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创立4年,发展到了120 医生,这个医生集团有点牛……

 中国生命营养 2019-05-13

创鉴汇/报道

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创始人、北京朝阳医院心律失常科主任刘兴鹏医生不是个急功近利的人,四年前如此,四年后更是如此。

2015年5月8日,他牵头成立了哈特瑞姆心律专科医生集团(现为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以下简称哈特瑞姆)。如今四年过去了,他却说初步找到了模式。

回顾过去四年,他用“守正出奇”来总结,“守正”是以服务心脏病患者为主线,“出奇“是创新满足多种心脏病患者需求,做到现有医疗体制内尚无法实现的尝试。

哈特瑞姆从创业之初的“电生理七君子”到如今拥有120多位全国大型三甲医院心脏各亚专科医生,去年实现营收平衡,在90%医生集团“僵尸化”的论调背后,这家国内心脏病领域第一家专科医生集团的阶段性“小成功”成为研究国内医生集团存续之路的样本。

刘兴鹏教授 / 哈特瑞姆

野蛮生长结束 “被需要”方能长久

去年哈特瑞姆经实现营收平衡,年心脏手术量突破6000,累计服务心脏病患者1.5万,这份成绩在医生集团中已经很“亮眼”。

谈及过去的历程,刘兴鹏坦言最大的坎和挑战是处理“利”和“义”的关系。

“先义后利没有特别大的问题,我们反而走上良性的轨道。”在刘兴鹏看来,医生集团诞生之初在价值和功能尚未被认可的前提下,如果将集团利益放在第一位会“自绝后路”,应先做对患者、合作机构、签约医生有意义的事情。

“未来一心想着钻空子赚大钱的医生集团,肯定首先会被淘汰,以实实在在看病为主的医生集团才会长期存在下去。医生集团已经结束野蛮生长进入大浪淘沙,这个过程也是行业发展的规律必须优胜劣汰。”

2015年(上图)与2019年(下图)团队成员合影(图片来源:哈特瑞姆官网)

“被需要”成为哈特瑞姆发展的关键词。

哈特瑞姆一直坚持下基层路线,目前所合作的医院多在优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

除了被医疗机构需要之外,刘兴鹏更希望哈特瑞姆被医生所需要。

“对于签约医生来说,收入回报肯定不是最重要的,留住医生要有组合拳,待遇留人是比较低的层面,更高的是平台留人,更多的是文化。”

深耕18家合作医院

在自建医疗机构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合作医院关乎到医生集团的生死,这直接决定医生集团的业务量。

目前哈特瑞姆全国各地有18家合作医院,初步探索出一条医生集团落地下沉的可持续模式。

“18家医院并不算很多,集团和落地医院就像在谈恋爱,双方需要情投意合,我们不盲目去做。”刘兴鹏解释,对于合作质量和效果的把控一直是哈特瑞姆的“金标准”。

哈特瑞姆CEO 、北施海峰教授表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没有真正沉下去,“国家鼓励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商业机构一直在做,不过感觉还是在飘,技术下沉需要时间磨合。运动战、游击战不行,双方要捆绑起来走一段时间。”

作为哈特瑞姆合作医院,山东德州陵城区人民医院院长李丰新更深有同感。

“政府层面组织的帮扶行动效果有时并不理想,我们就碰到过帮扶专家撤回以后,刚有起色的专业立刻进入下行通道。多数商业机构逐利性太明显,不能静下心来干这件事。”

作为基层医院院长,李丰新认为“候鸟式”合作对医疗机构发展意义不大。

“固定才能产生信任感,要人员、场所固定,不能做完手术就走,固定化有种责任感和一体感。”

目前,哈特瑞姆针对医疗机构有四种合作模式,其中“1+N'心脏中心一体化共建模式受到诸多合作医院认同。

该模式有一名或多名集团专家全职入住合作医疗机构,集团其余专家多点执业辅助,共同运营一体化的心脏中心。

“真正手把手共建,对于患者来说更有安全保障,合作医院的医生也获得更好学习提升的机会。”李丰新认为哈特瑞姆的模式能够解决基层医疗机构的真正的需求, 同时还能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以前做完手术就走了,现在做完手术,他们的人还在,医院放心患者也安心。”

黏住患者 从治疗到管理

从医25年,刘兴鹏说自己有一个巨大的认知升级,这个认知升级也将是哈特瑞姆未来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心脏病需要终身管理,这是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医生和患者,绝对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辈子的关系,我们的靶点应该从医疗服务到黏住患者。”

从科主任到职业经理人,四年时间,刘兴鹏的变化从其言语中就能体现,在保留了创业初心的同时,他更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医生集团职业经理人。作为一名高年资医生和医生创业者,刘兴鹏无疑看到了“心脏病终生照护”的巨大现实需求和商业价值。

图片来源:哈特瑞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