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问·移精变气论 第十三注解

 yinweiming77 2022-09-29 发布于上海

移精变气概说:首先,何谓“移精变气”?中医所谓的“移精变气”,乃是指运用某种疗法,旨在转变病人的精神,改变其气血紊乱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说白了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现代医学中的“心理干预”疗法。----我们知道,传统的道家思想与中医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而道家又崇尚上古恬淡无为的至德之世思想,认为上古之人都能够合于养生之道,轻微的患病可用移精变气的“祝由术”予以治愈;同时道家又对时下之人背离养生之道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里特别一提其中的“祝由术”,所谓“祝由”,指的是古代“毒药未兴,针石未起”之时,人们求神祛疾的一种方法;此法用来改变人的精神状态,类似今日的精神干预疗法。----当然,对于古人的崇古思想,今天的我们应有正确的认识。古人所谓崇古非今的思想,其古今已经不是时间意义上的古今概念,而是已经转变成为价值判断上的古今意义了。作为价值判断意义上的“古”,指的是理想的合理的生活方式;而作为价值判断意义上的“今”,则指的是当下现实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这一思想即使在当今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总之,中医学遗留给我们的,不仅是具体的治病方法,更重要的是启示给我们一种更合理的生活方式,这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就比如这“移精变气”之说吧,它所强调的正是精神意识对于生理机能的重要影响;心对身的调控作用,其养生意义已经为我们祖先千百年的实践所证明了。----《老子》曰:“心使气曰强。”当今,《心身医学》的兴起和发展,其核心正是中医学所强调的心神对养生与治疗意义的有力佐证。

古今治病大异:这里的“古今”并非专指时空意义上的“古今”了,而是泛指作为价值判断意义上的哲学概念。而所谓“治病大异”中的“异”又异在什么地方?很显然,异就在那个“祝由术”上。

( 本篇移精变气论,阐述了两大问题,其一,为什么上古之人得点病,用祝由的方法就能好,而今人得病,则需要用尽很多医疗手段呢?其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古之人,没有那么多的思想负担,精神压力没那么大。而今人,过度追逐名利,导致精神内损,简单靠祝由的方法已经不能治好了。其二,诊病的要点,是察言观色,面诊和脉诊同时应用才行,这是上医必须要掌握的方法。 )(素问·移精变气论 新解析1/1---1/3---

移精变气论  第十三——1---2--3--

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534---(“黄帝问曰: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黄帝问得很清楚,说他听说古时治病,只是转变病人的思想精神,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愈;而现在的治病,除用药物内治外,还用针石外治,结果预后还是有好有坏,这是什么道理呢?)(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  移精变气,这里主要是指一种精神疗法,就比如现在的情感咨询师,或者是心理咨询师等。  祝由,即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药在内的,借符咒禁禳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祝”者咒也,“由”者病的原由也。“祝由”的概念很广,包括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及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并非仅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有些病原因已明,可是祝之不愈,这说明祝法不起作用,就要改用禁法,或符法,或配合药物治疗。 )——(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现在医病,要用药物治其内,针石治其外,疾病还是有好、有不好,这是什么缘故呢?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防邪攻略:只要我们顺应四时,控制情绪,减少欲望,生活规律,做到精神内守,恬淡虚无,就可以防止邪气入侵!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535---536---537---538---539---(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谈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变气,祝由而已。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藏 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这段,岐伯鲜明而又详尽地将古今之人的得病机理及治疗差别做了对比。首先对古人之病,岐伯认为古时人们穴居野外,周围都是禽兽;冬天靠活动来驱寒,夏天住在阴凉地方来避暑。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不会因爱慕而产生的累赘,在外也没有奔走求取官宦的形役;总之,在这样恬谈的生理环境下,外邪当然不易侵犯人体,所以当然也就既不需要“毒药治其内”,也不需要“针石治其外”了。而在疾病的治疗方面,自然只是仅改变一下人们的精神状态,断绝病根就足够了。但现在的疾病却就不同了。现时的人们,心里经常为忧虑所苦,形体经常被劳累所伤,再加上饮食起居经常违背四时气候和寒热的变化;如此贼风虚邪早晚会不断侵袭人体而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了。这样,小病就会发展成为重病,而大病则就会病危或死亡!所以说,现时之病,仅依靠“祝由术”是不能把病治好的。)( 往石人居禽兽之间  石人,去世的人,这里指古时候的人。  居禽兽之间,这里是指与禽兽相伴。意指,古人居住地的周围,都是禽兽。  ③内无眷慕之累  眷慕,依恋;怀念  ④外无伸宦之形  伸宦,指官,做官。  ⑤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  此话主要意思是指,今人为追求名利而产生的各种各样的忧患,使得不良的情绪致病;同时,繁杂的劳役对外损失人体。  ⑥又失四时之从  四时,即四季;  之从,顺从。此话意指不遵守顺应四季变化的规律而致病,比如空调病等。  ⑦逆寒暑之宜  逆,违背;  宜,应该的。此放意指,人违背了自然变化的规律,天冷了,不穿衣服,天热了,过度吹空调,过食冷饮。  ⑧虚邪朝夕  朝夕,这里不是指早晚,而是指经常的意思。 )——(岐伯回答说:古时候的人们,生活简单,巢穴居处,在禽兽之间追逐生存。寒冷到了,利用活动以除寒冷,暑热来了,就到阴凉的地方避免暑气。在内没有眷恋羡慕的情志牵挂,在外没有奔走求官的劳累形役,这里处在一个安静淡薄、不谋势利、精神内守的意境里,邪气是不可能深入侵犯的。所以既不需要药物治其内,也不需要针石治其外。即使有疾病的发生,亦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  现在的人就不同了,内则为忧患所牵累,外则为劳苦所形役,又不能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常常遭受到“虚邪贼风”的侵袭,正气先馁,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这样轻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医好疾病了。 )(读《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1——祝由能治病吗

古今色脉诊异:古人“厚古薄今”的意识非常强烈,表现在中医方面则尤为突出。但就中医的色诊与脉诊,《黄帝内经》就有详细描述。

  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帝曰:“善!余欲临病人,观死生,决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闻乎?”意思是,黄帝希望他如果作为一名医者遇到了一个病人,假如在诊断时他能够做到观察疾病的轻重,决断疾病的疑似,掌握疾病的要领,那么这时他心中就一定会像有日月一样地光明!但究竟如何才能做到这种境界,他想听听岐伯怎么说。)(余欲临病人  临,临近、靠近,这里主要是指诊断病人。当然要靠近了 )——(黄帝道:很好!我想要临诊病人,能够察其死生,决断疑惑,掌握要领,如同日月之光一样的心中明了,这种诊法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曰: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岐伯则首先强调或者说是总说道:“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此意为,医者临床对色和脉的诊察,那可是神明都所重视的诊法要领,同时也是历代“师传徒”的秘笈啊!医道既有传承,那么古今亦就大不相同。接着岐伯便以“厚古薄今”的思想,区分描述了这种传承。)(上帝之所贵也  上帝,中国古代的上帝,就是当时中国人的祖宗神,即五帝。五帝中最优秀者,是黄帝和炎帝。而所谓首先是说,天子们的家族—“炎黄子孙”—乃是黄帝或炎帝的后代,后来就成为中国一般人祖宗的代称。也就是说,秦汉及其以前,中国古人所信仰的上帝,乃是他们的祖宗。北京的天坛即上帝之庙。 ,动词,表示重视讲。)——( 岐伯说:在诊法上,色和脉的诊察方法,是上帝所珍重,先师所传授的。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日为太阳之精,太阳之精主“精化为气”,气的寒热温凉表现在面色上,面色红说明气分有热,面色白说明有寒,面色青紫是有瘀等。月为太阴之精,太阴之精主“气生形”,这里的“形”指营血行于脉中。脉数是太阳之精过盛,太阴之精不藏而有热;脉迟缓是由于太阳之精衰,太阴之精过盛而有寒等。同时《黄帝内经》将足之十二经脉与十二月相对应。)——(色以应日,脉以应月脉为奇恒之腑,“为地气之所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脉为血之府,又为奇恒之腑,藏精而不泻,脉之所藏为营血。对应面色,色为阳气在外的表现,脉以应月,根据月的朔望规律脉动搏动有盛衰。——之藏精与五脏藏精的形式还是有区别的,五脏藏精是全封闭状态,而脉藏精是血行于脉中,经脉有12条,左右两边加起来共有24条,还有奇经八脉等,其中不同经脉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经文中手之经脉对应十日,足之经脉对应十二月,根据月份的不同针刺的经脉也不同,正如《灵枢·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所述:“正月、二月、三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阳;四月、五月、六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阳;七月、八月、九月,人气在右,无刺右足之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左,无刺左足之阴。)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540---(首先,“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 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这段非常详细地说明了上古时代的色脉诊法。说上古有名医“僦贷季”,相传是岐伯的祖师。他在研究色脉诊法的道理时,往往能做到通达神明,并且能联系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及六合;显然,“僦贷季”这种不脱离色脉诊法的正常规律,并能从相互变化当中观察人体生理病理的奥妙与要领,正是上古医者的圣贤境界!所以,古来医者要想了解诊病的要领,那就是必须重点诊查患者的色与脉。因为,人体的气色就像太阳一样有阴有晴,而人体的脉息也像月亮一样有盈有亏;医者需要经常注意诊查患者气色的明晦与脉息虚实的差异,这就是诊法的要领。总之,按照“天人相应”的原理,人体气色的变化是与四时之脉息相应的;这一道理,上古先贤是极为重视的,因为它合于神明。因此,只有掌握了这种色脉的诊法,才可以避免死亡而益寿延年;也只有生命安全,益寿延年了,人们才会称颂上古之先贤的圣明啊!)(上古使  使,这里作医生讲。  ④理色脉  理,作动词,区分辨别之意。  ,通过观察人的面色的变化来诊病,属面诊的范畴  ,指中医传统的切脉方法 )——(上古有位名医叫僦贷季,他研究色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够联系到金木水火土以及四时、八风、六合,从正常的规律和异常的变化,来综合分析,观察它的变化奥妙,从而知道其中的要领。我们如果要能懂得这些要领,就只有研究色脉。  气色是像太阳而有阴晴,脉息是象月亮而有盈亏,从色脉中得其要领,正是诊病的重要关键。而气色的变化,与四时的脉象是相应的,这是上古帝王所十分珍重的,若能明白原理,心领神会,便可运用无穷。所以他能从这些观察中间,掌握情况,知道去回避死亡而达到生命的安全。要能够做到这样,就可以长寿,而人们亦将称奉你为“圣王” 了。 )(黄帝问:我听说古代的行医者给人治病,只需要用调节精气运行的祝由术,就能够使患者恢复健康。现在的人治病,既需要服用以毒攻毒的药剂祛内邪,还需要在体外施用针石术疏通经脉,结果却是治愈或未愈皆有可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岐伯回答说:在久远的上古时代,人们依山傍水建巢筑穴居住,靠采摘野果和捕鱼打猎为生,随时都有遭到凶禽猛兽侵害的生命危险。冬天只得通过身体运动驱除寒气,夏天只能跑到阴凉的地方躲避暑热。然而,他们内心却没有高低贵贱攀比的烦忧,身体也没有过度追求感官享受的劳累。大家都始终保持着恬淡闲适的简朴生活状态,每个人的身心就不会遭受外界邪气侵害。因此,就无需服用以毒攻毒的药剂祛邪,也不需要在体外施用针石术治病。即便是偶感身有微恙,就只需要用祝由术调节一下精气运行即可。

    现在却不是这样,人们内心总有高低贵贱攀的忧患,身体则为过度追求物欲享受而劳累,又不顺应四时节气变化的天道法则,反季节逆寒暑肆意妄为。因此,就必然会随时遭到外界虚邪贼风的侵害,导致内伤五脏骨髓而外伤九窍和肌肤,以至于轻病必重而重病必死。这时,行医者再用调节精气运行的祝由术,就治病不灵了。

  黄帝说:你讲得太好了!我想亲自临证患者,直接观察其死生,准确掌握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要领,者心情就像盼望日月的光辉一样迫切,你可以给我讲授吗?

  岐伯回答说:观察气色和脉象的诊断方法,天机不可泄露,这也是先师所授。你既然诚心求知,我就告诉你吧。

    上古时代的医道传人名叫僦货季,他研究人的气色和脉象,具有通达神明的非凡造诣。察地理可合五行金木水火土,观天象则应四时八风六合,从不脱离天道常规。因此,他就能根据患者的气色和脉象变化,准确把握病因病理和治疗的要方。再想验证这个要方,只需通过复察患者气色和脉象就可下定论了。

    人的气色就像太阳和天气的阴晴变化,脉息就像月亮的盈亏圆缺。只有遵循天道常规探求诊病要领,才能够掌握这个要领。人的气色变化与四时节气脉象相应,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奥妙天机。心有灵犀一点通,就可以远离死亡而保全自身性命。能够这样保持与天道同生共长的人,就可以被称为“至圣天王”了。

  中古时代的行医者给人治病,他们总是等到病症表现出了才能进行诊治。先给患者服用汤药十天,以祛除“八风五痹”之类的病邪。如果十天疗程还不能治愈,就再用草药治疗。不过,这样也能标本兼治祛除病邪。

    近代的行医者就不是这样了,他们治病不能遵循四时节气的天道常规,又不懂气色脉象与四时节气的相应关系,也搞不清楚病因病理的顺逆变化。直到患者的疾病已经发作了,才想用微针术治其外,再用汤药治其内。医道浅薄医术拙,如此劣粗枝大叶地贸然行事,而自以为扎针用药会精准有效,结果却只能导致患者旧疾未愈心病又起。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亥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其次是中古。经文曰:“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汤液十日,以去八风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苏草菱之枝。本末为助,标本已得,邪气乃服。”每况愈下,中古时候的医生治病,疾病发生了才加以治疗:先用汤液十天,祛除风痹病邪;然后如果十天病还没好,则继续施以草药治疗。另外,医生和病人也要相互配合,这样病邪才有可能被驱除。)(治以草苏草亥之枝,这里泛指中草药。  ②本末为助,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叫本末倒置,说的是把原因和结果搞反了。那本末为助,则是指,搞清疾病形成的原因和结果,作为诊断病情的帮助。 )——(中古时候的医生治病,多在疾病一发生就能及时治疗,先用汤液十天,以祛除“八风”、“五痹”的病邪。如果十天不愈,再用草药治疗。医生还能掌握病情,处理得当,所以邪气就被征服,疾病也就痊愈。

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543---544---545---(最后是“现世”,也就是“时下”,经文里将此命名为“暮世”:“暮世之治病也则不然。治不本四时,不知日月,不审逆从,病形已成,乃欲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粗工兇兇,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现世”则就更差了!“现世”医生治病,不根据四时的变化,不了解色脉的重要,不辨别色脉的顺逆;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起用汤液治内、用微针治外。就这还大肆地吹嘘自以为能够治愈,而结果却多是原来的疾病还没治好,反而又添上新病了。)(暮世,与上古、中古相比,暮世指的就是当下。  ④治不本四时  治,治病;  本,根本,这里指遵从之意  四时,四季  ⑤粗工凶凶  粗工,指水平很低的医生; )——(至于后世的医生治病,就不是这样了,治病不能根据四时的变化,不知道阴阳色脉的关系,也不能够辨别病情的顺逆,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用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医术浅薄、工作粗枝大叶的医生,还认为可以用攻法,不知病已形成,非攻可愈,以至原来的疾病没有痊愈,又因为治疗的错误,产生了新的疾病。 )( 黄帝说:前面讲的内容我已经听明白了!我还想懂得怎样进行临床诊治,直接观察患者的死生征候,分析判断各类症状和病因,掌握医道要术就像日月一样光明普照,先生可以给我讲授吗?

    岐伯回答说:观察人体气色和脉象的养生医道要术,是上苍天帝的神明启示,又通过列祖列宗师承传授给我。既然你正心诚意求道,我就倾囊相授给你吧。

    在上古时代,有一位得到天帝启示的养生医道传播使者,被称为僦货季。他辨识人体气色和脉象,能够通达天帝神明。察地理可合五行金木水火土,观天象则应四时八风六合,从不脱离天道纲常。因此,他就能观察到五色五气变化的玄妙,准确运用养生医道要术。想掌握这个养生医道要术,就只能通过观察人体气色和脉象变化来学习。

    人体气色变化与太阳昼夜变化相应,经脉波动变化与月亮盈亏变化相应。只有遵循天道常规探求诊病要术,才能够掌握这个要术。人体气色变化又与四时节气脉象变化相应,感悟到了这个天帝灵音就可以通达神明,也就可以趋生避死。能够运用这个养生医道长治天下者,就被称为“至圣天王”。

    到了中古时代,给人诊治疾病的行医者,只是在疾病症状已经表现出来时才进行调治。他们先给患者服用膳食醪糟汤液调养十天,以消除“八风五痹”之类的病邪。如果膳食调养十天还不能康复,就再用草药方剂治疗。这样进行本末协调标本兼治,才能彻底降服病毒邪气。

    到了古代末期,行医者就不是这样了。他们给人诊治疾病不能遵循四时节气变化的天道常规,又不懂气色脉象与日月变化的相应关系,也弄不清楚病因病理的顺逆关系。直到患者的疾病已经发作了,才想用微针术进行体外调治,再用汤药调治内病。医道粗浅医术拙劣,自以为运用针刺补泻疗法和药物以毒攻毒就能够包治百病。结果却只能使人旧疾未愈,新病又层出不穷。)——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读《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2——色和脉的道理

  (望闻问切四诊要道: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此四诊虽然内容繁多,但每一种诊法却是有要点的,即题目中所谓的“要道”。比如“望诊”的要道就是望“色”,切诊的要道则是切“脉”;总而言之,临床诊法的要点仍然是“色脉”。

帝曰:愿闻要道。(黄帝关于诊法要道的询问,)(黄帝道:我愿听听有关临证方面的重要道理。

  岐伯曰: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国!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岐伯的回答是:“治之要极,无失色脉。用之不惑,治之大则。 逆从倒行,标本不得,亡神失身。去故就新,乃得真人。”意思是说,岐伯认为治病最重要的,莫过于不误用色诊脉诊!即,使用色脉的诊法,没有疑虑,此乃诊治之最大原则。如果医者诊病时把病情的顺逆搞颠倒了,加之处理疾病时又不能取得病人的配合,那么治疗则就会使病人的神气消亡,身体受到额外重创。故而医者临证时一定要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钻研崭新的色脉学问;只有如此努力进取,医者方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水平。)(岐伯说:诊治疾病极重要的关键在于不要搞错色脉,能够运用色脉而没有丝毫疑惑,这是临证诊治的最原则。假使色脉的诊法不能掌握,则对病情的顺逆无从理解,而处理亦将有倒行逆施的危险。医生的认识与病情不能取得一致,这样去治病,会损害病人的精神,若用以治国,是要使国家灭亡的!因此暮世的医生,赶快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对崭新的色脉学问要钻研,努力进取,是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地步的。 )

  帝曰:余闻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离色脉,此余之所知也。(余闻其要于夫子矣  其要,这个要点,指理色脉。  于,从  夫子,指岐伯 )——(黄帝道:我已听到你讲的这些重要道理,你说的主要精神是不离色脉,这是我已知道的。

  岐伯曰:治之极于一。(治之极于一  极,极致,这里当关键、要点讲 )——(岐伯说:诊治疾病的主要关键,还有一个。

  帝曰:何谓一?( 黄帝道:是什么?

  岐伯曰:一者因问而得之。( 岐伯说:一个关键就是从与病人接触中问得病情。

  帝曰:奈何?(黄帝道:怎样问法? 

  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老;神的得失,关系到人的昌亡,养生者当慎养。)(黄帝在聆听了岐伯上述关于诊法的根本法则与要领后,明确了临证诊治疾病绝不能丢弃气色和脉象的诊察。但岐伯马上又补充了一点:诊法中还有一点极要关键,那就是“问诊”!并为此向黄帝说明道:“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岐伯这里的意思是说,临证医者诊查疾病时,首先要记着关好门窗,然后再向病人详细询问病情,唯这样病人才能够如实地向医者主诉自己的病情。而医者在经过问诊并参考色脉以后,即可作出判断:如果病人面色光华,脉息和平,这叫“得神”,预后良好;反之如果病人面色无华,脉不应时,此则叫做 “失神”,预后不佳。)(闭户塞牖  ,是一扇门,门户。牖(yǒu),是窗户,门户。户、牖是同义连用。闭、塞也是同义连用。闭户塞牖,就是关好门窗,换言之,当我们要说重要的事情时,为了防止别人听到,都会把门窗关好,在这里用这个词,表示要谈及重要的事情。  ⑨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神是什么,我们常说,这个人显得很有神。但是,当你让他戴上一个墨镜,你还会说这句话吗?其实,所有的神,都体现在人的眼睛上,因为,眼睛包含着人体的五脏的信息。如下图:

byb.cn

为什么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有神,又被我们俗称为放电。当你五脏功能调理的非常好时,你才能放出电来,反之,你就放不出电来。因此,能放出电,说明你“家”里有“余粮”。现在好使很多年轻人,整天看着也无精打彩迷迷登登的,说明家已无余粮了。这就是叫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岐伯说: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关好门窗,与病人取得密切联系,耐心细致的询问病情,务使病人毫无顾虑,尽情倾诉,从而得知其中的真情,并观察病人的神色。有神气的,预后良好;没有神气的,预后不良。

帝曰:善。——541---542---(黄帝说:讲得很好。)( 黄帝说:我想听你再详细讲讲其中的道理。

  岐伯解释说:诊治疾病最关键的要领,就是切不可误断气色和脉象。能够清晰准确地运用天道常规,这是临证诊治的基本法则。如果违背这个基本法则而倒行逆施,给人治病就不能治标也不能治本。如果用这种倒行逆施的方法来治天下,就会灭息社会正气,从而导致国破家亡。因此,能够自觉破除旧弊陋习而敢于树立新风者,方可称为真人。

  黄帝说:我终于从先生这里得知了医道要领。先生所讲的不离色脉天道常规,这些我都已经明白了。

  岐伯又总结说:诊治疾病的医道,修炼至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黄帝追问:怎样才能称为天人合一?

    岐伯回答说:就是全心全意察因而知果,一以贯之。

  黄帝问:究竟怎样来察因呢?

  岐伯说:遵循天道常规,清除内心杂念。先把患者隔离在一个安静的屋内,彻底屏蔽外界干扰。然后关好门窗,再通过倾心交流了解病人的疾患。务必使患者能够放松身心尽情倾诉疾苦,就可以从中仔细观察病人神色的细微变化。如果是自身心力神气尚存者,就能够通过治疗恢复健康。如果是心力神气已经丧尽者,就能断定是不治之症。

  黄帝感叹说:先生讲得太到位了!)(黄帝说:请先生再给我讲讲医道要义。

  岐伯回到说:诊治疾病的医道要义最关键点,就是不可失察气色和脉象。准确无误地运用天道常理,这就是给人治病的基本法则。如果违背天道常理,颠倒了顺逆关系,就不能治标也不能治本。如果丧失了天道精神,本末倒置治理天下,就必然会使国家衰亡。因此,能够破除旧弊习俗树立清新正风者,才可修炼成天下为公表里如一的真人。

  黄帝说:我终于从先生这里听到了医道要义。先生言不离色脉天道常理,我都已经明白了。

  岐伯又提示说:诊治疾病的医道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

    黄帝追问:怎样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岐伯回答说:天人合一,就是全心全意察因知果,聚精会神一以贯之。

  黄帝问:究竟怎样才能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呢?

  岐伯回答说:自己首先要遵循天道常理,完全清除内心杂念。然后,把患者隔离在一个安静的屋内,彻底屏蔽外界干扰。再关好门窗,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因。通过因势利导,使得患者自身的神志意念积极配合,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得到天道精神者就能顺利康复,丧失天道精神者则必然死亡。

  黄帝说:我完全明白了!)——标本不得,亡神失国读《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3——诊治疾病的要领

总结:

本篇开头说了两个问题,主要是指诊病的方法;而结尾总结处说的两个侧重点,则是治病和病人愈后的前景,即,第一,是祝由;第二,是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关于祝由的问题,在前文已经论述过了。其实,祝由方法,与其说是一种巫术,不如说是一种心理疗法。心理疗法,是一种西医的说法,而中医则用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来解决情志致病的问题。比如,相思病,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情志病,一旦相思的问题解决了,病也就好。同样,中医认为:恐(肾水)胜喜(心火),喜(心火)胜悲(肺金),悲(肺金)胜怒(肝木,怒(肝木)胜思(脾土),思(脾土)胜恐(肾水)。而恐、喜、悲、怒、思,全部是情志的一种极端表现,而中医的治病原则就是阴阳平衡,不能过,也不可不及。所以,祝由正在运用了这些理论,来做病人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是有其道理的,不能简单称之为巫术。其实,过去中医院里的祝由科,现在祝由科的从业者变成了心理咨询师了,虽然叫法不同,实际上运用的原理是一样的。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啥叫神呢?说白了,就是眼睛能不能“放出电来”。比如,一个饥饿很长时间的人,必是无精打彩的,是一种失神的表现,不可能放出电来,为什么呢?因为脾主肌肉,饿久了,人必然是瘦小枯干,何来神也?

  同样,当一个人受到过度惊吓,比如,上刑场上的人,都会用绳子把裤腿扎住,为什么呢?因为犯人会大小便失禁,会魂飞魄散,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神。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医认为,肾主二便,尿失禁,明显是恐伤了肾,肾无法约束二便所致。而中医认为,肝藏魂,肺藏魄,之所以会“魂飞魄散”,同样也是伤了肝和肺。

  什么情况下,人才会有神呢?只有当你家有余粮时,才会有神,才会放电,这叫有其外,必有其内。因此,放电一说,一般只应用在青年男女身上。但是,你发现没有,在公交车上,在地铁上,在电梯里,即使年青男女,能放出电的人少之又少了。为什么?家里早已无余粮,过度透支也!这和目前整个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因此,提醒各位,想要“得神者昌”,必不能过度透支,以备余粮。否则,不仅生不出孩子,并且,一点电也放不出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