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通人心,一本书带你通读儒家核心思想

 blackhappy 2019-05-13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通人心,一本书带你通读儒家核心思想

圣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凡人,其超凡入圣之法门,皆在“志学”二字。而今天的我们之所以要回头去读圣贤书,向圣人发问,所为的,其实是对当下生活的追问。

无论是温良恭俭的《论语》《大学》,还是超然物外的《老子》《庄子》,每一次对经典的阅读,都是一次与圣人的对话,都是一次对当下人生的反思与自省。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在《论语》这本书中,没有高高在上、不可亲近的孔圣人,只有一个带着弟子们颠簸流离、周游列国,希望自己的治国为政思想能被国君采纳的老人家,只有一个虽处逆境,却仍然乐观、豁达,端坐于杏坛之上,弦歌鼓琴的孔夫子。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通人心,一本书带你通读儒家核心思想

可以说,《论语》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全部学术思想。一部《论语》,说尽为政之理、做人之道。假使我们能够真正读懂《论语》中那些深藏在字里行间的珠玑之言,就能全面地掌握儒家的底层逻辑,进而提高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力和判断力,让我们“不惑”于人生。

《论语三百讲》这本书的作者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先生。傅先生在早年在耶鲁大学就读时,曾师从著名汉学家余英时先生,并深得其真传。傅佩荣先生学贯中西,学养深厚,其治学态度之严谨、理论创见之新颖,在当今学术界久负盛名。而傅佩荣先生在宗教、哲学等方面造诣尤深,他对《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等传统经典的解读和阐释,都颇有见地,令听者如饮琼浆、沉醉其中。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通人心,一本书带你通读儒家核心思想

《论语三百讲》这套书的装帧极为考究,拿在手上掂量一下,那扎实的分量着实让人能感觉到几分厚重。而封面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暗黑色当中闪耀着一抹金黄,暗合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之意。

这套书乃是傅先生四十年研学心得之大成。傅佩荣先生用质朴而凝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孔子那丰沛灿烂的精神世界,在他深入浅出的讲述下,儒家思想的全部核心与精华,尽在吾彀中矣!

01 仁者无敌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孔子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按照傅佩荣先生的观点,孔子的核心思想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也就是“承礼启仁”,而假如一定要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仁”。

可究竟什么才是仁呢?

在《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仁”这个字。比如在《学而第一》这一章中,孔子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巧言令色,鲜矣仁。”

傅佩荣先生认为,结合上下文来看,这里的“仁”应当翻译成“真诚的心意”。而孔子所说的这番话,就是说那些说话动听的、讨人喜欢的人,他们的心意很少是真诚的。为什么他们的心意不真诚呢?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仁”。

也许有人会问,在求职应聘时,或者在职场交往中,如果不“巧言令色”,而表现得木讷呆板,恐怕也不行吧?

对此,傅佩荣先生认为,我们在学习儒家经典的时候,千万不能一味生搬硬套,而要读透字句表面隐藏的真意,否则的话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了。在他看来,孔子这句话的本意是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会心意真诚,那我们就要反过来提醒自己:不妨巧言令色,但一定要有真诚的心意,只要有真诚的心意,巧言令色又何妨?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孔子毕生所倡导的儒家思想,究其本源,是想要引发人们内在的力量,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被动守规矩变成主动。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恪守规则,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觉得应该这么做。

傅佩荣先生进一步向我们阐述,孔子所讲的“仁”这个概念,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人之性、人之道、人之成。

所谓人之性,就是由内心的真诚所带来的积极向善的力量,也就是自我与他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实现。

所谓人之道,也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择善固执”这个概念,诚之道,择善而固执者也。

所谓人之成,就是指人的生命的完成,也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止于至善”。人到了至善的境界,生命便得到圆满。但这个境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升华自己的内心,努力在自己的内心构建起一个如同孔子所说的,完整的“仁”的体系,只有如此,我们的人生才会充实而圆满。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通人心,一本书带你通读儒家核心思想

02 君子不器

在整部《论语》当中,除了“仁”之外,还有一个词的出现概率也很高,那就是“君子”。在傅佩荣先生看来,《论语》中所讲的“君子”,是指那些立志成为君子的人。也就是说,君子是一个动态,是一个趋势,其核心是看一个人有没有成为君子的志向。

那我们要怎样做,才有希望成为一个君子呢?在《论语》中,孔子给出了他的答案:君子不器。

这话很有意思。“器”就是器皿、器具,而孔子这句话是想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君子,你的目标并不是要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言外之意就是说,一个君子应该全方位地学习,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某一方面,要力争成为一个全才。

在傅佩荣先生看来,孔子所提倡的全才,也可以相应分为三个层次:人才、人格、人文。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层次——人才。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读完大学后,就会有一个赖以谋生的专业。你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找到一个职业工作,获得一种社会地位,当你在一个行业内深耕多年,获得一定的成就之后,便可以称之为专家。但如果你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终究只是孔子所说的“器”罢了。换句话说,一个人只会埋头读书、智商很高,是不够的,还有有良好的情商,这就要说到全才的第二个层次——人格了。

如果说人才教育是用之于外的话,那人格培养就是求知于内。在孔子看来,对人格的陶冶,都离不开“仁”,也就是内心的真诚。假如你做一件事,要考虑自己的内心是否真诚,是否主动愿意这样做,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做再多事,也无法改变和提升内在的自我。在此基础上,傅佩荣先生进一步指出,对人格的培养,不仅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更离不开父母和师长的言传身教。

全才的最高层次则是人文教育。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有了赖以谋生的专业技能,有了高尚的人格,这个时候,还需要有一点艺术爱好,以及哲学修养,只有这样,一个人的生命才称得上是真正完整而圆满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通人心,一本书带你通读儒家核心思想

03 知人与人知

现在,孔子已经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路,只要顺着这条路坚持走下去,我们也有机会成为“仁者”和“君子”。

可是,万一我们有幸成为了万中无一的“仁者”和“君子”之后,却发现自己依旧是一瓶藏在深巷中的好酒,无人问津,那我们又该如何呢?

这时,孔老师又发话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要担心自己没有能力做到这些事。这就是说,孔子认为,我们不要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而要想想,万一别人给自己机会,让我们去做一件事,而我们却做砸了,这该怎么办?

至于怎么办,孔老师早就替我们想好了:“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也。”就是说,别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设法让别人去了解你,或者说,让你值得被别人了解。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当中,要了解一个人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才会有“日久见人心”的说法。想真正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看他过去的言行表现,还要看他现在做事的态度和能力,以及他未来想要发展的方向。

这就是说,了解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是需要用时间来验证的,也需要有场合、有机会让这个人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那假如没有机会表现,又怎么办呢?这时候你就要放下面子,主动推销自己。孔子自己也是这样做的,他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就是为了向当权者兜售自己的治国观点和理政思想。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通人心,一本书带你通读儒家核心思想

在孔子看来,推销自己并不是什么坏事,只要你真的有本事、有才华,能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那这就是国家之福。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出名要趁早”,许多年轻人看到别人成为网红,赚了大钱,搞得自己满心焦虑,也迫不及待想要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但这在孔子看来并不可取。要知道,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终究不能长久。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需要一点《论语》的智慧。不要着急,先尽量沉淀自己、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当时机到来,便可以尽力展现自己的才华,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论语通人心,一本书带你通读儒家核心思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