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题解】 移精变气,即运用某种疗法,转变病人的精神,改变其气血紊乱的 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篇首从“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谈起,所以篇名《移精变气论》。本篇与《上古天真 论》一样,赞同道家以上古为恬淡无为的至德之世的思想。上古之人基 本能够合于养生之道,轻微的患病也可用移精变气的祝由术治愈。对时人背离养生之道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对于古人的崇古思想我们应有 正确的认识。在古人的崇古非今思想中,其古今已经不是时间意义上 的古今,而成为价值判断上的古今了。古,指的是理想的合理的生活方式,而今则指当下现实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这一思想即使在当今仍 然有着现实的意义。中医学遗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具体的治病方法,更 重要的是启示给我们一种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这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移精变气”,所强调的是精神意识对于生理机能的重要影响,心对身的 调控作用,其养生意义已经为我们祖先千百年的实践所证明。《老子》 曰:“心使气曰强。”当今心身医学的兴起和发展正是中医学强调心神对养生和治疗意义的佐证。本篇名言:“标本已得,邪气乃服。”“逆从倒 行,标本不得,亡神失身。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得神者昌,失神 者亡。”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 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谈之世,邪不能 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变 气,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 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 已也。 【注释】 ① 惟其移精变气:通过思想意识调控来改善精气的活动状态。 ②祝由:古代“毒药未兴,针石未起”时,求神祛疾的一种方法,用来 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类似今日的精神疗法。 ③ 伸宦:求取做官为宦。 【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是转变病人的思想精神,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愈。现在治病,用药物从内治,用针石从外治,结果还 是有好有不好的,这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答说:古时候,人们穴居野外,周围都是禽兽,靠活动来驱寒, 住在阴凉地方来避暑。在内心没有爱慕的累赘,在外没有奔走求取官宦的形役。这是恬谈的时代,外邪不易侵犯人体。因此既不需要“毒药 治其内”,也不需要“针石治其外”,所以只是改变精神状态,断绝病根就 够了。现在就不同了。人们心里经常为忧虑所苦,形体经常被劳累所伤,再加上违背四时的气候和寒热的变化,这样,贼风虚邪早晚不断侵 袭,就会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所以小病会发展成为重病,而大 病就会病危或死亡,因此,仅依靠祝由是不能把病治好的。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 日月光,可得闻乎?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 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 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 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中古之治 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 以草苏草菱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暮 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 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兇兇®,以为可 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 【注释】 ① 嫌疑:疑似。 ② 僦(jiOO贷季:古时名医,相传是岐伯的祖师。 ③ 六合:指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位。 ④ 草苏草荄(gao之枝:即草叶和草根。苏,叶。荄,根。枝,茎。 ⑤本末为助:在医疗活动中本人与医生的配合是治疗的关键。本, 指病人。末,指医生。 ⑥ 标:即末,指医生。 ⑦ 不知日月:不了解色脉的重要。日月,指色脉。 ⑧粗工兕兕(xidng):技术不高明的医生,大吹大擂。兕兕,即与“凶 凶”、“匈匈”通假。 【译文】 黄帝说:很好!我希望遇到病人,能够观察疾病的轻重,决断疾病 的疑似,掌握其要领时,心中就像有曰月一样光明,可以让我听听吗? 岐伯回答说:对色和脉的诊察,是上帝所重视,先师所传授的。上古时候,有位名医叫僦贷季,他研究色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联系金 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脱离色脉诊法的正常规律,并能从相互变 化当中,观察它的奥妙,了解它的要领。所以要想了解诊病的要领,那就是察色与脉。气色就像太阳一样有阴有晴,而脉息像月亮一样有盈 有亏,经常注意气色明晦,脉息虚实的差异,这就是诊法的要领。总之, 气色的变化跟四时的脉息是相应的。这一道理,上帝是极重视的,因为它合于神明。掌握了这样的诊法,就可以避免死亡而生命安全,生命延 长了,人们要称颂为圣王啊!中古时候的医生治病,疾病发生了才加以 治疗。先用汤液十天,祛除风痹病邪,如果十天病还没好,再用草药治疗。另外,医生和病人也要相互配合,这样,病邪才会被驱除。后世医 生治病就不这样了。治病不根据四时的变化,不了解色、脉的重要,不 辨别色、脉的顺逆,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起用汤液治内,微针治外,还大肆吹嘘,自以为能够治愈,结果,原来的疾病没好,又添上了 新病。 帝曰:愿闻要道。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身。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 知也。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 帝曰:何谓一? 岐伯曰:一者因问而得之。 帝曰:奈何?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帝曰:善。 【注释】 ① 闭户:关门。塞牖(y6u):关窗。 【译文】 黄帝说:我希望听到有关治疗的根本道理。 岐伯说:治病最重要的,在于不误用色诊脉诊。使用色脉诊法,没 有疑虑,是诊治的最大原则。如果把病情的顺逆搞颠倒了,处理疾病时又不能取得病人的配合,这样,就会使病人的神气消亡,身体受到损害。 所以医生一定要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钻研崭新的色脉学问,努力进 取,就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水平。 黄帝说:我从您那儿听说了治疗的根本法则。您这番话的要领是, 治疗不能丢弃气色和脉象的诊察,这我已经知道了。 岐伯说:诊治的极要关键,还有一个。 黄帝问:是什么? 岐伯说:这个关键就是问诊。 黄帝说:怎么去做呢? 岐伯说:关好门窗,向病人详细地询问病情,使他愿意如实地主诉 病情。经过问诊并参考色脉以后,即可作出判断:如果病人面色光华,脉息和平,这叫“得神”,预后良好,如果病人面色无华,脉不应时,这叫 “失神”,预后不佳。 黄帝说:说得好。 |
|
来自: 为什么73 > 《人民必胜至道韬略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