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绝句, 作者要用20个字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用字炼字要非常讲究。《静夜思》中却出现了两次“明月”,两个“头”字!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 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卢延让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明了作诗炼字的不易和艰辛。 李白是那么牛的诗人,应该惜字如金才对,为什么《静夜思》中有这么多重复的字? 可惜李白已经远去,我们无法追问他到底是怎么写的? 可惜唐代没有编李白的全集! 更可惜的是,现在传下来的唐人选编的唐诗选本,也没有选李白这首《静夜思》! 但这至少说明,在唐代,《静夜思》不像现在一样家喻户晓! 现存最早的,选了李白《静夜思》的诗集都是宋代的。 1.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李太白文集》(称缪本,北宋刊本残本,卷十五至卷二十四是以清康熙五十六年缪氏双泉草堂刊本配补的,《静夜思》在卷六) 2.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静嘉堂藏《李太白文集》宋刊本三十卷(称宋蜀本或宋乙本,北宋末、南宋初据苏本翻刻) 3.郭茂倩《乐府诗集》一百卷(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宋本) 这三个版本的《静夜思》一模一样! 都是: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雕版印刷业较为繁盛,为书籍的广泛流传和普及创造了条件,再加上宋版书因其刻印精工和流传稀少,世人多以宋版书为贵。 更为宝贵的是,宋代很少出现书商为了牟利而乱刻书,书的内容还比较纯净,没有因为一些商业因素,把书弄的不像书。 就李白的诗而言,宋距唐时代最近,可信度也更高! 《静夜思》的这个版,一直流传到清代! 元代的时候,出现了另一个版的《静夜思》 忽见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起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元人范德机《木天禁语》,明李攀龙校(明格致丛书本,明万历刻本)《新刻木天禁语》 明代的时候,又出现了几个版本: 忽见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人王良臣《诗评密谛》(天启年间刻本)卷二;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攀龙编《古今诗删》二十三卷(阕本,明刊朱墨套印本,日本尊经阁文库藏); 床前见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万历谢天瑞《诗法》(明复古斋刻本)卷七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万历曹学佺编《石仓历代诗选》 晕了吧,不知道哪个对,那个错了吧?是不是有种被骗很多年的无奈? 为什么你从小一直背到大的版本逐渐取代了其他版本呢? 这要归功于一本书! 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 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江苏无锡人。他从小家庭贫寒,他在寒冬腊月读书时,手里常常握着一节木头,自慰地说:木能生火,可抵挡寒冷。他一生做官没有超过七品,1764年的一个春天,他开始编选《唐诗三百首》,想替代当时的蒙学流行书籍——《千家诗》,口气大吧!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他选诗标准是“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 1765年,编集成功! 最开始编选唐诗的人叫孙季良,生活在开元天宝时期,与著名诗人张说、贺知章等人同列“开元十八学士”。孙季良的传世诗文作品极少,在整个唐代文学史上湮没无闻,但在唐诗选本史上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他编选的《正声集》是第一个唐人选唐诗的诗歌选本! 从孙季良开始,到辛亥革命期间,大概一千二百余年间,有六百多种唐诗选本,有的被时代潮流的洪沙淹没的连片言只语都找不到了,有的被编进了各种丛书,保留下来了,但流传都不广,只有《唐诗三百首》,其流传程度就不用我在这里废话了。 正是《唐诗三百首》流传太广了,李白的这首《静夜思》随着这本书的流传,流传到人们的心中,成了现在的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一些李白的诗,我们到现在也无法弄清他原来的样子: 比如: 《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宋代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题目叫《送孟君之广陵》,是“碧山尽”不是“碧空尽”。 再比如: 《将近酒》中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唐写本唐人选唐诗》中题目是《惜樽空》,这两句是 “床头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云暮成雪”。是“床头”,而不是“高堂”,是“青云”,而不是“青丝”。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