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是什么人? 这样一个问题,大多数人估计很快就会有答案:一个很讲义气的人、一个喜欢交江湖朋友的小公务员、一个开启了龙傲天模式的造反派、一个动动手指就能灭掉大宋却又心向朝廷的山大王,一个令人敬佩又令人悲哀的人。 那,宋江的结局又如何? 这有什么好问的?《水浒传》里不都写得清清楚楚吗?招安后,被朝廷当棋子用,派去讨方腊,损失惨重,梁山弟兄们也死了一大半,朝廷趁机把他搞死了。唉,同为起义军,为什么非要自相残杀,最后弄得两败俱伤,让狗日的赵官家渔翁得利,真是太可惜了。 那,你知道历史上的宋江又是怎么回事的吗?他真的是因为被朝廷利用而完蛋的吗?他真的打过方腊吗? 得,哑了。 慢说宋江的历史结局,连历史上真有宋江这人,十有八九都没几个人知道。至于方腊,只怕大家更多的也只是听过他的名字,而不清楚他的详细事迹,以及他是否真的和梁山帮火拼过一场。 于是,写上这么一篇考证文,就很有必要了。 宋江的影视剧形象(张涵予饰) 真实的“黑三郎” 姓名:宋江 绰号:呼保义 职业:反贼 生卒年:??? 籍贯:??? 民族:??? 血型:??? 出身:??? 宗教信仰:??? 绣像本里的宋江 各位看官切莫着恼,不是小子有意戏弄,实在是关于这个人的历史记载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比高纯度钻石还稀有。原因暂且按下不表,我们只能从那些少的可怜的记录中得出一个大概:宋江起事的时候,算上他自己,共有36个骨干——就是《水浒》里的36员天罡星。起义时间大概是宣和元年以后。 至于起义过程,史实却和《水浒》里的描写大相径庭:在小说中,黑三郎一伙以梁山泊为基地,招纳亡命,逐渐组建起一支以卢俊义、吴用等人为核心的造反集团,屡败朝廷讨伐大军。至接受招安前,他们已经发展成一支足以与国家机关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108好汉 然而从《承议郎王公墓志铭》和《左中奉大夫充秘阁修撰蒋公墓志铭》来看:尽管梁山泊由于民风强悍、水网密布,历史上确实是个反贼窝子,但宋江起义军和此地的联系实际上并不紧密(很可能只是刚起事时在这里停留了一阵)。而且,他们的规模也并不大,否则像王登这样一个小小的沐阳县尉也没那胆子去伏击他们(还得了胜)。也因为队伍规模小,所以他们采取的作战方式还是典型的“流贼”式:今天跑天南,明天窜地北,瞅着机会狠狠赶上一票,然后立马溜之乎也,寻找下一个可下手的目标。 尽管“梁山”好汉的声势并不大,但宋廷自1004年与辽国签订和议后,山东、河北一带便再未闻过刀兵之声。百余年的和平时光将宋朝军队的作战意志消磨殆尽。宣和四年,童贯来到高阳整顿征辽事宜的时候,发现河朔边军一无储备之粮、二无精利兵甲、三无军用物资。边军尚且如此,州郡厢军可想而知。加之起义军用的又是机动灵活的流动作战形式,难以捕捉。因而宋江等人在数年时间里横行齐、魏,先后转掠十郡,数万官军竟“无敢抗之者”。 当然,宋江一伙的“强”,也是建立在对手的无能基础上的。徽宗登基后,亲小人,远贤臣,朝中从上到下朋比为奸,捞钱在行,干起本职工作来就只能交白卷。所以好汉们很是得意了几年,但朝廷一旦启用能吏贤员,宋江的戏就唱不下去了。兵部尚书赵期建议各州郡加强据点守备,将“防劫掠”列为重心,义军根基不稳(因为老是流窜作战,没有稳固的后勤基地)的弱点立即暴露无遗。由于补给断绝,他们竟闹到面带菜色的地步。不得不劫持船只,南下海州沿海。没曾想知府张叔夜(《水浒》爱好者对这个清官应该不陌生)早已从间谍处了解到他们的动向,于是故意用羸弱部队前去挑战。黑三一伙这些年见惯了地方官军的腐败懦弱,完全不疑有他,提起刀就一气追到海边。不料张叔夜早就派人抄了他们的后路,把他们的船只一把火全烧了。宋江等人这些年掠获的金银财宝统统放在船上,至此与船只一道化为灰烬。 张叔夜 消息传来,义军大震。流贼造反,为的就是险中求富贵,如今富贵已成为浮云,那他们也就没了作战的动力。此时张叔夜又抓住义军士气尽失的机会,打出了自己的王牌——事先埋伏在近海的精锐部队。在这批敢死之士的冲击下,已无斗志“梁山”好汉们大败亏输,副帅(史籍没提名字,可能是卢员外)被擒。宋江是个聪明人,一看大势已去,干脆弃械投降,这股起于山东的“剧贼”就此被平定。 宋江起义虽然平定,但由于厢军的实力实在不强,因而义军所部并未在海州之战中遭受太大的损失,编制也还算完整,若不小心处理,很可能再度为患。因此朝廷根据前户部尚书侯蒙先前提出的建议,将宋江等36名起义骨干一一授予官爵,然后将他们送往南方,去对付"青溪贼"。 北宋末年的诗人李若水在《捕盗偶成》中记录了当时的情形: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 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宋江等人洋洋得意的姿态跃然纸上,这种骄狂心理源于他们对朝廷军队的傲人战绩,以及对朝廷发自内心的轻视,而这也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命运…… 电视剧《水浒传》里的宋江一伙受招安场面,但历史上的宋江一伙可是要骄横地多 好了,不管咋说,黑宋江的传奇故事暂时告一段落,现在来谈谈方腊。 宋代“洪秀全”方腊 关于“方腊”,施耐庵老先生说他是歙州(安徽徽州)的一个樵夫,一次去小溪旁解手,在水中看到自己身穿龙袍的样子,于是逢人便说自己有天子命,忽悠倒了一大批人,最后竟真的在江南一带建起了自己的行宫、政权。 这个屌丝凭着三寸不烂之舌逆袭的故事听起来很励志,但施老先生的情节设定有个老大的问题:造反是个诛九族的买卖,江南人也不是傻子,凭什么你方腊一张嘴别人就信了你真的是帝星下凡? 翻翻真实的历史,这个问题便能得到很好的解答。 首先,真实的方腊并不是什么歙州樵夫,他是睦州青溪县(今杭州淳安)的一个小土豪。而且,他的身份还有点特殊。 方腊(影视剧形象) 按照起义亲历者后人所撰的《忠义彦通方公传》,方腊先生确实是屌丝出身,曾在当地里正方有常家里当过佣工,估计在此期间没少挨东家的打骂。但俗话说“莫欺少年穷,终有日龙穿凤”,数年之后,方腊靠着自己的努力,翻了身,不但在当地建起了一大片漆园,由雇工变成了雇主,还当了里胥,地位仅次于昔日的老东家。 方腊究竟是怎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完成奇迹般的逆袭的?《独醒杂志》、《泊宅编》等记录其事迹的文献并未明言,但从其他史料中却可以发现蛛丝马迹,比如《宋会要辑稿》中就有这么一条:“两浙贼方腊、福建贼范汝为皆因私贩茶盐之人以起”。 这条信息很重要:它告诉我们,方腊起义军的主力是宋代的私盐、私茶贩子。 自汉代以来,茶盐等重要生活必需品的销售权就一直掌握在官府手中。蔡京当政时,曾一度开放盐茶专卖,但官府却要从中抽取巨额利润,把许多盐、茶商人搞到破产甚至自尽。 因此,有宋一代的私盐和私茶问题一直十分严重。以福建路为例,民众贩私盐者达十之五六,茶叶的情况也差不多。宋廷为了打击走私,制定了异常严厉的刑罚:贩私盐1斤便要论罪,50斤以上要流放,120斤以上判处绞刑。 在古代,敢贩卖私盐的都是些狠角色,最出名的就是隋唐演义中的混世魔王程咬金 走私盐、茶和走私毒品一样,要冒着绞首的危险,那盐、茶走私团伙自然和毒品走私团伙差不多了:全副武装,心狠手辣。与那些打家劫舍的强人没啥两样。 方腊起事后,能让这伙终日刀口舔血的强人对他服服帖帖,为他卖命,充分说明了一点:他也干过贩私盐或私茶的勾当,而且多半是某个有名的走私集团的头子。 私盐和私茶都是暴利生意,方腊做的还是大买卖,在几年之内暴富有啥奇怪呢? 还有,前面也说过,方腊的身份有点特殊,特殊在哪呢?那就是带点“宗教属性”。 《容斋逸史》里提到:方腊起事时“托左道以惑众”。这“左道”是啥?宋代史籍记载为“吃菜事魔”教,现代学者的结论是“摩尼教”。 “摩尼教”,即金庸小说中的“明教”。成形于公元3世纪,创立者为波斯人摩尼。唐时传入中国,曾一度遭到朝廷的查禁,后复又兴盛。宋时在东南沿海一带极为盛行。 晋江草庵的摩尼像,该草庵是世界上唯一的摩尼教遗址 摩尼教的教义认为:世界是由“光明”与“黑暗”构成的,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在底层出身的教徒眼里,朝廷往往成了“黑暗”的代名词。因此摩尼教传入中国后很不安分,激起造反无数。为了与朝廷对抗,摩尼教提倡信徒友爱互助,还发展出严密的内部组织:“……则有宗师。宗师之中,有小又大……大者或数千人,小者或千人……”。至宋代,教会在乡村地区设立斋堂,日夜讲道,蛊惑人心。此时的摩尼教,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一种隐秘的民间结社。而“以鬼神诡秘事相扇摇”的方腊,很可能就是摩尼教青溪堂口的一个负责人。 一方土豪+里胥身份+走私集团领袖+宗教组织领袖,方腊能够一呼百应,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之事了。 尽管在地方上是个有头有脸的角色,但方腊仍是大宋天下的一介子民,是子民就要承担一定的赋税和徭役。更糟的是,方腊是中产阶级的一员,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号人物,在大宋朝属于被剪羊毛剪得最狠的一类。恰逢奸宦童贯在江南开造作局,制造御器,一应材料都向民间征集,有漆园的方腊自然成了官府的重点关照对象。纵使方腊有点家底,搜刮太狠也受不下去了。于是新仇旧恨在宣和二年十月一起发作,方腊杀牛置酒,在当地召开诉苦大会。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后,方腊领着乡亲们暴动了。他先是杀了老东家方有常全家42口,而后以当地的险峻之地帮源洞为基地,正式举起造反大旗。 方腊杀死老东家,正式举旗造反(连环画) 宋朝东南地区的厢军比河朔的军队更弱,加之当地承平日久,人不习战,对上拥有丰富战斗经验、宗教信仰加成,以及组织严密的方腊起义军可谓是根本不够看。方腊等人势如破竹,连克数州。有了地盘后,方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他自称圣公、改元永乐,设置官吏,公开与宋廷对抗。 当时的形势也真有利于方腊,徽宗朝自政和以后,对民间的横征暴敛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东南受害尤为严重,除了前文提到的造作局,奸臣朱勔为了给皇上装修御花园,还大肆搜刮异木奇石,号“花石纲”。贪官污吏趁机作威作福,民间因此破家者不知凡几,人心思乱。“永乐”政权对宋朝官吏一个不饶,抓住即虐杀,又打出“诛朱勔”的旗号,正好为人们心中的怒火提供了一个宣泄口。远近州县的民众纷纷来投,义军很快就发展到十余万人。当年十二月末,义军攻破杭州,杀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至此方腊起义声势达到顶峰,连各地的造反者也纷纷打出方腊旗号,“所至瓦解”。大宋朝的半壁江山,在起义军的口号中颤抖着。 方腊起义军攻势图 方腊军为何如此强悍?除了宋廷胡作非为,让众多百姓选择用脚投票外。义军的宗教背景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前面已经说过,东南一带是摩尼教活动的重点地区,早在起义爆发前几年,教会就以斋堂为据点,在基层建立了大量秘密分会,这些分会组织结构严密,煽动能力极强,大批民众被它们发展入教,这等于给方腊准备了成千上万的潜在兵员。响应方腊的仇道人、吕师囊、郑魔王等队伍,均为明教武装。 但随着起义的势头愈演愈烈,方腊的野心开始无限膨胀,再加上为了迎合浙江当地浓厚的佛道氛围,起义军的宗教属性开始变味,失去了原有的"明教"色彩。 例如,明教提倡"二宗说",奉摩尼为尊,但方腊自起事以后,从未将"二宗说"搬出来贩过,也没有祭祀过创教祖师爷,反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取年号永乐,自号"圣公",自享万千信徒的顶礼膜拜。 明教尚白,但方腊的老婆邵氏却穿得一身红,身带明镜,远远望去光芒四射。 明教禁荤酒,但起义军攻占城池后,却宴饮累日,完全把教规给丢到爪哇国去了。 明教禁杀生,但起义军不但动辄大肆杀戮,还喜欢玩虐杀,:肢解、挖内脏、炼人油、立人靶……花样层出不穷。对此,他们理直气壮:人生而受苦,我给你一刀,让你脱离苦海,等于是超度了你。他们还规定:"度人"多者,立地成佛。这和宣扬"杀人有德"的奥姆真理教倒挺像。 更诡异的是,方腊军一面打着吃菜事魔的明教旗号,一面又学着道教大搞教友互助,祭拜张角,学着佛教诵读金刚经。但江浙一带的地方志里却留下了大量起义军烧毁道观、寺庙,杀戮道士、和尚的记载。对此,起义军的理由是:这些人的宗教都是歪理邪说,得用我们的新教来辟上一辟。 总而言之,方腊义军的信仰既非明教,也与佛、道等主流宗教格格不入,倒像是方腊本人自创的野路子教派。从这方面来看,朝廷事后将其定性为"魔教",还真没冤枉了他们。你见过哪路正派信仰以烧杀为荣的? ![]() 摩尼教仪式 说完方腊,再说说宋廷这头,眼看江南有全面失守的危险,徽宗慌了神,他一面下诏罢免朱勔,废除造作局和花石纲,一面调集军队讨伐。为了平乱,宋廷连原定的征辽计划都取消了,而将北伐部队转用于江南。在《水浒》里,方腊被与“山东宋江、河北田虎、淮西王庆”并列。但只要看看征讨方腊部队的明星级阵容(王禀、刘延庆、杨惟忠、杨可世、辛企宗等一方大员,以及未来的名将折可存、姚平仲、韩世忠、刘光世等全部加入),就可以发现:方腊起义的影响力在整个宋代都是罕有其匹的。 宣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朝廷一声令下,于是京畿禁军、陕西六路精锐“同时俱南下”。此外,童贯还征调了东南诸路的数十万部队。为了对付一个方腊,宋廷可谓是动用倾国之力,而方腊起义也堪称宋代的“太平天国战争”。 ![]() 徽宗朝权臣童贯,也是个能带兵打仗的角色 好在方腊的宗教队伍闹得再凶,也不过是一群没有经过正式训练的平民队伍罢了。欺负欺负地方菜鸡还行,等正规军精锐一到,他们立马就吃不住了。王禀、刘延庆等人连战连克,很快就收复了杭州等要地。方腊军虽转战他地,并得到仇道人、吕师囊等多支摩尼教武装的协助,但仍无力抵挡讨伐军的攻势。义军先后打下的六州五十二县逐一失陷。 宣和四年四月二十四日,决战在帮源洞展开,在朝廷几路大军的夹攻下,起义军最终失利,方腊被迫突围而走。值得一提的是,刚刚被朝廷招降的宋江参加了此次战斗,也就是说:施耐庵老先生的东西,其实是有所本的。 决战之后2天,方腊及妻儿、将领等39人被搜山官军俘获,后送往东京斩首。一场几乎动摇大宋江山的起义就此落下帷幕。方腊余部虽继续坚持战斗,却已掀不起什么大浪。 ![]() 帮源洞旧址 方腊完蛋了,另一个"剧贼"宋江的下场又如何呢? 《东都事略》记录了他的结局:五月丙申,宋江就擒。 而平方腊功臣之一的折可存的墓志铭说的更详细些:"腊贼就擒……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擒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 很多人质疑这两份记载的可靠性,有人认为墓志铭就是花钱找人给墓主吹牛逼,内容并不可信。还有人认为史上有两个宋江。 问题在于:如果《东都事略》提到的是另一个宋江,那为什么它没有记录这个宋江是何事起事的?只记载被擒不记载造反,这完全不合史家的风格。 折可存墓志铭再怎么吹,里面也还是有"奉御笔"3个字。墓志铭的作者范圭可是宋朝人,造皇帝的谣给别人贴金,他有几颗脑袋可以砍? 总而言之,方腊平定后朝廷立刻对宋江动手,当为事实。这也解释了前面的问题:为什么宋江事迹只见于坊间传闻而不见于史家著述。背信弃义,卸磨杀驴,对于朝廷而言可不是什么光彩事,提它作甚?! 宋江等人在受招安时的骄横态度让李若水感到不爽,同样也让赵官家觉得不爽。朝廷从一开始起就没有真正信任过他们,当局势初定后,兔死狗烹也就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了。 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做人,真的不能太高调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