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及发病率
主要病因是长期高原缺氧,机体器官功能在低压低氧环境中逐渐减退。
发病率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多数病例在久居海拔4000—5000米地区发病,少数病例在久居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发病。移居高原时间愈长,发病率亦有所增加。
”记忆力越来越差!“ ”没胃口,经常腹胀。” ”头发大把大把的掉!“ ”体检时,肝脾肿大。” 高 原 衰 退 症: 以前没听说,原因有三 1、高原衰退症,以前称作“慢性高原反应”、“慢性高原适应不全症”等,后来随着高原医学发展更名为“高原衰退症”。 2、高原衰退症的临床表现和症状、体征缺乏特异性,临床医学上容易和一些具有类似表现的疾病混淆。 3、诊断高原衰退症时,必须充分排除其它疾病后,医生才会谨慎出具病情诊断书。 重点1:慢性高原病,缺乏特异性。 病因及发病率 主要病因是长期高原缺氧,机体器官功能在低压低氧环境中逐渐减退。 发病率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多数病例在久居海拔4000—5000米地区发病,少数病例在久居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发病。移居高原时间愈长,发病率亦有所增加。 一、衰退表现 重点2:虽伤害较大,却重视不够。 二、诊断及鉴别 1、久居海拔2500米以上; 2、具有脑力衰退和体力衰退的症状; 3、伴随症状有血压减低、脱发、指甲凹陷、间歇浮肿、轻度肝脾肿大等; 4、不伴有红细胞增多和显著肺动脉高压; 5、排除其他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 6、病程迁延呈波动性,但逐渐加重,出现持续性衰退,往往不转化为高原经细胞增多症或显著肺动脉高压。 高原衰退症的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临床上易与一些具有类似表现的疾病混淆。诊断此病时应特别注意高原移居史,转至相对较低海拔处或平原地区后症状逐渐减轻或消失。 在高原上,因心理因素、情绪变化或劳累等引起的头痛、头昏、心悸、胸闷、失眠、疲乏等表现很常见,但激发因素一旦去除,症状亦随之消失,故不能将此类现象诊断为此病。 重点3:与海拔高度、居住时间有关。 三、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有规律,不吸烟,不酗酒,合理饮食。 2、适度的体育锻炼:高原低氧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重体力负荷可明显加重缺氧,不利于健康。因此,高原体育锻炼有其特殊性,最好进行活动量较小的运动项目,时间不宜太久,每天坚持30分钟至1小时即可,夏秋季节运动时间可稍长一些,而冬春寒冷季节运动时间应适当缩短。 3、避免过度疲劳及精神紧张:机体长期处于疲劳、应激状态,容易出现机能失调、早衰,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更为明显。注意劳逸结合不仅是预防高原衰退症的有效措施,也是高原上防病治病的基本原则。 重点4:合理饮食,适度锻炼。 四、治疗建议 1、间断吸氧:可有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为1—2L/分,每次1—2小时,每天1—3次,睡前吸氧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延长吸氧时间和增加次数。吸氧可明显改善患者头痛、头昏、失眠、胸闷等症状,也可改善患者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疲劳。 2、对症治疗:头痛可给予止痛药,失眠较重者可适当服用安眠药,食欲不振、腹胀者可服用助消化药和胃动力药。 3、返回平原:高原衰退症患者的某些症状,在平原生活一段时间后,可完全恢复,甚至再次返回高原亦不复发,对那些返回高原仍复发者,特别是症状多并且较重的患者,最好返回平原,或转至海拔相对较低的地区生活和工作。 重点5:合理给氧,辅以药物。 问 “1、长期工作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群,一定会得高原衰退症吗?” 答:不一定。高原衰退症虽与海拔高度、居住时间密切相关,但个人年龄、身体素质、工作压力等因素对衰退程度影响较大。 “2、转至低海拔或平原地区,能否完全恢复高原衰退的全部症状?” 答:头痛、胸闷、失眠、身体浮仲等症状,可在短期内迅速恢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牙龈出血、肝脾肿大等症状,需要中长期慢慢恢复。 “3、经常往返于高原和平原,会得高原衰退症吗?” 答:高原衰退症的病程迁延呈波动性(病情不稳定、易反复),但逐渐加重,会出现持续性衰退。劳逸结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是防治高原衰退症的重要举措。 |
|
来自: 平安yp6l97dpob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