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山先生论曲 一

 七星钓客 2019-05-12
    拙文《试论曲韵的平分三声和平分二声》发表以来,感兴趣的曲友予以热情的关注,有的人提出如何理解吴梅的这段论述:“周氏以清者为阴,拙者为阳,故于北曲中凡揭起皆曰阳(从低至高曰揭)抑下字皆曰阴(从高至低曰抑)。而南曲正好相反,南曲凡清声字皆揭而起,凡浊声字皆抑而下。”借此机会简单解释如下:

  喜欢古代诗词曲的朋友都知道古代的汉语平声不分阴阳,从唐·处忠《元和韵谱)))“平声平道莫低昂”,这句描述可知,古代的平声相当于普通话的阴平声调类,调值是多少,今人无法确切地知道。这是由于古代科学技术水平较低,不可能正确认识汉语的调值,即便是今天也有很多学者对调值的认识还不够科学、严谨。科学实验证明,调就是音的高低,学者把今天普通话阴平的调值定为为55,这也是相对的,因为女人和男人说同一个字的时候,调值不是相同的。因此,汉语的调高和音乐的调高不是一回事,汉语的调高是相对高度,音乐的高地是绝对高度。古代汉语的平声自唐宋起就陆续分化为阴平、阳平,直到元代在北方大体完成了分化,但并非全部,时至今日,陕北、山西、内蒙、河北等晋语区仍然是平不分阴阳。燕山卓从之将古汉语的浊声字归为阳平,自此开始,作为曲韵韵书,开创了北方方言平分阴阳之先河。
  南方语言(本文主要指吴语)和北方语言、南曲与北曲对平声认识大相庭径,虽然南曲平声也分阴阳,但平声阴阳的划分和北曲截然相反。这对北方人来说很难理解,但苏南浙北的人来说很容易理解,因为他们生活中的语言平声声调就是这样划分的。请看“同、洞(洪洞县)桐、侗、仝、峒、桐、桶、童、筒、瞳、潼、彤、曈、僮、烔”这一组汉字,在古代汉语中这些字都属于浊音字,一律读作平声,到了元代的《中州音韵类编》全部分化,读作阳平声,普通话继承至今;而在吴语、南曲中这些字一律读作浊声,阴平,按照国际音标注音为读音[dəng],[d]是个浊辅音,请注意语言学家们认为北曲和普通话没有浊音,这一组字的读音接近普通话的“冬”,但“冬”是清音。汉语拼音的d是清音和国际音标[d]浊音,不能划等号。

  汉语声母发音时,凡声带振动者为浊音,凡声带不振动者为清音,南曲韵书《韵学骊珠》就是按照这一分法,浊声为阴,清声为阳。这与《中州乐府音韵类编》、《中原音韵》完全相反。由此可见,《韵学骊珠》作为南、北曲韵韵书的“不同”是明显的,或许这种“不同”恰恰代表了曲韵、曲唱的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