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济南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课外古诗词鉴赏

 WUYOU962 2019-05-13

1.

海棠    宋代: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1),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注解】(1)崇光:春光 。 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七年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是苏轼在花开时节与友人赏花时所见。

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诗歌赞美了海棠优雅脱俗的美,抒发了诗人爱花惜花的感情(1分),更书写了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1分)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答:(1)构思:古人常把人比作花,作者却使用逆向思维,把花比作人。在诗人的想象中,海棠花也和人一样,会在深夜睡去,特地燃烧高烛,照亮花的“容颜”。表达了对海棠的怜爱之情,造语奇特,构思巧妙,不落窠臼。

2)写法一:多感官多角度描写。“东风袅袅”“泛崇光”写出花在春风吹拂中的摇曳之姿,“香雾空蒙”写出海棠阵阵幽香在雾气中弥漫。这两句通过视觉和嗅觉来写海棠光彩正艳,香气正浓。

写法二:虚实相生。前两句描写海棠的光彩和芬芳,是实写;后两句写海棠的神态,是虚写。虚实结合,表现了花的脱俗清雅。

写法三:巧用对比。“烧高烛”遥承上文“月转廊”,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月光似乎嫉妒海棠的明艳,悄然离去,而诗人却“烧高烛”照亮花朵,隐含传达出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3)语言一:用语凝练传神,流畅自然。如:“只恐”一词,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一个“恐”字写出了作者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之情。“故”字则照应“只恐”,含有特意而为的意思。

  语言二:巧用修辞。采用拟人手法,以“花睡去”将花人格化,写出了海棠花的高洁柔美,“照红妆”则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表达了作者的爱花惜花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叹。

2.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野 步

周 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分析】《野步》是宋末文学家周密的一首七绝。野步,意即郊野散步。诗中描写的是诗人漫步郊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视野旷极,心神俱爽的感受。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要注意理解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歌的内容。小麦是翠绿色的,有新蛙,可知这是春天的景象。翠绿的麦苗被风吹得像海浪一样,小青蛙在不停叫着,可以看出生机勃勃的特点。

2)此题考查对诗歌名句的赏析。解答此类题,先确定赏析角度,再抓住关键词去赏析。通过“烂醉”二字,可以看出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只有人才会醉,这里用来说蝴蝶。“烂醉”在这里是陶醉的意思,因什么陶醉?因为东风是温暖的,野草花也散发出香味。这里表面上指蝴蝶陶醉,实际上是诗人自己陶醉其中。

答案:

1)诗歌描绘了一幅春日郊外麦浪葱葱、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

2)三、四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蝴蝶无忧无虑地陶醉在暖洋洋的东风和草花香气里的状态,给人以无忧无虑之感,借以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惬意喜悦的心境。

【译文】

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

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3.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4分 )

潭上作

【唐】张养

竹岛残阳映翠微,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8.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2分)

9.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2分描绘了一幅静美幽静的画面。长满竹子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微微的翠绿。雪白色的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

9.后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4.(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5分)

暮春山间
)黄公度
缓步春山春日长,流莺不语燕飞忙。
桃花落处无人见,濯手惟闻涧水香。

10.首句中“缓”字极为传神,请你说一说它的表达效果。(2分)
                                                                          

1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本诗三、四两句。(3分)
                                                                          10.(2分)“缓”意为“缓慢、慢慢”(1分),写出了诗人在春山缓慢行走的状态,表现出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欣赏、留恋之情(1分)。

11.(3分)示例1: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这是运用侧面描写(侧面烘托)(1分),用涧水之香突出桃花之香(1分),表达出诗人的愉悦、闲适之情(1分)。

5.古诗鉴赏(4分)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9.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2分)

10. 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2分)9. (2分)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10.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1分),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1分)。

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9、10两题。(6分)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9)、发挥联想和想像,描述“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所写的情景。(2分)  

10)、“莫道弦歌愁远谪”与“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两句中的“愁”字含义有何不同?其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4分) 9、(1)(2分,基本符合诗意即可)夏天的夜晚,凉风习习,我们在沅溪边散步,朋友们带着酒相互陪伴着来到了竹林深处。

10、(4分,意对即可)本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1分),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1分);李白诗中的“愁”怀人之愁(1分);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1分)。

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注】①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

1)描述一二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分析】此诗写的是桑茶道中所见的儿童牧牛情景,展现了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此诗诗中有画,意韵悠长。诗人撷取春末夏初田园憩息的小景,以作画法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每一句都是一幅画面,画面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着。远景写意,着色粗放淋漓;近景写人,工笔勾勒,细致入微。

【解答】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句意: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童子在柳树的浓荫下酣睡。注意抓住“雨水”“水流”“野花”的特点来丰富画面内容。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明确动静结合手法在句子中的运用。“童子柳阴眠正着”侧重静,“一牛吃过柳阴西”侧重动,表现了独特的生活情趣以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答案:

1)示例: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雨水蒸发得无影无踪。小溪的河槽水流上涨,岸边丛生绿油油的野草,盛开着绚丽的野花。

2)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牧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一牛吃过柳阴西”的“动”,形成了原始朴素的美感,表现了独特的生活情趣以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参考译文:雨后初晴之日,阳光透亮,风儿流畅,地面的积水正被阳光蒸发,被风儿吹干。小溪被雨水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童子在柳树的浓荫下酣睡。牛儿吃着吃着,已经挪到了柳阴的西边去了。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8 .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1)本诗分别通过“瓦雀”“杨花”等意象营造出诗人的“闲”情,但仔细品读,“闲坐

小窗”之“闲”是一种悠闲喜悦。同样写杨花,“杨花落尽子规啼”营造的是

意境,本诗写的却是 的氛围。(2 分)

[来源:学&科&网Z&X&X&K]

2)请你赏析“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中的“行”“入”二字。(3 分)四(40 分)22.

《暮春即事》答案(1)悠闲喜悦之情、无限悲凉感伤、悠闲欢快。

2)这是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行”写出了麻雀漫步书案的情态,“入”写出了杨花飘入的轻柔,从而写出了环境的安静,写出了读书人的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和悠闲喜悦的心情。

【翻译】屋顶上两只麻雀的影子在书案上移动,点点杨花飘入屋内。落到砚池中。我静心坐在小窗前毫不理会,依然潜心地读着《周易》,不晓得春天过去了多少时间。

9.虞美人·听雨(5分)

[宋]蒋捷①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巳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南宋词人,身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住,气节为时人所重。

20.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描绘了自己人生三个阶段的不同境遇,分别流露出少年潇洒、_____ 、_____的心境。

21.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词。(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 (1). 壮年漂泊(飘零) (2)暮年孤冷(孤寂、凄冷、凄凉等)(每点1分)

21. ①虚写:上片回忆少年歌楼听雨时红烛罗帐的温馨欢恰的场面,以及中年客舟听雨时江阔云低、西风悲雁的漂泊落寞的场景。②实写:下片实写而今暮年独在僧庐下听雨时凄凉孤寂的处境。③虚实结合,感怀已逝岁月,慨叹目前境况,表达时光易逝、一生漂泊孤苦的情感,并暗含对国家由兴而衰而亡的叹惋。3分)

10.(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6分)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中唐杰出政治家,武宗朝任宰相,后宣宗即位遭贬谪,最后被放逐到海南,任崖州(今海南琼山市东南)司户参军,终于贬所。此诗为诗人63岁在崖州时所作。

9、选出下面对诗歌鉴赏有误的一项(   )(3分)

A、“独上高楼望帝京”,诗一开头用叙事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眷怀故土之情。

B、“青山似欲留人住”句,诗人用山欲留人来表达不得回乡的痛楚之情,不说走不了,而说山留人,将重重阻碍的羁绊,说成殷勤的挽留。

C、诗贵含蓄,此诗情感表达曲折委婉,没有直接表达对当权者的不满,表面写景物,实则蕴含着对统治者的愤懑之情。

D、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它的语气舒缓宁静,感情基调慷慨激越,乐观昂扬。

10、请从运用修辞和抒发情感两方面分析“鸟飞犹是半年程”一句的妙处。(3分)9、D  10、这一句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自己离开京师之遥远;突出表现了诗人对京城深深的眷念之情,以及对回京之难的感叹。

11.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5分)

北 山

[宋]王安石

北山输绿涨横陂②,直堑③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注释】①北山:即今南京东郊的钟山,王安石晚年在那里隐居。②陂(bei):池塘。③堑:这里指水渠。

9.(1)请赏析首句中“输”字的妙处。(3分)

【解析】(1)“字用了拟人(化静为动)的手法,北山将翠绿的泉水输送给山塘,春水涨满陂堤,呈现出滟滟的波光;生动传神地描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抒发了作者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

分析:从手法、内容和情感三个方面考虑。能够点明拟人的手法(或化静为动)1;能够结合诗句分析给1,应扣住翠绿的泉水”;能够答出效果:生动传神的效果给1;或者答表现出作者对北山春光的喜爱之情也给1分。

(2)诗的三、四句描绘出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解析】 (2)写诗人流连于自然的美景之中,不忍归去,从而表达了诗人闲适散淡的心境。

分析:因陶醉于春天美丽的景色,静静地细数落花,慢慢地寻找碧绿的芳草,从而回家晚了。从这些内容出发,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闲适和惬意的心境。

12

1

(宋)欧阳修

                                 花光浓烂2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离声。

:①此诗为诗人知滁州二年后改知扬州时所做。②浓烂:形容鲜花灿烂。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分)

9.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8.答案:表现了诗人矛盾、激动(强为欢颜,内心伤痛)的心情。【评分】答对得2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答案示例:构思一:先景后情,层次井然。首句写景,点明“别滁”的时间是在光景融和的春天。不仅写出了“别滁”的节候特征,也为全诗定下了舒坦开朗的基调。第二句叙事,写当地吏民特意为欧阳修饯行。同样写出了官民同乐和滁州民众对这位离任的贤知州一片深情。后两句是抒情,诗人把自己矛盾、激动的心情以坦然自若的语言,含蓄地表达了出来,层次清晰。

构思二:别出新意,独具机杼。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叙写离愁别绪之作,它没有渲染凄恻之情,而是落笔轻快自然,基调舒坦开朗。

写法:运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诗歌写“别滁”,开头却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春光的明媚、春花的烂漫、柳丝的轻扬,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或者说是以“乐景写哀情”。(意思对即可)

语言一:平中见奇,凝练传神。一个“且”字透露出诗人那时那地内心的伤痛,“莫叫弦管作离声”就更明确地表明了诗人的心态——周围的管弦乐队演奏的离别曲将要打破诗人自控防线,迫使诗人失态流露真情了,所以诗人带着恳切的请求:“莫叫弦管作离声”。(意思对即可)

语言二:平易流畅,明快朴实。这首诗落笔轻快自然,平易流畅,与其它刻意渲染离愁别绪、追求辞藻华丽、内容却显得空虚的“西昆体”诗风形成鲜明对照。

【评分】答对得 2 分,共 2 分。从构思、写法、语言中任何一个方面答题均可;其中写法、语言答出其中的一个角度即可,其它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