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十八年前一场告慰英烈的寻亲活动(三)

 吴越尽说 2019-05-13
作者:马常宏




      临行前,吴品南一定要酬谢前辈,但都被婉言谢绝了。我和报社时任副总编沈国平及王正斌、沈健男一起陪同前往震泽扫墓。同行时,我问了吴品南,“为什么你们前三次来吴江扫墓都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他回答道:“先父去世后,我们承受的压力难以想象,我们不想给人添什么麻烦。再说,又都是我们自己家的事情,理应由我们来承担一切。”他说:“想不到吴江那么关心烈士家属,我深感你们的真诚。”

      事已至此,历时一年,我的任务也算完成了一半,了却了老同志的心愿,也解答了吴家后人心头的一个悬念。

      随着事情的进展,还有一个寻找照片的任务愈发显得迫切了。另外,新增的两件事也需要认真对待:一是远在平望的吴毓骍入党介绍人张光启还未与吴家人见面;二是吴毓骍的妻子目前生活在美国,希望能来吴江看一看。“她对我爸的感情是不会变的。”吴品南如是说。

      针对这一年来发生的故事,我和沈国平副总编合写了长篇通讯《365天:三地两国同首歌——吴毓骍烈士牺牲真相告白亲人记述》,分两期刊发于2002年6月14日和17日的《吴江日报》。期望通过报纸,让全社会都来关心这件事,寻找到有用的信息。

      既然事情还没画上句号,我对此事还得继续关注。

      时间很快到了年底,也许老天对我格外开恩,在寒冷冬季的日子里,寻找照片的剧情有了戏曲性的转变,给这件寻亲工作带来几许温暖。2002年12月初的一个下午,我接到了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张玉林教授的电话,声称有吴毓骍烈士的照片,我大喜。我和沈国平副总编急忙赶去庙港开弦弓村。原来张教授带领40多名学生来庙港做社会调查,张教授本人借住在姚百生老人家里,姚老伯向他介绍了《吴江日报》上的《365天:三地两国同首歌》文章,并谈及自己珍藏着一张吴毓骍烈士的照片,老人希望张教授能转告报社,热心的张教授马上把电话打到了报社……

      姚百生,一个75岁精神矍铄的老人,他在1950年7月至1954年7月任震泽区开弦乡乡长。他回忆道:1949年冬,吴毓骍任庙港开弦乡乡长时,他任副乡长。吴毓骍牺牲时身体躬在沟里,身上还佩着驳壳枪的枪套,枪已被土匪抢去。由于尸体僵曲,衣服脱不下来,刘涛(当时的震泽区教导员)用剪刀从吴毓骍的后背、袖口处把衣服剪开,才得以把血衣脱下来,他们再用温水把遗体抚平才入殓。说到这里,姚百生已是眼泪流个不停。吴毓骍牺牲后,姚百生就接任开弦乡乡长,继续在乡里工作。

      对于照片的来源,他说,由于他与吴毓骍关系甚密,吴毓骍在1950年2月把一张与曲修链(震泽区委组织委员,山东牟平人)合影的新照片赠送给了他作为留念。为此,姚老伯当宝贝似的珍藏着此照。我还详细询问了照片的拍摄者和拍摄地点。姚老伯在另一张旧的“吴江县开弦乡区域图”上指出了吴毓骍牺牲的地点——鱼池上。姚老伯说,早年曾给吴毓骍的家乡去过信,因地址不详,信被退了回来。

      照片找到了,出于谨慎考虑,也为了照片人物的真实性,我拿着照片对吴毓骍生前战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走访工作。一轮走下来,严明华、沈健男、张光启都明确表示,合影照中坐着的人就是吴毓骍。老同志们对吴毓骍、曲修链均作了往事回忆。

      在得到确认之后,我通过邮件把照片发给了大洋彼岸的吴家后人,并告知寻觅照片的过程。远在美国的吴家后人们得知此事后,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夜给国内瑞安老家打了电话,并给我回了邮件。“看过我爷爷的相片,单单高兴两个字实在不能表达我们现在的心情,我们本以为世上再也没有我爷爷的照片存在了,没想到你竟然帮我们找到了,帮我们了却了人生一大心愿,也帮我爸爸减少了一分遗憾……”他们请我帮他们“谢谢那位爷爷,事隔数十载,他还能把这张照片保存得如此完整,想必非常珍惜和我爷爷的友情。”

      事情到了这儿,两大悬念也得到了圆满的答复,应该说这是一个较好的结局。

      但是,没多久,吴家人传来了另一个让人欣慰的消息:明年4月,吴敏骍烈士的遗孀、81岁高龄的陈庭逊老人将远涉重洋,带领女儿、儿子、孙女来吴江祭奠亲人……“这也是我们生平第一次一家人团聚。虽然阴阳两隔,但是我们还是非常期待。”“几十年后的今天还有人记得他。我相信我爷爷地下有知也一定深感安慰……”吴小芬在信中说道。

      在得知烈士的遗孀将来祭扫吴敏骍墓的消息后,我再也抑不住自己情感的流露,自己好像已经融入到这桩有意义的事件中去了。我决定让吴江的老战友们和烈士的亲属见一次面,以了却三代人之间今生最大的心愿,并通过更大的媒体平台,让更多的人知晓这段坎坷的经历。我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报社领导的支持。

      我在权衡了多家媒体的影响力之后,选择了当年比较红火的江苏卫视《情感之旅》栏目。2003年3月初,我向该栏目组写了一封举荐信,其中我写道:“这是一个讲述烈士家属远隔重洋万里扫墓寻亲、烈士战友深情回顾往事的故事……是一则充满着亲情、爱国情、战友情的曲折故事,不仅情节动人,故事本身积极向上,有较强的新闻性,在当今社会舆论中是一个亮点”。

      按一般要20天才回复的惯例,栏目组居然在第三天就给我回电了。(待续)

 2019-05-1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