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餐饮老板内参 导语 下个月,“社保入税”正式实施,许多老板至今仍茫然无措。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能节省50%以上社保成本的思路,相比增加小时工、劳务外包等,这个方案的最大价值,其实在于让企业从火车变高铁。 1 先看看社保入税前后的变化: 过去,自由自主申报缴纳,大部分少缴或不缴; 现在,强制自动刚性扣缴,全部都如实足缴。 企业要想算清楚自己增加的人工成本,就要先了解社保的构成。 △单位合计缴40%,个人缴20% 社保包括五险一金,其中五险是强制缴纳的,一金(住房公积金)不强制缴纳。 “五险”包括“生、老、病、死、失”,基本上把员工可能面临的风险全部覆盖了,加上“一金”,员工个人缴20%左右,公司缴40%左右,合起来一起缴纳60%。 社保缴纳基数国家是有规定的: 有些企业以往采取的“工资少做一点、奖金多做一点”的避税方法,没用! 新政规定所有奖金、津贴都要被作为基数缴纳。 社保缴纳基数也有上下限。下限是这个城市平均工资的60%,上限是平均工资的300%。 2 社保入税最大的影响就是用人单位的人力成本增加了,如果原来员工一年的工资是200万(假设之前一分没缴),以后就要多出40%,也就是80万的社保(如果之前缴的有,就用这个数减去前面缴的);员工也要缴纳20%,实际所得变成了80%。 假如一个员工每个月的薪水是1万,下个月他所在的企业要配套4000元帮他缴社保,该员工需要从1万里扣除2000元缴社保。 等于公司要出14000元,员工拿到手8000元。 也就是说,员工的税前工资所得率仅有57.1%。老板支出1万,员工只能拿5700元。如果保持员工的工资不变,企业要增加80%,甚至100%的成本。 案例分析 某餐饮企业,2017年营业收入6000万,员工总数400人,薪资总额2400万,社保成本200万,管理团队80人,薪酬成本1500万,年度净利360万元。 注:不缴公积金是30%,缴了公积金是40% 也就是说,在“变相降薪”的情况下,该餐企需要多支出(720~960万)-200=520~760万的成本。如果保持员工工资不变,该餐企需要增加240057.1%2400=1803万的社保成本。 3 帐算透之后,作为老板,现在可以丢掉幻想了。 大家先要明确一点,社保入税后,每个用工企业的人工成本都不可避免会增加,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是尽量降低增加的幅度而已。 不能违法,也不能降低员工工资,这段时间,我们听到不少积极的应对之策: 改善用工结构,可以多聘用实习生、退休人员、小时工等,这些人不用缴纳社保; 改用工模式,采用劳务派遣工、劳务派驻工; 不过,老板们可以先问问自己,是否有能力让别人派遣。 外包模式,劳务委外承包。就是说一个餐企把自己的员工全开了,然后把服务包给一家公司。 这个办法理论上可行,但实际上,即使能找到一家愿意承包的公司,这家餐企一旦成为光杆司令,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而外包的公司万一随意涨价,企业丝毫没有安全感。 还有一种方案就是内创内包:内部创业,股权控制,内部承包。 让员工内部创业,成立小微企业,和总公司保持相对独立又相对合作的关系,总公司的资源和资金可以给小微企业用,小微企业给集团创造营收,这叫内部创业。 因为是集团内部的企业,老板可以把业务包给它,甚至可以包给3、4家内部公司,谁做得好就可以多派点活,这也实现了内部的考核和管理。 内包的基本方法就是把企业B2C的生意变成B2B。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图标,来说明前后的变化: 只有转变身份,才能转变结果。过去,他是员工,所有收入都是工资收入,现在他是合伙人、是股东,薪资可以调节。 把员工变成合伙人,可以大幅降低社保入税增加的成本。为什么?往下看 4 小微企业现在有3种性质,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个独有限公司。 这三种法律上都合法,但个体工商户不合理,一个餐企把100个员工全开了,然后诞生100个个体工商户,这听起来像是要找事。 个人独资有限公司,法律上可以,但税要多缴一次。因为企业给他的钱要先做收入,做完收入减去成本然后扣税,扣25%的企业所得税,小微企业要扣10%,扣完以后再扣个人所得税。 成立合伙企业有一个好处,不用缴企业所得税,只缴个人所得税,这是法律赋给合伙企业的特权。因为合伙企业在税收上是透明体,它赚的钱不用缴企业所得税,25%、15%、10%都没有。 它赚的钱先分,分完以后再缴个人所得税,这就是在税收上的好处。 案例分析 某企业员工60人,其中管理层15人,全年工资支出500万,其中管理层合计300万,基层员工200万。 假定城市平均工资5000元。 若不调整: 15000x12x40%x15=108万 (注:300万/15=20万,20万/12个月=16666元,超过城市平均工资的300%了,就要按照城市平均工资的3倍15000元来交) 这是企业明年要额外增加的社保。 做成合伙制以后,管理层的工资可以调节。 比如,只算5000元的工资,剩下的作为分红。企业只需要缴:5000x12x40%x15=36万 如果不算工资,全部设计成分红,也不是不可以。这样就能节省超过50%的社保成本。 有人质疑,合伙之后会不会多交税? 合伙企业合伙人所得税规定,合伙企业盈利和投资收益“先分后税”,免征企业所得税,只需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前公司给他发工资也是需要缴个人所得税的)。 总之,这个方案的核心,就是把企业里面的高收入人群成立合伙企业。(只要他的年综合所得超过所在城市的年平均工资,或者超过60%,都适合这个方案) 一般来说,高收入人群和管理层最适合这个方案,因为认知和意识够,普通员工动了没意义。 5 身边很多老板常常抱怨,鼓励、激励、奖励、福利都做了,员工就是没有动力;零加班、年终奖、出国游,分红奖都发了,员工还是没有战斗力。 为什么这么累?因为为企业操心的人太少。 过去,老板一个人领一群人,是火车头模式,一节车头提供动力,后面都是摩擦力。而实行合伙人制就是高铁模式,每节车厢都有动力。意味着如果挂100节车厢你就变成飞铁。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老板带5个员工很轻松,带10个员工还不错,带100个员工就累趴了。一个是拉动一个是推动,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这个方案实际上解决了两个问题:最小地增加人力成本,最大地提升他的动力。 当然,这个方案也不是为现在(社保入税)而生,而是过去就已经有企业用合伙人制了,有效提升了组织活力,节约社保成本只是副产品。 小米就是合伙制的经典案例,还有阿里。 曾问过十八罗汉里的一位老师,他就特别笃定地跟着马云。他说那时也想走,但走不了,就三四万块钱全给公司了,签了协议,中途离开净身出户…… 现在,很多企业的团队都是只能共富贵,不能共患难。合伙人制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完美方案。可以说,雇佣制已瓦解,合伙人制已到来。 除了互联网企业,目前很多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都是合伙人制,咨询公司也是,大家都知道它的好处。但很多传统产业还没有实施,总担心股权分出去,其实股权分出去并不代表钱分出去了,所以要明白合伙、合伙人、合伙人制的区别和关系。 6 据了解,在餐饮业,其实也有不少企业早就开始施行合伙人制。 比如2015年,西贝独创了合伙人计划(即创业分部+赛场制),门店和业绩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中国餐饮业里面除了海底捞之外的另一面旗帜。 在西贝,每开一家新店,总部占股60%,团队自己投40%,利润也是六四开。西贝总部给了他们最大程度的股权下放,他们只需要向总部上缴60%的利润,余下的40%由管理团队自行分配。 还有喜家德,广为人知并模仿的358制度——就是喜家德合伙人分股权的方式。如今,这个机制也发生了变革,新的机制明年或后年会成型。与此同时,今年9月份,从不加盟的喜家德开始面向全国招募合伙人。 “企业为培养员工付出了很多时间和成本,为了不让成熟员工走掉,合伙人机制是非常必须的。”高德福如是说。 除此之外,还有乐凯撒,今年已经实施了一次股权激励,一批小伙伴成了公司员工持股平台的股东。创始人陈宁说,未来,还会针对内部推出事业合伙人制度。 如何激活人呢?包产到户、让耕者有其田,是十分好的制度设计。 同时,乐凯撒提出了“成就四小梦想”,公司给员工分合伙权、加盟权。 所以说,合伙人制并不是为了社保入税而生,其实是从根上解决问题,激活组织动力,提升企业效率。 当然,你的企业是否适合导入合伙制?导入合伙制以后能节约多少成本?如何设计股权?这些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测算和分析。 甚至还有人质疑,员工成立合伙企业后会不会真独立了,老板失去对其控制权?这当然也可以通过股权设计来规避解决。 总的来说,合伙人有7大类型,6大机制,光一个退出机制就有36个配套方案,所以股权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今天的重点只是让你能看透问题的本质,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希望你能豁然开朗。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