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西陲旅游,首推道教第一名山,号称“北方的桂林山水”

 周三光 2019-05-13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中国的汉语词典里,将人与山放在一起就成了"仙"。古人认为,人只有住在高山之巅,才能更接近天空和自然,也才能更容易悟出天地之理法。而在中国道教文化中对待人与自然更加推崇"天人合一",讲求天、地、人三体合一,顺应自然、道法自然,才是根本。鹿鼎

崆峒山,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山上的道观始建于唐代时期,鼎盛时期山上的宫梵刹达42处,房屋达650余间。又因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三次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而名满西陲,秦皇、汉武因"慕黄帝事"、"好神仙"而效法黄帝西登崆峒,太史公司马迁、杜甫、白居易等文人墨客笔下都留有赞誉,而武侠小说巨匠金庸先生笔下的武林六大门派之一—崆峒派,让崆峒山走进大众的视野,更是让崆峒武术,威峙西陲。

崆峒山,地处甘肃省平凉市境内,为古丝绸西出关中之路的要塞,崆峒山系六盘山的余脉,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又被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地质上为北祁连褶皱带东缘,鄂尔多斯盆地西侧,贺兰褶皱带的南段之间,因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以及降水、风化等外力地质作用的影响,这里形成了奇特秀丽的丹霞地貌。崆峒山自然环境不仅富有北方雄伟山势,还兼有南方山水景色的秀丽。

崆峒山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的美誉,人们更是将崆峒山景观概括为: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气魄宏伟,底蕴丰厚,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等崆峒山除了探究三教共融的历史渊源,其至美的自然景观也是一定要欣赏,体验一番什么是天然合一的道法自然。

1、 朝天门

朝天门始建于明代,门楣上"朝天门"三个大字是由平凉著名书法家张秀民先生所书,门前两侧有四只石山羊,这是因为最初山上要修建宫、观、道路,依靠人力把建筑材料运送上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山羊是偶形蹄,擅长走羊肠小道,所以人们便让山羊承担了驮送材料的工作,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山羊对崆峒山的贡献,就把它塑在了这里。

2、 八仙台

八仙台位于八台之一的中台西下方,相传因八仙曾来此游玩而得名。这里总面积达500多平米,西面连接着蜡烛峰底,而东南北三面则是临悬崖峭壁。高空俯瞰,巨大的太极台特别显眼。这里也是寻访僻静之所。

3、 上天梯

上天梯是崆峒山登临皇城的唯一通道,其含义源于宗教通天之意。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由崆峒山的开山祖师仁智禅师主持开凿。后经明、清两代修缮和改革开放以后三次维修而形成现在的规模,台阶总数为378级,台面宽为2.5米,石阶的坡度在45-75度之间,这里也是考研每个到访者的意志恒心的第一站。

4、 皇城

皇城是是崆峒山保存最完整的一组明代建筑群,位于崆峒山主峰马鬃山之巅,东面是378级的上天梯,西边倚笄头香山,映衬如画屏。北有舍身崖,如垂左臂,南连雷声峰,如舒右臂,峰台交错,诸台环绕,恰似莲叶托花。这里唐代亦有建筑,后历经宋、元时期的修建,明朝时期的劈山筑墙,修建宫观道院,形成了宏伟的建筑群落。皇城建筑群也是崆峒山寺观之首,殿宇富丽堂皇,宛如帝王的皇宫。

5、 崆峒山峰谷

崆峒山峰峦叠嶂,大小数十座山峰组成,主峰马鬃山海拔2025米,主峰之后有翠屏山,是崆峒山至高点,海拔2123米。峰谷之间,又经泾河和胭脂河前后回护,交汇环抱于突兀耸立的望驾山下。弹筝峡又称前峡、轩辕谷,是泾河流经崆峒山阳麓,而形成的峡谷。崆峒山崖壁峭立,平台幽寂,怪石嶙峋,洞穴深邃,林木葱郁,湖光野岚,相映成趣,既有北方山势之雄,又有南方山水之秀丽。因此也被称为 "西镇奇观"和"神州西来第一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