中医称之为津。自由能的载体为三磷酸腺酣(ATP),ATP既是贮能物质也是供能物质,这正是蓄势待发的特点。ATP的生成是靠细胞中的线粒体来加工完成的,与肾脏是没有直接关系的,所以少阴藏并不是特指肾脏,而是指极里极下的核心体位,是人体的能量核心与调控核心,少阴不仅承担津的生成即气化作用,同时还承担了精的生成。

精并不是指生殖作用的精,而是指激素与类激素,生成量极少但调控作用却极大,在代谢中具有催化剂的作用,激素调控与神经调控是人体调控的两大手段,激素属于精的范畴,归于少阴;神经属于神志的范畴,归于少阳!

人体的内分泌腺都归于或兼归于少阴所主,比如甲状腺是位于咽喉部的,而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咽伤咽痛,用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其实这并不是特指咽喉,因为喉管是食道与呼吸道,食道当归于阳明,呼吸道当归于太阳,而不可以归于少阴,可归于少阴的应该是甲状腺。

毕竟从体位的表中里还是上中下的结构划分而论,甲状腺的归属是既归太阳也归少阴,即兼归的。又如头部的兼归就比较复杂,首先归于太阳,以其明显的为表为上,其次归于少阳,因为大脑主神志,而神志归少阳。同时少阳主体侧,头部两侧即两耳所在的体位也是兼归少阳的,头枕头顶自然归于太阳,所以在临症中偏头痛会以太阳少阳合病来进行治疗,而头枕头顶痛只需要以太阳病进行治疗就行了。

刚接手一例头顶痛,痛不可忍已十余年,四方求医问药而病情反而不断加重,询其所服中药,大多以活血化瘀,镇痉息风为主,因其头侧不痛,故用小青龙汤发其头汗,三剂豁然而愈。足见六经辨证与立法的神奇。

太阳病因其体位主表主上主背,主一身内外交换的门户,故以气为主,而气的生成源自于心阳,即心肺循环,所以太阳病大多会有心阳不足或有损的特点,而伤寒论中选择桂枝要解决这个问题。

桂枝不是肉桂,桂枝用的是枝条,并且要用尖,只不过桂枝只用尖不仅成本高而且数量也满足不了需求的。但伤寒论用桂枝的主要目的是温心阳的!而枝条的尖即生长点,才是最具有生命活性的部位,而这种活性就是阳,并且是在树表树上的生命活力,取其同类而相应,即用此阳来补充心阳。

在伤寒论中,桂枝是需要去皮的,而只用桂枝心,所以老一辈的中医处方时,桂枝会写作桂枝尖或桂心。为什么要去皮呢?因为树皮是卫外的,有固护门户的作用,这显然不符合用桂枝发散寒热风邪的目的,诸枝皆散,诸皮皆敛,当然这只是统计意义的说法,是指大多数的性质。

而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桂枝的主要有效成份都在于桂皮,而桂枝去皮与柴火无异,没有有效成分靠什么来治病呢?所以有人认为桂枝其实是指桂皮,也就是肉桂,而去皮呢是指去粗皮,因为张仲景用枝条还要去皮的用药方式实在是不可理喻。

用还原科学的理,的确是理解不了系统科学的用法的,因为此理非彼理。中医离开了万物类象这一系统关联的理,真的是不可理喻的。

太阳为兑为1,太阳为风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太阳病机会比较单一,不会兼并其它经的病的,就如同1不可能兼2但2可以兼容1一样,比如阳明病可以与太阳合病,但太阳病却不会与阳明合病,这是不可以混淆的,阳明太阳合病包含了一个疾病传变的过程,表示已由太阳传至阳明了,阳明才是主症,所以凡是六经合病的,阳明可兼太阳,即2=1+1,少阴可兼太阳阳明,3=1+2,少阳可兼太阳阳明或太阳少阴,但不可以兼阳明少阴,可依此类推。可以看作是六经传变中,第一道防线只是突破还没有完全丢失,第二道防线也遭受到了攻击。

人体有四道防线,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少阴是最后一道具有防御能力的阵地,所以中医有穷必归肾的说法,不过这里的肾得理解为少阴才行,大有病入骨髓的意思,骨髓有造血免疫与防御的功能,同样会归于少阴,具有核心的体位与作用。

少阳取之于巽?,虽然是二阳一阴的结构,但阳数1+2是小于阴数4的,所以少阳虽为府却不能承担能量的生化与供给,因其阴胜阳而没有多余的能量可以输出。

巽者入也,巽者风行也。?开口于里,为半表半里之隧道,是藏与府之间的出入通道。与太阳?开口于上,阳明?开口于中的最大区别就是,少阳是人体内循环的网络,而太阳与阳明是内与外的循环通道,所以少阳又称枢机,是人体内在的交通枢纽,主疏泄而司节律,是人体的调控中心,受神经(神志)的支配,以供给的量与频率的调节来达到调控人体的目的。

少阴?为藏,却具有能量供给的能力,少阳?为府,反没有多余的能量可提供,反而需要消耗能量,而人体能量的消费大户是厥阴?与太阴?,而厥阴与太阴是藏,是实体性的组织,具有支撑与固护府的功能和作用,但这些实体性的组织,如血液淋巴液(?),以及皮肉筋骨脉(?),是不能产生能量的,而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阴为藏为有为实,以其重浊居里居下,当然这是相对的,液态组织归于厥阴?,即坎卦,已经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形态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有,无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比如气。

坎者水也,风行天下,水也可以行于天下的,取其虽为实有却仍可以流通的意象。坎者陷也,水往低处流,血液淋巴液胆液胰液等等,都会如此,如果要令其四布呢?得为此付出能量。这就是厥阴经所主的具体类象,如水一般的体液,均归于厥阴!厥阴不是肝经,也不是心经与心包经!只是血液与心肝有直接的关联而已。

体液填充与流通的空间都归于少阳府,所以少阳府不仅包括内循环管道,如血管淋巴管,还可以包括细胞液与细胞间液填充与流通的空间,当然这会有兼归,如细胞外空间会兼归于太阳,内空间会兼归于阳明。

也就是空间在人体可以说是无处不有,只要是空间就归于府,是府就可以用表中里或上中下或前侧后来划分的,表上后者归太阳,里下前者归阳明,中与侧归少阳。这就是六经分形的真相,非此则谬,以其未得八卦六经之理也。

艮者止也山也,有固定不移的意思,太阴取于?,为阴之盛,有一阳将尽而欲脱的意象,太阴指的是人体的固体性组织,不能流动而固定,其实就是常说的皮肉筋骨脉,起固定支撑与容纳的作用。当然皮肉筋骨脉也是可以兼归的,如皮在表兼归太阳,肉稍里兼归阳明,再里为脉为筋,兼归于少阳,而骨在最里,兼归于少阴。当然厥阴也会有兼归的,如胆液兼归于少阳,胰液兼归于阳明,如此等等。

从兑?至艮?,既是人体组织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也是疾病从未病到已病的传变过程,这在易学中称之为爻变。

爻变并不都是按顺序递进的,如?变?为2变6,由太阳跳跃至厥阴,就好比说感冒发烧结果转成血液疾病一样,这种称之为直中。

能量也称卫气,有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为四大防线,即三阳府与少阴藏,在结构或数量上是阳胜阴而有余的,所以有多余的力量进行防御,而防御能力最强的当然是太阳,其次是阳明,少阴是最后的一道防线,就如同西医用激素类激素来帮助机体控制病情一样。

治未病的实际操作方法就是防守四大防线,阳胜阴才是“未有”,阴胜阳就是“已有”了,这也是未病与已病的判断标准!人体免疫防卫机制还有余力进行外邪入侵的疾病抵抗,从而表现出正邪交争的自觉不适反应,当然这只是指外来的病邪,而不是内部长期潜伏的疾病,人体堡垒一般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这些长期潜伏的慢性疾病,其实仍然是外邪入侵而突破层层防线的结果,这种情形可以称之为两感,本是指第一次风寒未愈却又再染风寒,可以引申为陈病从少到多而不断壮大,而最终爆发的过程。

没有抵抗就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这就是厥阴与太阴的已病的特点,所以伤寒论中对厥阴太阴的症候交待的很简单,只有在已病这一陈病影响到了四大防线的时候才有了自觉症状,也才有了对应的方法与方剂,如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就是太阴累及阳明的表现,上吐下泻不能进食,这种情形不要说逆转病情,就是延命也会很困难的。

如果是太阳病累及太阴呢?当然是可以治疗的,先治太阳病,切断传变源,而太阴的隐患只能依赖人体组织的自我更新了。阳明少阴少阳也是可以累及太阴的,但这与太阴累及阳明少阴少阳是有很大区别的,即主次不同预后也不同。

厥阴病表现为体液异常,如血液淋巴液胰液胆液异常等,变化会有两种趋向,一是向太阴病传变,而引起固态组织的形变,艮者止也,太阴为六经传变的最终环节,因为再传就是坤了,坤?为纯阴,纯阴主死,即组织坏死,没有能量驱动了,也就没有气血的滋养而枯死了。

厥阴病也属于已病,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这里也涉及到了厥阴累及少阴之消渴,也就是糖尿病,累及阳明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饥不欲食是累及少阳了,厌食是情志受累。

厥阴病与厥症是不同的病症,厥症是指阴阳气不相顺接,类似于动脉与静脉不相顺接一样,阳动而输出,输布气血以达四肢,阴静而回收,再将气血由四肢而输入,如果出现了输布障碍,就会导致输出与输入受限,直观的表现就是手足逆冷。

厥症太阳阳明少阳少阴都有可能,即出入不畅,门户通道枢机及供给出现问题都可以造成气血输布的受限。

现用伤寒论版本中,将厥症附于厥阴病之后,将兼太阴症附于太阴病之后,这是错误的而误导了后学。

六经排序太阳与阳明居前,少阳与少阴居中,厥阴与太阴居末。太阳与阳明是疾病侵入的主要门户,简单点说就是穿衣与吃饭成了人体的主要致病源。

古人衣难蔽体食难果腹,所以致病的概率比今人要大得多,对中医的依赖与重视程度也会比今人要大得多,需求决定供给,古时对医学的研究热情与动力也不是今人所能比拟的,这也是中医传承一蟹不如一蟹的主要原因。

为道日损,为学日益,道与学是两种不同的知识,道以系统论为方法,学以还原论为方法,系统化需要不断地进行整合与提炼,还原化需要不断地进行解析与分形,这也是中医与西医的区别。但无为才能无不为,这也是哲学可以傲视科学的优势。

中医不需要科学化,就如同哲学不需要科学化一样,但哲学却需要对科学作出解释,这同样是中医的任务,将现代生理科学的认识纳入自身的哲学体系之中,但这只是对新的发现认识重新理解与解释而已!

因为哲学是不需要发展的,它是0也是1,亘古不变,如果可以变就算不上是真正的哲学了,这就是“天不变则道亦不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