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李东垣“红花少许”之用

 安歌_ 2019-05-14

作者 / 1汤阳 2李文凭 1刘喜明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7医院

编辑 / 许红 ⊙ 校对 / 张芊芊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受《内经》“土者生万物”理论所启,提出“人以胃气为本”学说,被后世誉为“补土派”。红花为活血之品,东垣亦常用之。考其所撰《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三著,涉及红花方剂53首。其所用红花药量有载者,多达一两,少至半分。另30首方剂,仅以“红花少许”以示其量,颇耐寻味。《脾胃论·气运衰旺图说》云:“红花以破恶血”。此语可定东垣所意红花之药性。拟析部分“红花少许”方剂中病证及配伍特点,以浅析其用药之深意。

1 红花于湿病中之用

1.1 阴痒

《兰室秘藏·阴痿阴汗门》载有“红花少许”方两首:清魂汤、椒粉散。清魂汤主治两外肾冷,两髌阴汗,前阴痿,阴囊湿痒臊气。椒粉散主治前阴二丸湿痒痛,秋冬甚,夏月减。两方均现阴痒之症,病趋下焦,与湿之性相合。又服清魂汤当忌酒、湿面、房事;椒粉散糁上须避风寒、冷湿处坐卧。故二方所主之证,与湿相关。方药亦以除湿为主。柴胡、升麻等以胜湿;龙胆草、防己、茯苓、猪苓、泽泻等以利湿;蛇床子、轻粉等以散湿,诸如此类。而湿病日久,可渐生瘀。故红花少许之用,以其破血活血之性,防湿成瘀,助诸药以除湿止痒。

1.2 泄泻

《兰室秘藏·泻痢门》及《脾胃论》中所载黄芪补胃汤、人参益胃汤、升麻补胃汤、升阳汤均以红花少许为量。以大便次数增多,溏泄,腹鸣等为主要症状。经云:湿胜则濡泄。脾胃伤损,运化失司,湿浊内生。故用药多以黄芪、人参、甘草、白术、苍术之属补脾健脾;柴胡、升麻、防风等升举阳气;茯苓、猪苓、泽泻等渗利湿浊。红花以活血破血之功,助水湿之利以止泻。

2 红花于痞满中之用

《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所载消痞汤,主治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脾胃论》载散滞气汤,治因忧气郁结,中脘腹皮底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虽食不散,常有痞气。消痞汤药物组成为枳实、当归梢、陈皮、生姜、木香、柴胡、草豆蔻、炙甘草、半夏、红花;散滞气汤为当归身、陈皮、柴胡、炙甘草、半夏、生姜、红花。气郁成结,血行不畅,稍有瘀阻,故而微痛;中焦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前方以行气散结、消痞除满为主;后方偏于理气解郁、消痞除满。红花少许,一可通行血滞止微痛,二可助畅气机。

3 红花于消渴病之用

《兰室秘藏·消渴门》共载七方,“红花少许”之方多达五首,分别为和血益气汤、当归润燥汤、生津甘露汤、辛润缓肌汤、甘草石膏汤。《素问·阴阳别论》云:“二阳结,谓之消”。二阳乃手阳明大肠与足阳明胃也。东垣曰:“结者,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又《兰室秘藏·脾胃论虚损论》云:“况胃主血,所生病,为所伤物者,有形之物也,皆是血病。”《灵枢·五变》云:“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故消渴之病,多为津液匮乏、血中伏火兼血脉不行。五方所主之证,均以口干舌干为主要症状。此类病证,其多以柴胡、防风、细辛、荆芥之属升散郁热,以黄连、黄柏、石膏之属清热;以知母、熟地黄、生地黄、当归之属濡养阴分等。而投以红花少许,调畅血脉,通行津道,助生津液。

4 红花于经络不通诸病之用

东垣以红花为破血之品,多用于经络不通诸证。考三著,其红花少许之量,多现于痔漏、疮疡、痛证等。

4.1 痔漏

《兰室秘藏·痔漏门》载方八首,涉红花者计四首。秦艽防风汤、秦艽羌活汤、红花桃仁汤及秦艽当归汤。红花桃仁汤中红花量为半分,为诸方中明示红花药量最微者,几近少许。痔漏之病,便时疼痛。《内经》云:“因而饮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病”。东垣于本病,以泻火、和血润燥、疏风止痛为治。上述诸方,均从此法。痔漏之病,破血多以地榆。东垣于秦艽白术汤中云:“地榆恶人而坏胃,故宿食消尽,空心作丸服之”。于秦艽防风汤、秦艽羌活汤、秦艽当归汤中,虑地榆坏胃之弊,以红花少许易之。破血通经络止痛而不伤胃。

4.2 疮疡

《兰室秘藏·疮疡门》载有“红花少许”五首,为黍粘子汤、净液汤、消肿汤、柴胡通经汤、白芷升麻汤。东垣论:邪气在经脉之中,凝于经络为疮痈之意。故以柴胡、防风、黍粘子等散邪气,黄芩、黄连等清邪热。兼疼痛,则多伴活血化瘀之品,如苏木、蒲黄、桃仁等。而于五方之中,以红花少许,以通经络之凝,以助消疮疡。

4.3 痛证

经络不通易致疼痛。其明目细辛汤主治两目发赤微痛诸症;清上泻火汤主治年老热厥头痛诸症;麻黄茱萸汤主治胸中痛、头痛诸症;补中汤治面黄,汗多,兼有腹中时时痛者……。诸方或升散,或补中,或清热,均佐以少许红花。疼痛或因火而致,或因寒而致,且程度不甚,故其重在治本,稍佐调血止痛,红花尤为恰当。

5 讨论

综上所述,“红花少许”于湿病、痞满、消渴及经络不通诸病中均有应用。然,红花仅破血之功,何以兼治多病?为何频以少许之量?

《医砭》云:“气、血、水三者,病常相因,有先病气滞而后血结者,有先病血结而后气滞者,有先病水肿而血随败者,有先病血结而水随者。”所谓气、血、水者,即气、血、津液等异常之态。气、血、津液相互依存,周行全身,一损则他损。若气行不畅,久必兼血瘀、痰湿;若痰、湿困阻,久则气滞、血瘀;若血瘀日久,则现气滞、痰、湿之象。于气滞、津亏、湿困等证运用活血之品,尤为必要。活血之品,又可通利血道,助气、津液之运。故红花之用,确有深意。

然何仅投少许之量?湿、津亏之治,未现血瘀之象,倘以常量予之,亦有不妥。然稍佐红花,可截病渐传之路,又不致伤血之弊。气结、经络不通之治,或因微痛之症,以适症之量予之,红花少许,恰到分量。若于伴痛甚之征,则配伍桃仁等活血养润之品,助其消瘀滞之血。概而言之,东垣先生以“红花少许”微调血脉而不伤血,一可消渐生而未现之血滞,二可助他药共除已现之瘀。此即既病防变之用,着实精妙。

临证之中,若能仿李东垣“红花少许”之用,深思疾病传变规律,灵活选药,虽少许之量,或有拨千斤之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