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汤汤”是《诗经·江汉》中描绘先秦时期湖北大地江河纵横的诗句。先秦时期的湖北,北接中原,南通百越,西达巴蜀,东邻吴越,各具特色的中国早期区域文明在此汇聚交流传播,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风貌。 此次展览汇集了湖北省博物馆等十余家文物收藏机构的122件(套)精美文物,系统展现了湖北地区从商代早期至战国时期的高度文明。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5/1316/161063750_1_20190513043843113)
商代早期兽面纹青铜鼎 1970年出土 王家嘴1号墓是王家嘴遗址内发现的唯一一座高级贵族墓葬,共出土青铜器、玉器、石器等文物19件。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5/1316/161063750_2_20190513043843160) 这三件都是1963年黄陂盘龙城楼子湾2号墓出土的爵、觚、斝。都是商代贵族祭祀的礼器是以酒器为主。酒器中又以觚和爵为核心组合,觚和爵的多少,标志着墓主人身份的高低。盘龙城出土的文物,也是以这个来判断主人的地位的。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5/1316/161063750_3_20190513043843207)
盘龙城李家嘴1号墓出土的商代早期青铜卣卣是一种用来盛酒的祭祀器皿。这件青铜卣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商代青铜卣。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5/1316/161063750_4_20190513043843300)
这件是1965年在汉阳沙帽山出土的“大(天)兽御”青铜尊 这件觚形尊的内壁上铸有“大(天)”兽御铭文,应为人名或氏族名。觚形尊流行于商末周初,其形制来源于青铜觚,只是其体量较大,纹饰也更繁缛,主要用来盛酒。这件尊铸制精良,器型高大凝重,纹饰华丽俊挺,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杰出代表。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5/1316/161063750_5_20190513043843394) 1947年商代早期兽面纹青铜钺 李家嘴2号墓的棺椁极为讲究,往往一面有精细的雕花,一面涂朱,堪称木雕艺术品。随葬器物中的大型铜锥足鼎和爵、簋、盉、甗、盘、钺等皆为盘龙城青铜器中的精品。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5/1316/161063750_6_20190513043843504) 1989年盘龙城杨家湾11号墓出土的商代早期兽面纹青铜钺 盘龙城商代遗址出土了大批青铜兵器,说明盘龙城拥有一支用先进武器武装起来的强大军队,以震慑南方各族,维护商朝南土安全。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5/1316/161063750_7_20190513043843582)
蕲春毛家嘴遗址新屋塆窑藏 墓主人应是殷末王室成员,地位极高。共出土青铜器7件,均有殷末风格。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5/1316/161063750_8_20190513043843660)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image109.360doc.com/DownloadImg/2019/05/1316/161063750_9_20190513043843722)
1996年蕲春毛家嘴遗址出土的商末周初“盂”青铜方鼎 腹壁内有铭文2列8字,“ ”。 意思是享献,说明这两件方鼎是器主盂向文帝母日辛进行奉祀所用的祭器。 文帝母日辛(商王文丁)的配偶,其日名为辛。盂为文丁与嫔妃日辛之子,是殷末最后一王帝辛,即商纣王的父辈。文献记载,殷亡之后,萁子北逃,是商王室成员逃窜的重要记载。从这件出土的盂方鼎来看周人灭商后,与萁子同辈的盂逃亡至此,是商王室成员逃窜的又一条路线。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1996年蕲春毛家嘴出土的商末周初“酋”青铜方鼎。腹壁内铸有铭文“酋”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噩候”青铜方罍西周早期 这件方罍的器身为母口承盖,盖为单脊四坡屋顶状,上有一对鸟形钮。器物肩部两侧铸有对称的半环兽首衔环纹,前后肩部正中各有一张牙卷鼻的象首。器腹饰两层兽面纹,器盖饰有兽面纹,口部饰有龙纹,肩部饰火龙,足部饰龙纹。整器四面正中及四棱均铸有扉棱,显得极为繁复而华丽。盖内铸有铭文7字。方罍的制作难度极高,是很珍贵的艺术品。 细节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象形青铜尊西周早期 这件象尊的形象颇为写实,是一只象牙初生的乳象。他身披毡毯,扇耳挂有耳环,象首立有一个双手持器的武士,可能是描绘某个民族驯象的情形。象的四足并不对称,动感极强,加上象鼻朝天扬起,更为生动可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马戏团驯兽员。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虎形青铜尊 西周早期 这件虎尊为圆雕虎形,虎首微昂,獠牙利齿,双目圆睁,翘鼻,粗颈,四肢直立,短尾上卷。虎身与耳、尾部分铸而成,整体铸造粗糙。 该器并非出自墓葬,而发现自砖瓦厂的取土坑内,同坑还出土两件铸造粗糙的铜钟,一件带有鹿角纹样,此外还发现两件鹿角。推测这坑器物是当时被沉于水底以祭祀河、湖、川的沉祭之器。这组器物具有一定的巴文化风格,说明在西周早期,江陵一带的聚居族群已比较复杂。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曾伯文”青铜簋春秋早起 这是曾国诸侯曾伯文制作的一件青铜簋,其器、盖内均铸有铭文:“唯曾白(伯)文自乍(作)宝簋,用易(赐)眉寿黄耇,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邓公孙”青铜鼎春秋早起 内底铸有铭文。邓为曼姓古国,位于汉水北岸、南阳盆地南端,是沟通南北、连接江淮、巴蜀的重要枢纽,也是周王南方领土的重要据点之一。春秋时期,邓国逐渐为楚所制。公元前678年,被楚所灭。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象首龙纹青铜甗 甗是蒸炊器,整器分为鬲、甗两部分。鬲内盛水,甗内置食物,鬲下生火加热,以蒸汽蒸炊食物,就是现在的蒸锅。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龙纹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这件跟个炸弹似的是春秋中期涡纹青铜缶 这可不是张艺谋的缶。它俗称浴缶或盥缶,形似罍,较矮,有盖,是水器,与酒器尊缶有别。缶是楚国青铜器中的特色器物,盛行于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常出土于大型墓葬中,往往成对出土。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鸟纹青铜壶春秋中期 青铜壶是商周时期流行时间最长的青铜礼器之一。自商代出现以后,一直沿用至战国时期,甚至秦汉以后仍作为实用器使用。尤其西周中晚期以后,种食风尚影响日剧,多数酒器逐渐走向没落,唯独青铜壶的数量日益增加,且造型精致,纹饰华丽,成为最重要的酒器类型。 旁边的是窃曲纹青铜勺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唐子”青铜盘春秋中期 盘底部铸有铭文:“隹(唯)正月咸辛亥,唐子中濒儿择其吉金铸其御盘,子孙孙永保用。” 在商周贵族社会重酒、重食风尚的影响下,水器中的盘一直不是青铜礼器组合中的核心器物。但因为祭祀、礼仪场合盥洗仪式的需要,青铜盘在青铜礼器组合中仍然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曾侯乙”青铜连禁大壶战国早期 出土时两壶放置在一张青铜禁上,两件壶形制、大小相同,其颈部内壁均有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青铜禁顶面呈长方形。有两个下凹的圆圈,用以呈大壶圈足。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曾侯乙”牛形钮青铜盖鼎战国早期 曾侯乙墓出土无盖大鼎2件,升鼎9件,盖鼎9件。这种牛形钮盖鼎共出土5件,占鼎总数一半以上。 牛形钮盖鼎形制、纹饰、大小基本相同,体量较大。盖面和腹部均有镶嵌纹饰,复杂多变,个别处有绿松石微粒残留。5件盖内和腹内壁各有铭文两行七字:“曾侯乙作持用终。”出土时每件鼎盖上均置放两件钩,每件钩上有铭文,内容与鼎盖腹内一致。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曾侯乙”牛形钮青铜盖鼎战国早期 墓中共出土青铜簋8件,皆出于中室南部偏东,呈东西排列。这组青铜簋形制、纹饰全同,大小略有差别。盖内和器内壁各有铭文7字:“曾侯乙作持用终。” 方簋出现西周初年,是周文化系统中较为典型的器类。春秋晚期较为典型的是安徽寿县蔡昭侯墓所出的列簋,其形制与曾侯乙墓列簋很相似。盖顶饰莲瓣形钮是中原地区战国青铜器的特征。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曾侯乙”青铜鼎形器战国早期 这种鼎形器共出土10件,位于墓中室偏东,与簋相邻。10件鼎形器形制、纹饰基本相同,皆为直口、深腹、尖底、三细长足。腹部所嵌绿松石,大部分已脱落,个别略显痕迹。鼎内均配有匕。剌肉的吧!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两边的把手上各有两只非常小是乌龟,也就无名指的指甲盖大小,而且造型不同,应该是一对。我们的古人是多么有情趣啊!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勾连云雷纹青铜壶 战国中期 这把壶出土时有两件,置于墓室东室东壁中间位置,两件壶的形制、纹饰完全相同,大小差别不大。盖面以孔雀石和白铅矿镶嵌装饰,纹饰以几何勾连云纹为主。 人擎青铜灯 战国中期 人骑骆驼青铜灯 战国 人物捧鸟青铜灯 战国晚期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兽面纹青铜鼓 商晚期 这是现存最早的青铜鼓之一,距今约三千多年,目前存世仅两件,另一件收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铜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组成,仿木质皮鼓的形制。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蟠螭纹青铜圆鉴壶 战国晚期 这把壶与商周时期贵族“夫妇同苞”不同,楚国贵族夫妇之间有着等级差别,妻子不能比照丈夫的身份等级使用器物,而是低于丈夫的等级。因此,在方为贵的原则下,作为妻子的2号墓主人,没有随葬方鉴壶。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挖掘现场图片 我们可以看到各种青铜器具摆放的位置及等级。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凤鸟扉棱青铜鎛 西周 青铜鎛是一种打击乐器,扁环钮,直口,产生于商后期南方古越族地区,目前最早的实例是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葬中的一件鎛。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鎛比较流行。有单独使用,也有成组编鎛;既是祭祀用的礼乐器,也是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兽面纹青铜鼓 商晚期 这是现存最早的青铜鼓之一,距今约三千多年,目前存世仅两件,另一件收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物馆。铜鼓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组成,仿木质皮鼓的形制。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青铜建鼓座 战国早期 建鼓是以木贯鼓树立的双面大鼓,用于祭祀场合。此建鼓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实物。其中心空心圆柱口沿有“曾侯乙作持”五字铭文。此青铜座也是战国青铜铸造的杰作,采用了分铸、铸接、焊接结合的铸造方法,先分别铸出座底、龙身、承插柱,再通过铸接和焊接将其结合一体。簇拥圆柱的群龙,由八条主龙及攀附于主龙的数十条小龙组成,龙身相互穿插盘绕,以多变的形态和对称的布局构成了极其生动繁复的立体造型。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漆木十弦琴 战国晚期 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 先秦古琴均出自楚地,有五弦、七弦、九弦、十弦琴。汉魏以后以七弦固定,并延续至今。 琴乐是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中国代表性的传统乐种之一,出土先秦实物,基本集中在楚国影响的范围,这件十弦琴,外形轮廓与曾侯乙墓相似,通体彩绘浮雕,精美绝伦。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木雕彩绘漆瑟 战国早期 本件瑟体以整木斫雕而成,面、侧、挡、底板相连而成共鸣腔。首端岳山右侧平行排列25个弦孔,尾端岳山分为三段,或为9、7、9分组张弦。曾侯乙墓共出土瑟12件,为目前所知出土瑟最多的墓葬。同出瑟柱(即琴码)计1358枚。一般认为曾侯乙墓中室为宴礼场面,用到7件瑟但不见琴。东室为后宫场景,则琴、瑟同出。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排箫 战国早期 曾侯乙墓出土 排箫为吹奏乐器,又称“参差”或“箫”,其特点为一管一音,应受吹管启发而被发明。殷商甲骨文中的“龠”字为捆扎编管的象形,或为排箫的原始形制。河南光山黄国国君墓出土的4件竹排箫,属春秋早期,为迄今所知最早的排箫实物。曾侯乙墓出土排箫共2件,此件为13管,是用13根不同长短的苦竹管并列,加3个竹夹并以细索缠绕而成。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虎座鸟架鼓(复制) 战国晚期 虎座鸟架鼓是楚文化的标识性乐器,迄今为止已出土有20余件,全部出自楚墓。此鼓出自夫妻墓葬的夫人墓中,替换了乐器组合中的建鼓,表现出礼乐组合中的地方特色。虎座鸟架鼓,以圆雕卧虎为座,凤鸟为架,悬鼓而击之。鼓面多蒙牛皮,且常绘以精美图案。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这件是1978年在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个鹿角立鹤。鹤和鹿都是中国古代吉祥物。在先民的眼中,鹤可以和神灵沟通。引导人们登天升仙。这个鹤的造型非常独特,有些诡异,但又非常漂亮。 鹤的头上长了两个圆形分叉儿鹿角。脖子超过升高的一半。双翅展开作飞翔状。它的翅膀布满了蟠螭纹,还镶嵌有绿松石.无论是造型还是技术都十分的精湛。究竟它是做什么的,没有最后的定论。不管怎样,它也是表达了楚地文化中重巫、尚妖的文化特质。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转载]江汉汤汤--湖北出土商周文物展](http://pubimage.360doc.com/wz/default.gif) 通过这些珍贵文物,我们可以感受到,湖北江汉地区的先民们创造了瑰丽璀璨、影响深远的楚国文化,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有力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