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状元 状元郎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这里的乡试不要想当然是全省考试,相当于现在的全省高考第一),会试第一称会元(会试第一指的是全国考试第一),殿试第一称状元(殿试第一就是在皇帝老子面前考试,皇帝钦点的第一) 状元的影响力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一个响亮的名字“状元”。一千三百年来,这个名字曾经风靡过整个中国大地。使千百万士子追逐着这顶桂观,通过金榜挂名,步入政坛,获得升官晋级的机会。中国的老百姓把他们看作文曲星下凡,全国震动。“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成为当时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 状元VS科举 中国科举的产生,是时代的骄傲,科举意在选才,它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状元在中国历史上的政坛、文坛上都有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奇特现象。 考状元 之前的文章当中我已经跟大家介绍过帝国最基本的考试,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的,就是考秀才。 以上就是考秀才的经过了,这个是帝国考状元之路最基本的,如果基础打不好,那么你跟状元没啥关系,还是回家重点吧,所谓地基不稳当,你还想着去建楼房,这不是在开玩笑嘛?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是不是跟你想的就不一样了,秀才也是有三六九等之分的。 天和地 “学而优则仕”千年来不变的传统,一方面是为帝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另一方面也是在不断更换着所谓的贵族。寒门学子一步登天。“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卧薪尝胆、悬梁刺股、死钻八股、勇跳龙门。这些无不体现了那个时期,这条道路所带来的天大好处,当然这里面也只有一小部分人能爬到顶端。只要有这样一条路,就会有人选择走下去。 熬夜狂欢 助威世界杯 第三次考试叫乡试,只有获得秀才资格才可以参加,所有通过乡试的叫举人,被荐举之人。其中乡试里边的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 乡试知识 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元代在行省举行,但腹里则分别在河东、山东二宣慰司和真定、东平、大都、上都四路举行,共17处。考试分两榜,蒙古、色目人榜只试两场,汉人、南人榜试三场。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式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 第四次考试叫会试,由有举人功名的人参加,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进贡给天子的士子。贡生里边的第一名叫会元。 会试小知识 ![]() 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在北京内城东南方的贡院举行。会试的主考官4人(明代为2人)称总载,以进士出身的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上的官员,由部都请派充。 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清代无定额,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会试揭榜后,中式者于下月应殿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乡试次年,即丑、辰、未、戌年春季,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又称「礼闱」、「春闱」,考三场,每场三日。 到皇帝那儿的考试叫殿试,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里边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状元。 ![]() 殿试小知识 ![]() ![]() 殿试,为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到了元代元顺帝,殿试划分一、二、三甲,而明清沿元制分三甲。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从唐朝唐高宗时期起创立的(由于武则天进行发展多数人认为是其创立),在宋代成为常制。 保和殿(清代殿试之处) ![]() 历史意义和影响 ![]() 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 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自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的第一位科举状元孙伏伽(河北故城县人)开始,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河北肃宁县人)止,在这1283年间,科考的榜数为745榜,共产生了592名状元(一说504人),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考的状元以及各代的武状元,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 其实通过刚开始天和地那一栏就可以知道,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就是科举的直接目的,光宗耀祖。读书的直接功利目的就是入仕。自孔老夫子起,“学而优则仕”成了亘古不变的知识分子的奋斗之路。 所谓十年寒窗苦,只为金榜题名时。 一介书生,考取状元实在不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乡试、省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想想自己高考的当年,这个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这个绝对比你高考的时候不知道要难上多少倍,如今这个社会你的选择多了,有很多学校你可以选择去上,去学习。不一定非要通过高考,或者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因为这个社会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古人似乎就是只有这样一条路发家致富,我总是这样认为的。科举所带来的功利心已经深入每一个读书人,甚至是每一户人家家里。所谓往往造就出来的孩子就只会读书。也就是所谓的书呆子,因为他只干过一件事情,就是读书。 ![]() 很多人可能考了一辈子也还没有考上,还记得以前那篇《范进中举》吗?范进中举之后疯了。 宋代大文豪苏洵就曾发过“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的感慨。特别到了清代,考到白发满头仍然是个“童生”的不乏其人。四五十岁中进士,人们并不觉得他年龄有多大,“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就是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生动写照。如宋代共产生了118个状元,据《中国状元全传》载,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1人,其中20岁—30岁中状元者37人,占72.5%,最小的18岁,50岁以上中状元者2人。清代共有状元114人,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岁—30岁中状元者19人,占35%,最小的21岁。50岁以上中状元者5人,最大的62岁。状元之路绝不易于巴蜀之道。 ![]() 看看这个数据,我差点吓尿了。原谅我,我这不是情绪激动,我真的是被古人的坚持和毅力给震惊了。 就在你的身边其实也是有这样的,很多人读书真的很厉害,可是平时跟你在一起的时候,你甚至会用震惊来形容,因为除读书他好像什么也不会。 古人也是这样,有的人即使高中了状元也是碌碌无为的带着这个名头结束自己的一生。 在这七百多位状元郎中,也不乏平庸之辈。为数不少的人高中状元后,一事无成。他们性格怪僻,饮酒成癖,穷困潦倒,暮年凄惨。唐代昭宗光化二年(899年)状元卢文焕,穷苦之极,连顿酒也喝不起,可谓够可怜的了。还有许多状元,为官一任,了无政绩,终生平平。更有甚者,投降叛军,诬陷谄媚,被史书称为“奸邪小人”。如投降金兵、助纣为虐的北宋状元莫俦。此等状元,无以入史,难留清名,可称状元中的不肖败类。在状元科考中,有时也并非全凭真才实学,有的人就是靠走关系或是偶然原因高中状元的。唐代就有“许愿状元”牛锡庶、“自荐状元”尹枢、“相扑状元”王嗣宗等,从其绰号即可见其为人。状元裴思谦则更为恶劣,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礼部侍郎高锴知贡举,主持科举考试。他标榜公正,宣言杜绝请托。裴思谦凭与赫赫有名的大宦官左神策军中尉仇士良的关系,要求高锴让他当状元。当时,文宗皇帝是个傀儡,仇士良权倾朝野,裴思谦怀揣仇士良的信,公然对高锴说:“裴秀才非状元不放。”高锴沉思良久,自知无力相抗,不然马上就会大祸临头,只好无可奈何地把裴思谦录为状元。天下动乱,皇权旁落之时,貌似公正的科考常常难脱权宦重臣的掣肘,成为宫廷政治的玩偶,这不能不说是科考状元的悲哀。 待续 状元的故事还没有完结,后面会跟大家讲状元之最。还有就是考状元路上最牛逼的存在。 “连中三元”请问你知道这个是什么意思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