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衰退症是个新名词,正式命名到现在不过30多年。 高原环境氧气稀薄,大气压低,紫外线、严寒、大风、干燥,对人体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初入高原,机体的内环境稳态状态,会因为高原低氧低压环境而打破,其生理功能会紊乱。 为了适应高原低压低氧环境,机体的生理功能会相应改变,以达到机体内环境的再次稳态,比如心率的适当加快,呼吸的适当加深加快,红细胞的适当增生。 这种在高原环境中,机体内环境的重新达到稳态的过程,称之为习服。 但是,当机体长期暴露于高原低氧环境中,长期处于过度疲劳、负面情绪、睡眠剥夺等不良状态,机体会逐渐失去对高原环境的习服适应,造成身体各器官功能的逐渐减退,尤其是认知功能和体能的减退,出现诸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事情、思维判断能力降低、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降低成本、长期失眠、疲倦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牙齿松动容易脱落、头发脆性增加并脱落等一系列症状,称之为高原衰退症。 简单地说:人体到高原后,对高原环境进行习服。习服不了高原的,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称为高原衰退症。 客观地说:习服高原是比较难的,犹如驯服一头猛虎。习服不仅时间较长,完全习服需要6个月以上,而且习服具有可逆性,返回平原再到高原,需要重新进行习服。 因此,高原衰退是每个人从平原到高原,或是从较低海拔的高原到较高海拔的高原,必须面对的身体伤害。只不过,伤害的时长不同、程度不同而已。 1、国外的研究 1981年在加拿大召开的第七届国际低氧讨论会上,有学者曾经提到,长期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的人,会逐渐出现诸如记忆力减退、失眠、疲乏、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现象,并将之命名为高原衰退。 除此以外,国外其他学者通过临床观察,也发现了类似现象,比如南美学者称之为适应病或适应衰退,在印度称之为狭义的“慢性高山病”。 但国外一些学者认为这只是一种现象,而非一种独立的高原病。 2、国内的研究 1976年中国学者开始对高原衰退现象进行临床观察,将其称为“慢性高原反应”或“持续性高原反应”。 但是,由于高原衰退现象是一个全身多系统、多器官功能减退的临床综合症,主要是认知能力和体力的逐渐减退,很难用“慢性高原反应”这一表述模糊的术语,清楚阐述高原衰退现象的完整临床特点。 随着对高原衰退现象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学者在高原地区进行了长期细致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高原衰退现象这一临床综合症,不仅仅是一种慢性高原反应,更应该是慢性高原病中的一种独立的亚型。 1982年召开第一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上,讨论并明确了高原衰退现象的基本特征。 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上,中国学者通过长期的高原临床观察,将高原衰退现象的临床症候群,正式命名为“高原衰退症”,并将之分为脑力衰退型和体力衰退型。 小结一下:高原衰退虽然由来已久,但是正式名称却是姗姗来迟。只不过希望,这不是迟来的爱。 1、发病一般在海拔3000米(少数低于此高度也可发生)。多为居住高原较长时间后逐渐出现一系列症状,少数则为急性高原反应迁延不愈而致。 2、主要症状像神经衰弱综合症。间或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有时伴有浮肿、原因不明的肝肿大、蛋白尿等,血压可偏低或偏高。 3、一般都有减重、消瘦和体力、脑力劳动能力明显减退的客观依据。 4、上述症状在转至较低地区或平原后,有明显减轻或消失。 1、脑力衰退型的症状 1)记忆力、注意力减退,睡眠障碍为主要症状; 2)认知能力全面下降,短时记忆、注意力、反应力、推断性认知能力均较之健康人群下降; 3)脑力衰退患者血流变学异常,红细胞刚性和聚集性增加,血液粘稠; 4)脑力衰退患者凝血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出血倾向; 5)患病率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 2、体力衰退型的症状 1)以疲劳乏力、劳动能力下降、食欲不振、睡眠障碍、易反复感冒为主要症状; 2)左心收缩功能减弱; 3)衰退患者血流变学异常,红细胞刚性和聚集性增加,血液粘稠; 4)体力衰退患者凝血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出血倾向; 5)患病率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 温馨提示:高原衰退症虽是一种病,但是却不易诊断,容易与类似症状的疾病混淆,所以医生一般不会确诊高原衰退症。 久居高原人群根据从事的体力或脑力劳动,结合自身平时表现,对照体检各项指标,自行判断是否患有高原衰退症,并进行针对性的身体保养,尽量避免或减少身体伤害。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