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以自题联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见解,用题赠联、寿联和挽联肯定对方的学术成就,赞扬其道德文章。 1926年,陈寅恪在清华国学研究所做导师,他赠学生一副谐趣联: 南海圣人再传帝子 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上联暗指梁启超是康有为(字南海)的学生;下联暗指王国维是皇帝溥仪的师傅,所以,研究所的学生们既是康有为的再传弟子,又是大清皇帝的同学。 陈寅恪还做了一副嵌名联,讽刺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 不通家法,科学玄学; 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横批是“儒将风流”。罗问作何解释,陈说:“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太太,正是风流。” 1927年,北伐军进入北平,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鱼藻轩,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当此事变,义无再辱”。作为同事陈寅恪写挽联: 十七年家国久魂销,犹余剩水残山,留与垒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契文奇字,谬承遣命倍伤神。 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到王国维死是“十七年”,“契文奇字”是指王国维在研究甲骨文、金文方面的成就。 解放后,陈寅恪任中山大学教授,做对联自况: 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 议论近于湘乡南皮之问 处身于不夷不惠之间 托命于非马非驴之国 郭沫若看望陈寅恪,谈论《再生缘》,题赠: 壬水庚金龙虎斗 郭聋陈瞽马牛风 二位都是史学家,但持论和观点不同,自恃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郭沫若,岂能与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史学权威的陈寅恪和平共处?但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可自成学派。“龙虎斗”与“马牛风”暗含此意。 1989年12月,北京大学教授、哲学史学家冯友兰九十四寿辰,自撰一联,概括自己的学术思想: 阐旧邦以辅成命 极高明而道中庸 1989年1月,冯友兰为武夷山朱熹学会成立纪念文集题联,借以阐述自己的哲学思想: 致广大而精细微 极高明而道中庸 冯友兰有一联赞自己的研究对象之一庄子: 游于逍遥,论以齐物; 超乎象外,得其环中。 1985年12月14日,冯友兰九十华诞,任继愈贺联: 范铸古今,理归一贯; 逍遥罔象,寿结三松。 冯友兰弟子陈来献副寿联,总结了冯友兰的学术思想和精神境界: 极高明,别共殊,觉解真际,心通天地有形外; 道中庸,任自然,后得混沌,意在逍遥无尽中。 冯友兰与金岳霖同年做米寿,有一联赠金岳霖: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论高白马,道超青牛。 金岳霖是逻辑学家,冯友兰肯定他的学术成就,认为其论辩比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要高明,其论道超过了骑着青牛的老子。 美学家李泽厚乔迁新居,冯友兰为之题堂联: 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刚日读史,柔日读经。 上联反张之洞所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用之;下联提倡刚柔相济,经史融汇,则是他对李泽厚的希望。 1990年,冯友兰为自己的九十五岁生日题预寿联: 三史释今古 六书纪贞元 这副对联是冯友兰对其学术成就的自我总结。他创立了“新理学”,是自成体系的哲学家。三史,指《中国哲学史》(两卷本)、《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六书”指其哲学著作“贞元六书”。他逝世后,将这副对联刻于其墓碑背面。 王蘧常的对联: 有万夫不当之气 无一事自足于怀 王蘧常(瑗仲)与钱仲联,人称“江南二仲”,王蘧常用章草给钱仲联一寿联: 六十年昆弟之交,亲同骨肉; 八百卷文章寿世,雄视古今。 王蘧常又为钱仲联做七十寿贺联: 怀才八斗,看诗词潮文同海; 降生七十,正露似珠月似弓。 2003年12月4日钱仲联逝世,霍松林的挽联是: 上寿可期,一代吟坛朝北斗; 德星忽殒,五洲学苑哭宗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对联,既是他人格的写照,也是他的教育主张: 以宇宙为教室 奉自然作宗师 从教人者教己 在劳力上劳心 义则居先,利则居后;敬其所长,恕其所短。 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